雙語作家謳歌新時代——讀潘朝陽雙語新作札記

2019-09-27     當代廣西

雙語作家潘朝陽。圖片來源:廣西民族報網

一 春回大地,百花爭艷。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在這明媚的陽光灑滿大地之時,廣大老中青年作家正在高舉「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旗幟,努力書寫新時代的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新年伊始,壯漢雙語作家潘朝陽就在我區唯一使用壯文出版的刊物《三月三》上,用壯、漢兩種文字發表小說和散文,用雙語謳歌新時代。

所謂「壯漢雙語作家」,就是能同時用壯文和漢文寫作的作家。目前,這種人才在廣西並不多見,是一種特殊稀缺人才。

潘朝陽是土生土長的壯族人,他的老家在桂中地區一個壯族山村,從小講壯話的他,愛好民族民間文學。1978年他考上廣西民族學院中文系(今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畢業後,分配到自治區民語委主管的《壯文報》工作。因工作需要,他自學壯文,由於他通曉壯語,很快就能用壯漢雙語從事文學寫作和勝任壯漢文字的編輯工作。1984年,他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壯文小小說《齋戒》《功夫茶》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新人新作獎,此獎項為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的前身。1993年潘朝陽加入了廣西作家協會。他曾先後擔任廣西民族報社總編、社長等職務,雖然工作很忙,但是他仍在業餘時間用雙語寫作,至今他出版了兩部雙語散文集、文集,成為令人矚目的壯漢雙語作家。2019年開春發表的壯文小說《有故事的老人》和漢文散文《我家住在南湖邊》,立意新穎,情感真實,感人肺腑,令人印象深刻。

潘朝陽老家松林村的老祖屋前,一派恬靜的壯族山村景象。圖片來源:廣西民族報網

文學是人學,而人是在社會生活的。為人民而創作的作家,必須深入社會生活,去發現生活現象,挖掘社會本質,並從中感悟生活的美好。生活中不缺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雙語作家潘朝陽就有一雙能在生活中發現美的眼睛。他說,生活中無處不有善良、愛美之心,溫暖明亮的明德和人道情懷,生活處處皆文章。

《有故事的老人》是一篇紀實性壯文小說,也是一首對善良、美好人性的讚歌。

小說能反映社會生活。作家們在書寫社會生活的時候,最重要的是重視、發現並相信真實的力量。小說寫作中也有虛構的成分,但是虛構的目的,是為了更加靠近現實的真實。真實的力量就是生活中文明、正義、進步、向上的力量,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正能量,這是新時代對文學藝術的基本要求。

潘朝陽的這篇小說,同以往他所發表的小說一樣,重視真實的力量,寫事實揭真相,讓真實去說話,讓真實去打動人心。這篇小說中所說的「故事」時間跨度幾十年,空間距離也有十萬八千里。作者選擇「老人」一生中四個典型的生活小故事:《好醫術》《愛上班》《黃昏戀》《愛存錢》。

2008年,潘朝陽(右)榮獲廣西少數民族文學「花山獎」。圖片來源:廣西民族報網

在此,僅擷取其中《黃昏戀》故事作點評。文中描述道:老人六十多歲失去老伴,一個人遠在外地孤苦伶仃,夜裡找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有時候實在太寂寞,就端著老伴的遺照喃喃自語。眼看著老人處境淒涼,子女們都希望老人找個阿姨做伴。後來,老人真找到一個阿姨,子女們卻又擔心起來:她的年齡跟子女們相仿,這麼年輕的阿姨會不會為別的目的而來?故事圍繞著這一系列矛盾衝突,向讀者娓娓道來——老人健康時,阿姨帶著他去唱歌跳舞,快樂地度過了一年又一年;老人做大手術住院時,阿姨為老人擦身洗澡、端屎倒尿……此時無聲勝有聲,阿姨不是為目的而來,她是真心對老人好。「老人」是一個孤獨的老人,他只是需要有個人陪伴……這個「黃昏戀」的意義在於心誠、善良,作者對美好人性的描寫,十分動人。

詩歌有詩眼,小說也有小說之眼。把小說的眼睛點亮了,就能找到美感——從平凡、瑣碎、不起眼的小事中,發現美好、溫暖的東西——故事中的老人是個善良勤勞、敬業樂群、醫術高超、富於同情心的好人。

這就是文學作家所追求的文學藝術中的真善美,這就是作家通過講故事對善良、美好人性的讚歌。

潘朝陽出版的兩本壯漢作品集(右邊兩本)及作品被選入壯漢雙語高中教材、壯族作家作品集。圖片來源:廣西民族報網

潘朝陽的漢文散文《我家住在南湖邊》,寫的是南寧南湖的變遷。文章用一首山歌開頭:「我住湖邊幾十年,發生故事好多件;裡面還有美女講,讀者口水流連連。」這樣幽默、浪漫的開頭之後,展開想像的翅膀,天南地北,家國情懷,歷史煙雲,個人夢想……像傾盆倒水。如第一章節「在南湖草地上過夜」,一個中秋之夜,一群風華正茂的青年男女,他們是大學畢業剛分配到工作崗位上的窮學生,沒有錢買月餅,只帶幾瓶幾毛錢一斤的散裝香檳,就在南湖的草地上盡情地唱歌、跳舞、吟詩;他們談生活、工作、家庭、社會、夢想、愛情……這一章節把敘事、抒情融合在一起,將青春的活力和夢想寫得活靈活現。

接著,寫當年一群男青年跑到南湖邊草地上踢足球的故事。南國壯鄉的孩子,那山蠻野性就像三月三搶花炮一樣,憑著一股蠻力瘋狂爭搶。不一會兒,不知誰一腳把足球踢到湖裡去,離岸邊有幾十米。這時,有人站出來說,不是我踢下去的,但我可以下去把球撿回來,這個人就是潘朝陽。他勇敢地縱身跳下南湖,就像小時在家鄉放牛,在池塘里游水一樣,用狗刨式游出去幾十米,把球撿回來。上岸後,夥伴奚落他說,南湖的水味道可好?他卻說,呀,我忘了嘗一嘗,你們看,我頭髮都沒濕呢。這一章節平直、樸實,卻從中引出了這一代年輕人誠實、淳樸、敢於擔當的優秀品質。最後一章節是文章的重點,寫南湖的變化,分「樹」「路」「水」幾個方面,寫南湖的新建設、新變化,從中引出新時代文藝作品所追求的中國精神和民族靈魂。

文末,用一首山歌收尾:「南湖變樣莫驚多,如今過上好生活;好比美女生後代,一代更比一代惡(厲害、了不起之意)。」點出文章主題,引出深意、美感,令人回味無窮。這就像是一支新時代的歌,直平樸素,打動人心。

(作者簡介:蘇長仙,字山人,壯族,廣西南寧市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原副主席、名譽主席,壯族作家創作促進會原會長、名譽會長,廣西民族出版社原副總編、編審。出版過長篇小說3部,文集4卷,詩歌,散文等20篇。獲全國及省部級優秀作品獎多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h4Ec20BJleJMoPMH3T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