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隨手發的朋友圈,就是你的個人品牌

2019-05-28     粥左羅頻道



作者丨文文


張小龍在微信8周年演講時提及「已經有1億用戶使用朋友圈三天可見」,看起來很多人都不再發朋友圈,也不再關注朋友圈了。

事實上,來自於騰訊.企鵝智庫的2019年數據顯示,中國14億人口,時至今日微信的用戶人數已高達10億用戶每天進入朋友圈100億次

按照這個比例粗略計算,假如你有1000位微信好友,意味著你的朋友圈平均每天會被瀏覽10000次。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用什麼樣的方式出現10000次?



01

朋友圈,就是你對外的第一個人品牌

過去和新朋友見面可能會留電話和名片,而現在一般都會互加微信。

不僅新朋友,剛加上的老朋友或者工作夥伴,你想要多了解一下,首先會做的一件事基本上是:

看他的朋友圈!

朋友圈,承載了一個人對外的所有信息量,很多人都會通過朋友圈來輔助了解一個人,鑑定他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所以你的朋友圈,就是了解你的窗口,是你對外的第一個人品牌。

什麼是個人品牌?

我很喜歡的一個解釋:

個人品牌,它是當你離開這個房間時別人對你的定義,對你的評價。

你跟別人握手問好了,交了一個朋友,當你離開這個房間以後,他會跟身邊人說新認識了個人,這個人如何,你也會跟身邊人說今天認識的人怎麼樣。

這個如何、怎麼樣,就是對相應人的個人品牌定義。

別人可能會忘記你具體說過的話,對你的記憶也會慢慢變得模糊,但是你卻一定給別人留下了一個大致的印象,比如說:你是溫和的、睿智的,還是熱情的、善解人意的......

他們對你的印象從哪裡來?社交媒體時代,當面的交流和互動越來越少,平時維繫關係主要靠微信,了解你主要是通過你的朋友圈,尤其是那些剛剛接觸你的人。

每一次有意無意瀏覽你的朋友圈,就加深一點對你的印象。

有人可能會說,我朋友圈三天可見或者乾脆不發朋友圈,那麼別人打開你的朋友圈就會看到是一條灰線加一個點,他對你的印象可能停留在:不願意坦露自己,不喜歡社交活動.......


02

你的個人品牌價值

由你自己來掌握和呈現

這樣說來,你好像特別被動,別人對你的印象完全是他人的自我感知。

但其實你的個人品牌,由你自己一手掌控和影響。

可惜,很多人都沒足夠深刻地意識這一點。

舉一個例子,張小姐原本是個性率真的人設,懟天懟地懟前夫,都能獲得一片叫好聲,怒扇前男友耳光,怒踹前夫車門,一系列「巾幗不讓鬚眉」的彪悍,使得她不好惹的大女人形象深入人心,有人贊她是「新女性代表」。

可是她怒砍前夫沒多久,又在微博上宣布復合,導致人設崩塌,商業價值直線下跌。就像一隻正處於升勢的股票,突然過山車一般持續跌停。

社交媒體是無情的,雖然事件會很快地失去熱度,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一旦留下(特別是不好的),還是很難改變,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才能修復。

據說張小姐損失慘重,直白一點說就是接不到活了,談好的廣告都吹了。這怪得了誰?這是掌控個人品牌的典型失敗。


可能有人會說,掌控好個人品牌,那對明星才重要。

我在上一家公司時,加了一位美女同事,第一眼看她的朋友圈特別驚艷,照片都是精修過的,不止比她本人更美,簡直比angelababy還要美。

後來慢慢發現,她每天都要在朋友圈發幾次自拍照,還是九格宮那種。曬大眼睛、尖下巴、細長腿,配文都是類似於:「新種草的口紅,顏色美不美」、「今天這件衣服的顏色好喜歡,好開心啊」

有天她托著腮跟我抱怨:「領導居然暗示我不能太在乎外表,多注意要提升自己的內涵,他從哪點看出我沒內涵?」

其實這是因為她過度曬顏值,很少展現自己的能力,時間長了給別人留下「花瓶」的印象。

蔡康永曾說:「你說什麼話,就是什麼樣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你發什麼朋友圈,就是什麼樣的人。」

03

朋友圈

是建立個人品牌最便捷的方式

幾乎每個人都會在微信和facebook上曬照片,發表自己的評論、意見。

你在曬的是什麼?三餐吃了什麼?參加了哪些派對?生活品質?工作態度?個人形象?

通過強大的網際網路,你曬的內容會被你圈子裡更多的人看到。

這些人會根據你曬的內容,來判斷要不要跟你交往,要不要跟你拍拖,你這個人可不可交,或者要不要聘請你。

好的個人品牌,能幫你賺更多的錢、得到更多的機會、連結更多的資源。

相較明星擁有多元化的平台,朋友圈,其實普通人打造個人品牌最便捷的方式。

懂得如何呈現自己,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比如說我經常會在公眾號、頭條寫文章,但想要直接連結還是得通過微信。所以我經常分享文章在朋友圈,有文案、稿件需要的朋友就會注意到,一旦有這方面的機會,自然就會想到我。

我合作的幾位設計師,也都是首先在朋友圈看到了他們的作品,初步了解他們的實力,然後從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判定他們的個性和態度,才有了進一步的溝通與合作。

你在朋友圈曬的,就是個人品牌。如果你還沒有這個意識,沒有好好經營自己的朋友圈,你會被有品牌意識的人遠遠拋在後面。

如果一個人朋友圈每天都是「吃吃吃、玩玩玩」,你會覺得他是一個積極上進、有品味的人麼?如果一個人經常在朋友圈抱怨領導、同事,吐槽伴侶和朋友,你會希望跟他產生更深度的連結嗎?


