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尼的美高生存記 | 美國高中竟然這樣戀愛!我的心臟啊撲通到1000米……

2019-10-26     閱讀第一

唯妮16歲留美,

曾在美國東部寄宿高中讀書,

現在是哥倫比亞大學新生。

她的美高留學日記篇篇好看!

學霸、吸毒、戀愛、互助?

真實的美國中學什麼樣?

今天講講美國高中戀愛那些事!

我和室友是在preseason的一個Party上認識的,我打水球,她打曲棍球(當然後來毫無運動細胞的我退出了水球隊,而她成功進入曲棍球varsity),在一陣胡侃之後居然不知道我們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室友。

第一天我推門而入的時候,她已經整好東西正在ipad上網購,買地毯、買窗簾、買檯燈、買床頭櫃。購物車裡大概有一千多美金的東西吧,一下子把我嚇到。她Lily Putlizer的印花床單和我不知道從哪家超市買來的形成鮮明對比,當然我當時還不知道lily pulitzer是何方神聖。

剛開始一起住的時候我唯一不能適應的地方就是她每天放學回到房間都總要問我「Have you met any cute guys today?」似乎我找不找得到男朋友是她的責任。我很感謝她的關心,但回答這樣的問題真的非常尷尬。不過經過她的百般追問,我也每天都能想出不一樣的回答,以致她最終無話可說。

開學的時候晚上去圖書館晚自習是一件很潮的事,於是我也和大家一樣去了幾個晚上。當然除了我對美國約炮文化的生疏無知之外,自己迫切的想要融入美國文化的心情也是原因之一。

既然來美國,就應該試一試美式社交方式吧,能在高中找個男朋友也不錯。晚上的圖書館像是一個亮若白晝的夜店。穿梭在不懷好意的笑容里,我總是步步驚心、戰戰兢兢。近視的唯一好處就是不戴眼鏡可以無視別人如機關槍一般無孔不入的目光。直到來美國很久了之後我才理解了約炮專業用語「hook up」, 「make out」, 「conoodling」……的意思(我曾經在英語課問英語老師conoodling是什麼意思,讓四十幾歲的女老師頓時滿臉通紅)。

到年中,有一個很美國很著名的舞會Sadie Hawkins,是由女生邀請男生的。舞會在來年二月份,而女生們從上一年的十一月份開始就準備買裙子、買十四厘米的高跟鞋、買化妝品,開始商量是用玫瑰花還是用巧克力邀請她們的男伴。

看著我室友畫海報,看著她試裙子,看著她期待的輾轉反側,我一直在冷眼旁觀。剛來學校幾個月認識的男生不多,能熟到邀請去舞會的完全沒有。說不羨慕是假的。我有一個月每一天都被不同的人,認識的,不認識的人,問我要邀請誰去參加舞會呀,我真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全待在宿舍。可回到宿舍還有我那無比希望我找個男朋友的室友,我真是無處可逃。這也許是我來美國之後遇到的第一個「挫折期」吧。雖然嘴上說著「又不是沒有男朋友就不能活」,但心裡還是因為生活在這樣輕浮的校園裡感到不適。

很早之前在公眾號上看過一篇比較露骨的文章,大致內容是講中美愛情觀的不同。其中講到中國女生心裡還是有根深蒂固的處女情結,一邊高聲吶喊女權主義,一邊對身體有過分的矜持,這種把忠貞當砝碼的心態讓中國女性無法在情場公平博弈。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有一點略微的不適,卻說不出來文章哪裡不對。我個人對鼓勵女性變得主動沒有反對意見,只是主動與輕浮中間總還是有條線。宣揚讓女性像男性一樣變得花心、濫用自己的身體以求得到公平實在是無稽之談;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不能通過宣揚讓男性變得和女性一樣忠貞來得到公平。不知道什麼時候,「忠貞」已不是所有人尊崇與追求的美德。

提到公平、提到對身體的利用,倒也不總是男性對女性的欺壓,為了面子、為了合群找男朋友的女生也不在少數。有的女孩不需要男朋友,她只是需要一個長的不差、情人節能拍合照上傳朋友圈的「男朋友」。

她不需要他,她只是需要一個能在舞會和她接吻上傳instagram的「男朋友」。她不需要他,她只是需要一個讓她和其他保守的亞裔女生不一樣的地方,需要一個能和白人女生閒聊時能提起的話題。當然在此期間,他的殷勤照顧、體貼呵護她也照單全收。馬上要放暑假了,她也在上周提出分手。不知道是她利用了他,還是他利用了她。

