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明代,解讀端州古河道變遷

2020-03-11     肇房網

時光穿越回明代前的古端州時期,那時西江穿越三榕峽後,如脫疆之馬四野奔流,春夏時節西潦瀑漲,北嶺之南河水泛濫,一片澤國,惟有到了秋冬,才有部分土岡、沙灘露出河床。

那時下泄的江水分三支東流:

  • 一支經龜頂山南折東,從爛柯山南(即現蜆崗周邊)向金利方向流;

  • 一支從北嶺邊沿現星湖南折向羚羊峽向東流;

  • 一支從北嶺山邊穿七星岩向東經北嶺山與羚山之間的峽谷流向東流出後瀝,匯入西江。

我們現在稱的水基旱峽,明前是有水的古河道,只是到了明代大興築堤,才將河道堵塞,才變成今天的旱峽,部分古河道變成水庫,部分保留。本期文章圖片拍攝、文本撰寫由不羈的種子(趙汝明)供稿,特別鳴謝。

包拯封堵前的西江古河道手繪圖

包拯封堵後的西江古河道手繪圖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任端州知州,「他為了治理端州水患,開墾良田,封堵了三榕峽附近江面的入口,使現在的七星湖一帶變成瀝湖。」原來,包大人為了擴大端州的耕地面積,在西峽枯水期,封堵西峽,然後人工建造兩條瀝水把西峽的水疏導回東峽。

今天不羈的種子(趙汝明)將帶我們探索從北嶺山邊穿七星岩向東經北嶺山與羚山之間的峽谷流向東流出後瀝古河道的現狀,事不宜遲,我們開始吧。

明朝萬曆《肇慶府志》還有顯示北峽水道

清.康熙《高要縣誌~水利》頁

水磯堤,在城東三十里岩前都,其地勢低洼,每歲(年)西潦泛濫,先從此漲入城北隅及東西廂,黃岡、漕潯、陶山、岩前、桂林(現睦崗)等都,田塘皆淹沒。明朝洪武初,知府王全創築,基圍長三萬五千四百丈有奇,中為石竇,以殺水勢,堤內田塘七百餘頃。

明宣德年間,知府王罃復督民於基上培土一丈。明朝成化年間,知府黃瑜倍加修葺。嘉靖十九年,洪潦漲,崩竇穴,知府袁載、知縣陳豫章,督民炤稅出錢補築。萬曆四十二年堤決,督府周嘉謨、巡按御史田生金,發帑金委派通判許學賢督工築復。

所處位置衛星圖

為了尋找當年的古河道痕跡,筆者多次到水基下灣水庫,東蕉園西、蘇村前、後瀝黃村等地考察、拍攝。現將古河道相關現狀呈圖給大家,一齊穿越回羚山北峽(現旱峽)有水的年代……

截斷古河道的堤基

基西(原G321/G324水基收費站東)現狀

基東古河道變成下灣水庫

古河道南堤

古河道北

古河道南堤

第二道截斷古河道的路

古河道北

古河道現成了魚塘

北峽古河道的蘇村古橋

蘇村古橋位於羚山北峽古河道中段,建於清代,1957年維修。南北走向。為兩孔大理石樑平橋,橋全長50.9米,寬1.3~3.3米,占地面積約170平方米。兩端引橋為石頭砌築,中間橋礅呈棱形,由花崗岩石條砌築,橋面由三條長花崗岩石鋪成。

南岸堤舊石級

肇慶舊貌與現在完全不同,但有些地名還是保留原始味的。請問大家:金渡為何又叫沙頭?黃崗原名叫什麼呢?兩江夾洲的洲指哪裡呢?

因此猜測古時金渡與黃崗連在一起,金渡在沙洲之頭故名沙頭。

現黃崗原名叫黃江,古時其叫黃江沙,因沙洲的沙為黃色故名黃江。

清.康熙《高要縣誌》是這樣描述的:黃江沙,在縣東二十里,在黃江都江中,明朝萬曆十五年,知府鄭一麟建龍母廟其上,後潦漲,沙洲半沒於江,廟龜頂山原名為白沙岡,其東及偏北為沙洲,且一直延伸至現二塔渡頭村,兩邊皆為水,故名兩水夾洲。

古橋面

古橋一礅二孔,橋面為三條50厘米/條寬的厚(30厘米)花崗岩石,兩邊引橋由普通石頭砌築。

協助拍攝撐船的梁生

第三條截斷古河道的路(下有竇)

路下遊河叉,東北接北嶺山水,向南經文樂橋流向後瀝

時代發展,山川變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羚山北峽,從古河道變基堤圍築的水道並設竇,到後來完全截斷,變旱峽,變近代的公路,變今天的交通線聚集地(S8高速端州出入口立交、城軌端州端、G321、G324國道及眾多鄉道),水基濕地公園,肇慶市兒童公園。

不管山川如何變遷,但其曾經的歷史依然記載在志書上,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河床

文中資料參閱:1.清.康熙《高要縣誌》;2.明.萬曆《肇慶府志》;3.《廣東省肇慶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等。

註:圖片2018-12-19和2020-2-27拍於水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ZN_BnEBiuFnsJQVaC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