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市大力推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堅持重心在基層、重點抓服務,大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形成了市、縣、鎮、村、網格五級聯動的群眾工作格局。
2011年之後,網格化管理成為我市社會治理的有力抓手,可以說是升級了的「2.0版」。
當前,我市開展的「網格連心、組團服務」就是「3.0版」,這並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十年磨劍終成鋒。近日,記者前往南湖新區東柵街道雙溪社區,解開了一串「社區服務密碼」,目睹了這個昔日「髒亂差」的社區,如何通過「網格連心、黨員聯戶、幹部連難、企業幫困」的組團服務模式,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實現華麗轉身。
微鏡頭:社區暖心故事多
雙溪社區黨委書記陸榮法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社區居民的「乾兒子」。近日,在他的辦公室牆上,又多了一面紅燦燦的大錦旗,上面寫著「思民生解民難,做實事暖民心」。
經過了解,這面錦旗是雙溪社區景湖花園20幢居民魏阿姨送來的。她的丈夫張老伯因患老年痴呆、小腦萎縮導致癱瘓臥床,而前段時間,張老伯身體狀況不佳,傷殘級別上升,需要到醫院去重新鑑定傷殘級別,可魏阿姨一人對此無能為力。
「困難群眾期待的目光就是命令。」陸榮法二話不說,主動承諾上門幫忙。
可傷殘鑑定只能在每月5日到指定醫院進行,10月5日正值國慶假期,陸榮法主動放棄休息時間,並協調聯戶黨員、志願者、社區工作人員、社區結對單位等,眾人合力將張老伯用擔架抬上急救車送至醫院。
「嘉興市急救中心黨員付新平是我們社區雙溪花園14幢的居民,他免費提供了急救車送張老伯去醫院,發揮了黨員聯戶的作用。」陸榮法說。社區能夠知曉魏阿姨遇到的棘手難題,也正是得益於工作人員對新入戶家庭進行走訪。可以說,魏阿姨一家是社區「黨員聯戶制度」的受益者。
今年76歲的應鳳英,家住雙溪花園37幢,她是一個殘獨老人,自己右手斷指三級殘疾,老伴、兒子、女兒、女婿均已因病去世,如今一人生活。社區工作人員幫她申請、辦理特扶金,時常上門陪她聊天、幫她買米買油。雙溪社區第五黨支部年輕黨員關文瑋與應鳳英「一對一」鄰里互助結對,在精神上給予應阿姨關懷。
今年春節前夕,行動不便的應鳳英有個心愿,希望能夠過個乾淨年,社區志願者、網格組長和其他熱心居民馬上認領「微心愿」,到她家裡幫忙搞衛生,圓了老人過個乾淨年、暖心年的心愿。此外,網格成員經常去照顧應鳳英的生活起居,帶她出門散步,「零距離」的貼心服務讓應鳳英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與真情。
像魏阿姨和應阿姨只是雙溪社區暖心故事主人公的縮影,「網格連心、組團服務」給百姓生活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貼心服務。
織密一張黨群「連心網」
雙溪社區是一個典型的以拆遷安置房與經濟適用房為主的社區,居民要經歷從村子到小區的居住環境變化,存在著諸多不適應的狀況,亂種菜、亂養雞、亂停車等現象在各個小區都十分普遍。
「我們社區的特點就是老人多、流動人口多、困難戶多。」陸榮法說,為了破解「雙溪難題」,任職的前3個月他每天早上7點不到就到社區,晚上10點之後再回家,一個月有十幾天是睡在辦公室沙發上的。
很快,「定期例會、接訪、會商」三項機製得以健全,「責任、問題、整改」三張清單一一落實,「周一例會、每日接訪、定期走訪」三項制度建立,實現了黨群「連心網」三個全覆蓋。
社區幹部凝心聚力地以「釘釘子」精神,做到「小事不出日,大事不出周,矛盾不上交」,用實際行動拉近了與百姓的距離。「網格連心、組團服務」最大的特色和優勢就是黨建引領,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體現政治功能、充分發揮基層廣大黨員幹部的主體作用,讓黨旗在每一個網格中高高飄揚。
雙溪社區成立網格破解難題工作組,以網格支部書記為組長,整合聯居幹部、網格黨員、網格長、網格員、網格鄉賢人士、愛心企業、志願者等力量,建立聯動處理機制,及時解決網格內突發事件、環境衛生、幫困解難等,化解基層矛盾,維護社區穩定。
