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一首寫兒童的詩,卻最適合大人讀,值得你我銘記一生

2019-12-07     慶余

眾所周知,我國擁有著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古典詩歌史。無論是從創作的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詩歌都是我國文學領域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人寫詩以詠物、記事、寫景、述志,無不表現了他們內心的感受和豐富的情思。詩歌題材的多種多樣,也讓後人得以汲取到更為豐富的精神養料。

在眾多題材中,寫兒童的詩,無疑是其中較為特殊的類別之一。這類詩歌往往捕捉了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充滿童趣的一舉一動,從而謳歌兒童的天真活潑等形象。說它特殊,一方面是因為這類詩都是大人觀摩後所寫。另一方面則是在使孩子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的同時,更能讓大人產生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譬如,清代詩人袁枚一首寫兒童的詩《所見》。除了它所刻畫的天真活潑的兒童形象,還表現了詩人一種「赤子之心」的真性情。所謂「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其實赤子之心不僅是兒童身上最為寶貴的地方,也是大人在經歷社會種種後,值得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所以說它值得你我銘記一生。

《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首句「牧童騎黃牛」,雖平平而起,卻不著痕跡。一個「騎」字,不僅寫出了牧童的姿勢,還起到了將獨立的個體「牧童」、「黃牛」連接在一起的作用。其實牧童騎牛的形象古來有之,如唐代詩人杜牧《清明》詩中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宋代詩人黃庭堅《牧童詩》中的「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等。

次句「歌聲振林樾」,即這位牧童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蕩。與首句調子的平淡相比較,這句詩的調子則突然高昂了起來。袁枚之所以這樣寫,就是為了強調牧童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也就是說,在牧童的眼裡,是沒有大人的煩惱和憂愁的,他覺得快樂,自然就引吭高歌,甚至於歌聲「振林樾」。而牧童這一切都源於他的赤子之心。

最後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意思是說,這位牧童忽然聽到樹上的知了鳴叫聲,就想要捕捉知了,於是他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可見這兩句詩是對牧童的心理活動進行了描寫。雖然內容只是牧童騎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但是從牧童「閉口立」的神態來看,除了天真活潑外,他還有機智靈活的性格。

從詩的結構上看,第三句「意欲捕鳴蟬」則是過渡,也是作勢。它交代了第四句中牧童「閉口立」的原因,且從前兩句中的「動」轉到了「靜」。詩到這裡便戛然而止,後續的情景只能由我們讀者去想像了。從詩境來看,袁枚勾勒出了和平、寧靜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這是詩人所喜愛和嚮往的。而詩人所刻畫的牧童天真活潑、機智靈活的形象,也是詩人所推崇的真性情。

綜觀袁枚的這首詩,短短20字,不僅描繪了兒童瞬間的神態變化,刻畫出一個天真無邪的兒童形象,還透露了詩人所寄寓的赤子之心。除了使整首詩充滿情趣,很有韻味外,它也很值得令大人深思,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與認識。總的來說,袁枚一首寫兒童的詩,卻特別適合大人讀,值得你我銘記一生。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VNJ4m4BMH2_cNUgue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