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渾身都是手」,你知道指的什麼嗎?

2020-01-17     武術之家網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有關太極之手的文章,評一評「太極渾身是手」這個說法怎麼來的~


一、「以身帶手」


打拳時不想手,就是想以腰帶動。渾身都是手,進手先進腰,退手先退腰。


拳架練熟以後,第一步就是「腰功」。


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把腰練出來,使內勁通過腰軸的旋轉,似離心力的傳導而貫注於四端,形於手指。這樣才能下真正起到恰似車輪的作用,把「腰功」貫穿到練拳和推手當中,效果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在練拳、推手中以腰為樞紐,不想手渾身都是手。


二、「以氣變手」



打拳時不想手,丹田氣運手。不想手,想丹田。


太極拳內功是「以氣變手」它主要練體內的「丹田氣」,拳架中手的各種活動,都要在「丹田氣」的支配下運動,丹田氣支配多少,四肢活動多少,過與不及都不是。練中層功夫除盤拳外,還應多練樁功,特別是數種太極抱球樁要多練,多體會只要把「丹田力」練足了,體內其它氣也會盛強。


三、「以意變手」


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打拳時不想手,要想胯與肘。


「以意變手」就是訓練意念力,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後天的習慣性用力,使身體各部分都要練得虛靈、松靜、讓「意念力」發揮作用,把這種潛在的功能激發出來後,太極拳就不僅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氣化合生成一種新的物質,我們管它叫內勁,如迅雷不及掩耳,一發即收,令對方驚心動魂,不知所措。


「內勁」是體內神、意、氣化合的結果,它以先天神意氣為主,經過長期修練而生。神意氣充足,體內五臟六腑,體外四肢百骸活動正常,精神、意識、知覺就旺盛。「內勁」是在意念的指導下,「無中生有」的,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被擊中重心。


在推手中,正確的發揮內勁的作用,它正像近代所採取的定點、定向人工爆破作業一樣,叫它什麼時候倒,往什麼方向倒,全在我們意念掌握之中。這樣腰、丹田、胯、肘在湧泉,丹田內氣的旋轉帶動下螺旋式推動,而不是自己的妄動、亂動。這樣不僅有利於保健養生,而且才能練出太極內功。


如何練習太極手?


1絕對要手空不能著力


太極拳的手是很有講究的,絕對要手空不能著力。楊禹廷說:「手要平,手上不著力,一點力也不要有。」


練太極,要天天練拳,年年打拳,進而每天盤拳,將拳盤嚴,盤圓活,「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盤拳不停就是修煉太極功夫、積累功夫的過程,同時也是手上、周身退去拙力的過程。通過日日天天成年累月盤拳,身上的各個大小關節便自然鬆開。


周身肌肉放鬆,隨意時,肌舒松,可自由運用,不隨意時,肌也達到靈活,周身舉動輕靈,沒有掛力的地主。體能達到「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進而鬆柔空無,全體透空。


2手不可為堅掌:


與「妙手空空」相反,有人練拳好用力。拳論要求「舉動輕靈」,而他出手僵緊;拳論要求用意不用勁,而他用力,不信用意。練拳過程中,手上有頂、偏、丟、抗四大病。出手有力而剛堅之勁掌,沒有陰陽變化,無空松可言,有悖拳理拳法,無太極拳之鬆柔。太極拳有太極拳的規範,絕無用力堅掌之意。

拳論云:「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既然人身為太極之體,當練太極拳時,你便是一個陰陽之體,陰陽隨時變化,動之則分,一動便有陰陽變動。腳在下是根,一般不被人關注。手在上,在周身前後左右運動,最為引為注目,手是太極拳運動最直觀的表現形式。

修煉太極拳不是以常人的思維去想,不是以常的眼睛去看,不是以常人的身體練拳。手和腳要具備太極之體,進而是透空之體。必須認識以陰陽之母,太極拳的靈魂是松空。


3

從經絡到太極手:


每個手指有每個手指的功能。小手指上有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等一陰一陽兩根經脈組成。在盤拳修煉時,凡上肢回撤和從上往下的動作意在小指,習練者感到內臟和緩舒服,養生效果極佳。在技擊中,手掌被對方叼住,走那根手指也難以解困,意在小指就能轉危為安。拳友當時可試,只要其他手指不用力,一試即靈驗。

太極手絕不是大把抓,太極拳絕不能靠一雙力手去打天下。太極手的功成,是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遵太極陰陽學說,按拳理拳法規範,循規蹈矩,遵明師指點,一招一式,一絲不苟練拳,從習練天研習,將拳盤圓活,周身手腳退去拙力,太極手功夫才能上身。太極手在盤拳修煉中是很有分寸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gB7s28BUQOea5OwGY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