04

如何發朋友圈

塑造自己的個人品牌


那到底該怎麼發朋友圈,才能打造良好的個人品牌?

1)真實性

誰都喜歡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所以朋友圈天然帶著濾鏡。人們在朋友圈展示或者看到的,通常要優於真實的自我,這本無可厚非。

但我為什麼還要強調真實性?

我的朋友圈有位教打造個人品牌的講師,他經常在朋友圈發自己教導學員的截圖,看起來有模有樣的。

結果和他接觸久了,發現他連收集文章素材都不會,為人很粗俗。所以一想到他在朋友圈的呈現,第一反應就是 ——裝逼!

所以,你可以展示你最好的樣子,但請截取真實的那個部分,因為再好地修飾也不是真實的。而被看穿偽裝的那一刻,也就是個人品牌崩塌的一刻。

2)獨特性

為什麼漂亮的網紅那麼多,你卻很難記住她們?

因為她們太像了,臉就像一個模具拷貝出來的,沒有獨特的記憶點,離開了名字注釋,你甚至不知道她到底是誰。

《創造101》裡面的王菊,你還沒忘吧?

記得有一期王菊問馬東:「在這個團隊中我覺得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很多人都說我是最不像女團練習生的......」

馬東回答:「只有做到最大程度的不一樣,你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被需要。」

每個人都有獨特性,與生俱來,請保持這一份獨特。

3)相關性

我有個在麗江做手工藝品的朋友。她很想通過獨具特色的手藝品(例如雕花紙燈)讓更多人感受和了解中國民族文化,並且連結一些客戶資源。她原先的做法就是讓朋友們幫忙推廣,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好。

她找到我,希望給出一些建議。

我跟她說:「就從你的朋友圈開始改造吧!你現在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生活瑣事,除了特別熟悉的朋友,別人根本看不出來你會做手工藝品。」

她解釋說:「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啊,最真實的一面啊!」

真實當然是正確的,但要明白你最想體現的是:展現自己的技藝,宣傳手工藝品的文化內涵,並想擴展更多的客源。

那麼,你至少要讓人家知道:你是一個有品位、有技藝的姑娘,別人在添加了你的微信後渴望近一步了解你、認可你,有需求的時候才能想起你,甚至幫助你!

4)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多考慮別人的感受。

比如:不經過對方同意就曬對話截圖,動不動就廣告刷屏.......

朋友剛工作不到一個月就被炒魷魚了,是被好閨蜜給坑的。

她工作上有點不開心,就跟閨蜜抱怨了老闆幾句,這事本來也挺正常的。沒想到閨蜜截圖發朋友圈感概「老闆無良」,五分鐘之後,老闆叫她進辦公室,給了她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

失業後她才知道,閨蜜的微信里剛好有自己公司的同事。

我朋友圈有位家裝行業的老總,他的朋友圈永遠是這樣的:

**品質,自然傳奇,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新樣已上市,溫情回饋大放價、品質過硬......

歡迎新老客戶下單、我們的產品真正升級,敬請期待,貨源充足,為你打造溫馨的家......

我跟這位老總不太熟,不了解他的為人是否「溫情」又「溫馨」,但他的朋友圈給人一種冷冰冰的商業即視感,感受不到一點溫度。

誰的朋友圈廣告文案和配圖,能比得過各大電商平台?網際網路時代,購物變得十分便捷,同樣的商品不在電商平台購買,可能還是會跟朋友買。

為什麼?不是因為朋友天天打廣告,而是因為這背後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有個人品牌的背書。毫無節制的廣告,就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結果是消耗掉自己的個人品牌。

05

提升你的軟實力

你的朋友圈價值千萬

我從不否認,要想個人品牌值錢,內在的硬核技能是最基本的,但在網際網路社交時代,經營好的你對外的第一個人品牌——朋友圈,就是在提升你的軟實力。

一個有個人品牌意識的人,會通過朋友圈有意識地展現自己,在同一個水平的硬實力競爭下,擁有軟實力的人往往能迅速脫穎而出,爭取到更多機會。

有位做兒童攝影的朋友,她的朋友圈經常能給人很多驚喜。經常發一些自己做的營養美食,曬一下自己育兒心得,寫幾句拍攝小技巧……

後來她成立了一個的媽媽社群,一下子就招募到很多成員,在同行都到處拉客源的時候,她的攝影單子多到接不完。

她的最大優勢,其實來源於自己的軟實力——善於用朋友圈打造個人品牌。



往小了說,發朋友圈也是一門學問,發什麼,怎麼發,什麼時候發,發給誰看,都是在建立個人品牌。

往大了說,經營朋友圈,也是經營人際關係。正如原GE中國官方發言人、個人價值專家溫迪所說:

你隨手發的朋友圈,就是你的個人品牌。

以前只有權貴、明星、有錢人、可以通過電視和報紙去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打造個人品牌。普通人沒有錢、也沒有權通過這些昂貴的付費媒體建立個人品牌。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把這個門檻降到了零,所有人都可以在短期內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因此,從今天起經營好你的朋友圈,讓自己成為一個IP,而不是冰冷的ID。


本文來源:公眾號 @粥左羅,作者粥左羅。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

註:這篇文章轉載自我們團隊運營的另一個公眾號@向上生長365 ,這個帳號每天全網精選一篇好文推送,一年365天跟大家一起向上生長。歡迎關注@向上生長36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eDw1GwBJleJMoPMVV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