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無味,膚色黃,倦乏無力,氣血兩虛引起的問題,該如何改善

2019-07-23   大國醫說

經常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問我,說自己平時總是感覺身上沒勁兒、容易疲勞、做什麼事兒都打不起沒有精神,而且總是頭暈眼花、感覺記憶力逐漸減退。這屬於氣血兩虛證。為何這些朋友年紀不大就氣血兩虛了呢?

我們首先來看下何謂氣血兩虛:

氣血是生命之本

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中醫認為,氣血乃人之根本。氣虛、血虛對身體的影響,簡單的概括來說,是氣虛無力、血虛發燥。長期的氣血不足會造成免疫力低下,什麼病都可能得,最常見的是感冒,氣管炎、咽炎、鼻炎、支氣管肺炎、肺炎。消化系統的消化不良、胃炎、腸炎、胃腸炎、便稀等多種病。

氣血兩虛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和血緊密相連,相互滋生,氣虛可致血虛,血虛亦可致氣虛。打個比方,氣與血就好比火與柴,火(氣)不夠,柴(血)就不夠;同理,柴(血)不夠,火(氣)也不夠。

氣血兩虛常伴有以下症狀:面色萎黃、頭髮脫落、皮膚乾燥、視物模糊、指甲開裂、失眠健忘、神經衰弱、貧血頭暈、疲倦乏力、月經不調、經血色淡等。

中醫認為,「脾主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對氣血的生成起主導作用,因此脾虛會直接導致氣血不足。《證治準繩》亦曰:脾胃者,氣血之父也。可見,氣血兩虛歸根結底是「脾」在發脾氣。

《素問·調經論》記載:「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氣和血是組成人體的基本物質,關係著臟腑機能的運行和身體的健康,同時氣血有著溝通各臟腑的作用,所以一個臟腑的氣血失常,不但會引起本臟腑的病變,同時還能引起其他臟腑的氣血失常,甚至全身的氣血的失常。

那麼你的氣血兩虛是怎來的呢?

先天體質虛弱

也就是我們說的先天稟賦不足

後天消耗過度

缺乏運動,睡眠不足,過度勞累,性生活不節制,其他原因導致的失血過多等都會導致氣血不足

找了原因,也了解了氣血不足的來龍去脈,接下來我們看下怎麼改善氣血不足的情況?

飲食調理

山藥大棗桂圓粥:山藥健脾,補脾肺腎之陰;大棗,桂圓補氣養血,此粥健脾生津的同時,可以充養氣血;

調節脾胃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中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謂之血」之說,認為血液通過脾胃運化而成。脾統攝血液,所以,血證必須重視調理脾胃。可多食蓮子肉、山藥、白菜、蘿蔔、白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

遠離寒邪

中醫認為,「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冷則氣血阻滯,特別是如今,天氣寒冷,務必做好保暖。

氣血不足的根源在脾虛,改善需要循序漸進,切莫大食大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