扯遠了,繼續談我的室友。她分手那天晚上歇斯底里哭了一晚,我斷斷續續聽下來,她男友的原話大概是「你很好,你沒錯,但是我們和平分手吧,我對你沒有性衝動了。馬上要放暑假了,我們三個多月見不到面,我會和其他漂亮女生約炮,這樣對你不公平,所以我們分手吧。」我很難設身處地的為我室友著想,也不知道從何開口安慰。只是她後來的幾天反覆跟我說「I』m so glad I didn』t have sex with him.」吃一塹長一智,分一次手對她也是好事吧。她在此之後再也沒有問過我有沒有喜歡的男生,也沒有問過我為什麼不找人約炮。她也真的是很堅強,第二天就像沒事人一樣,該吃吃該睡睡,該運動運動該化妝化妝,完全沒有影響到她期末考期間的心情。

我和其他許多中國女生一樣,從小被很含蓄的教育要好好保護自己,而我的白人室友要自己在感情中摸爬滾打。而我通過一年多看著她的感情歷程,也第一次很深刻的感覺到了所謂的「保護自己」是什麼意思。

上周五早上八點,我半夢半醒從宿舍出來往食堂走,路上遇到一個完全不熟的男生問我「Do you want to do anything now? Do you want to hook up?」我整個人一下子清醒起來,冷冷地掃他一眼當作沒聽到,繼續往前走。看多了、經歷多了,這也不算是很驚心動魄的經歷。一年的小心觀察、摸爬滾打,至少讓我面對這些在國內絕不會遇到的情況時可以淡定面對。

昨天晚上看了解析度只有240P的《海上花》,侯孝賢的長鏡頭拉的我眼睛疼,入耳帶著香港腔的上海話聽的我腦子疼。不過還是咬著牙看完了近兩個小時的電影。男歡女愛,無論是1886年的上海租界還是二十一世紀的美國,又有什麼區別呢。失去自由的妓女與在女權主義中長大的女高中生,都在感情中掙扎。

其實從開學以來我關於愛情的觀察體會還是有成長的,至少回到半年前,我還不能想像自己能夠很淡定的用中文寫出一篇這麼露骨的、關於性的文章。

「小姐,你有男朋友了嗎?」

你有男朋友了嗎?如果你在中國問我這個問題,我會用很平靜的語氣說,沒,有。

你想談戀愛了嗎?如果你在中國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在深思熟慮的回你,目前還沒這個打算,自己的生活都忙不過來呢。

你有男朋友了嗎?如果有人在美國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冷冷的回答,沒有。然後心裡默默想著可以把跟我對話的人拉進黑名單了。

你想談戀愛了嗎?如果對方還有勇氣問出這第二個問題,那我會直接狠狠的撇她一眼,然後走開。因為我的心裡在咆哮,沒有男朋友怎麼了?不想談戀愛怎麼了?難道不談戀愛就是二等公民嗎?

這個話題在美國高中里不是想忽視便可以忽視的,上到老師,下到最親近的朋友,都妄圖對你的感情生活了解的一清二楚。而學校每個月的舞會,作為一個女生,你選擇的男伴就很能代表你的社交情況。你請的是你的普通男性朋友,是你的男朋友,還是學校里最popular的帥哥。我自認在中國十六年來在與異性交往這件事上從未遇到過困難,可是在美國的土地上,這個微妙的話題卻有時著實讓我困擾。

從表面上來看,也許是文化差異所導致的交往、表達方式的不同。跟你稍微熟上一兩天的男生竟然想摸你的頭髮,並且表現出一副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樣子,這著實是我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的;剛認識的男生晚上約你去圖書館,你根本分不清他是想抄你的作業,還是想靜靜地和你聊天……

從價值觀上來看,我一直以為teenagers的戀愛應該是很純粹的。而美國高中流行的hookup在我看來則是一種陌生人之間身體上的互相慰藉。而即使是所謂「seriously dating」也不過是一年換上三四次男女朋友。這種不知是消耗了自己時間還是消耗了對方精力的關係,我實在是不敢嘗試也不敢苟同。不想在美國高中談戀愛的原因便是覺得雙方對待感情都不夠認真。在感情里,不成熟可以接受,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成長的過程與經驗;而不認真就真的觸到了底線。

近日與一位十二年級即將畢業的中國學姐談起此事,我問她「為什麼美國女生談戀愛看起來這麼容易,而對於中國女生就這麼困難呢?」學姐一開始很驚訝,「你這麼小怎麼會考慮這種問題」。不過之後她給的回答還是頗具有參考意義的。在一個只有五百多人的boarding school里,大家都對對方知根知底,沒有什麼值得好奇的地方,所以男男女女之間值得好奇的大概只剩下身體了,因此hookup的存在便不奇怪了。換句話說,那些看起來感情經歷很豐富的美高學生大多只是性經驗很豐富罷了,而真正的感情經歷很可能是一片空白,所以我沒有必要感到來自任何方面的壓力。這也許是我在一年來聽到的對這個話題最有見解的解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_9aCW4BMH2_cNUgEyT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