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學術界不得不提及SCI,主要是在當下我國的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十分看重SCI的發表量,憑著發表SCI數量的多少被視為學術能力高低,甚至一些大學的進校門檻就要看發表的SCI數量多少,從我們目前很多大學的要求來看,若是在論文發表數量上達到了一定標準後,甚至進校還可以直接晉升為副教授。
不過想發表SCI卻又何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費勁腦力可能幾年也難得發表一篇SCI。但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重點院校中發表SCI數量卻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比如在復旦在浙大這樣的頂尖985高校之中,每年發表的SCi超過幾千篇的規模,甚至像浙大曾在16-17年僅僅一年時間,該校就有6000多篇的SCi產出量,十分驚人,甚至讓浙大一度坐上了我國排名第一的寶座。
雖然看著這些頂尖級高校發表SCI如同喝涼水一般容易,但對於個人來講卻很難,而說到浙大黨委副書記鄭強教授就是一位典型的SCi高手,這位飽受爭議的大學教授,曾經還在貴州大學當過校長,甚至在貴大擔任掌門人期間還吐槽了貴大發表SCI數量太低,甚至不及浙大的一個院系的產出量,而鄭強的話本人先後在SCI上發表過400多篇的SCI,讓人有些望塵莫及的感覺。
其實除了鄭強外,在我國院士隊伍當中,有這樣一位大咖級別的人物,名叫高福,高福院士單單只是SCI一個平台比鄭強還要牛,雖然我們看到鄭強的450篇SCI讓人折服的狀態了,而高福卻前後發表過500多篇的SCI。
這位出生於山西一位農家的院士,甚至還帶動了家族的讀書風氣,該家族算是自己的話,2代人中先後有九人讀完博士,多位還成為了領域大咖。
說到高福院士因為自己在此前作為CDC負責人中的一些表現沒有讓人滿意而遭到了質疑和吐槽,如今已經慢慢淡出人們視野的高院士還在今年獲得了一項新的頭銜,甚至憑此還與諾貝爾獎的四位得主齊名,這就是(Cell)雜誌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說到這裡很多人會有些蒙圈,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頭銜呢?
其實就相當於學術雜誌的評審,而提到《細胞》雜誌對於生物學界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今年的話我國共有七人以受邀請的方式進入到了該雜誌的委員會,高院士就是其中一員,而該委員會委員如今的成員有百餘人遍及全世界,其中4位諾獎得主更是讓該雜誌委員會熠熠生輝,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在此之前其實像很多人所熟悉的曹雪濤教授也被邀請成為了委員。
說到曹校長去年甚至被質疑因為抄襲論文而處在了風口浪尖之上,這不得不讓一些網友開始質疑(Cell)雜誌邀請人物的權威性,甚至提出了「這到底靠譜嗎?」的疑問,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