社區黨委結合社區工作實際,在原有的黨員聯戶和網格化治理基礎上,根據黨員分布狀況和居民居住情況,遵循就近就地便利包聯原則,推行「網格+黨建」模式,推出了黨員聯戶「1+5+N」服務理念,「1」是指1名黨員,「+5」是指聯繫5名居民,「+N」是指解決聯繫居民的N件實事。
黨員聯戶將收集到的困難群體的民情民意進行集中梳理、精準幫扶,開展「點亮微心愿,黨員爭先鋒」為困難群眾集中圓夢的行動,為困難家庭送去了黨的關懷和溫暖。
雙溪社區加強基層黨組織與轄區共建單位、企業單位等的交流互動,逐步形成活動共辦、保障共籌的新局面。破解了小區環境整治大難題,開展亂種、亂養、亂停放大整治行動,結對困難戶,確保轄區每一位困難家庭都有單位結對,實現結對全覆蓋,成功解決了網格中的各種難題,實現「共建破難,企業幫困」。
織密基層組織網絡,最終的目標是更好地為百姓服務。雙溪社區的工作方法讓「連心」更接地氣、更見實效。
疊加網格「服務值」
想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就需要基層幹部圍繞精細服務、個性服務、綜合服務,強化組團服務、強化日常服務、強化業務指導。雙溪社區以鄉賢文化為抓手,探索建立「四大志願服務團隊」,即黨員志願服務團隊、義務巡邏團隊、文明公約倡導工作暨破解難題團隊、突發事件應急團隊,進一步發揮道德引領作用,塑造了鄉賢區域特色的榜樣文化,傳遞鄉賢正能量,凝聚鄉情民心。
每月25日,鄉賢志願者組織開展方便鄰里志願服務一條街活動,為轄區居民提供免費義診、理髮、維修小家電、磨刀、政策諮詢等豐富多彩的志願服務,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一系列便民惠民服務。該服務做到基層、做進家庭、融入生活,促進了學雷鋒活動常態化。
耄耋老人談呂榮,是一名有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始終時時、事事、處處按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保持共產黨員本色。退休後,他一直致力於社會公益事業,樂於助人,無私奉獻,連續11年用自己的手藝義務幫社區居民磨剪刀和菜刀,他的名字可謂遠近聞名。
古稀老人陳平德,在年輕時下過鄉,還擔任過技術人員,雖然生活艱苦卻不失對生活的樂觀。他喜歡鑽研電氣方面的知識,擅於維修小家電等,退休後就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幫助居民。只要居民有需要,他就會帶著自己的修理箱,上門去幫忙修理家電,他覺得能幫助到別人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除了「常態化」服務,雙溪社區為疊加網格「服務值」,還用心為群眾做「個性化」服務、「品牌化」服務。
發揮「鄉賢+」模式作用
社區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建設更美好的家園而發光發熱。雙溪社區就有意識地把一些有知識、有道德、有情懷,能推進和諧社區建設並願意為之作出貢獻的賢能人士聚集起來,引領鄉賢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雙溪社區殘疾居民李文華、李常洪均為肢體殘疾,原本開三輪摩的跑生意維持生計。2017年殘疾人摩的統一被取締,李文華、李常洪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他們也去面試了十多家公司,但沒有一家錄用他們,生活困難。社區里的鄉賢知道了他們倆的情況後,圍坐在一起獻計獻策,最後成功為他們找到了小區物業的工作,離家近,又能為社區出一份力。鄉賢力量,在殘疾人再就業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激發了困難戶的內生動力,為精準幫扶社區困難人群提供了新動力。
雙溪社區關工委自成立以來,結合鄉賢力量,充分發揮了「五老隊伍」的積極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關愛活動。社區成立了由「4名鄉賢+4名老黨員」共8名成員組成的「五老工作室」,開設周六課堂,開展家風家訓活動、越劇培訓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一切為了孩子、為青少年辦好事辦實事的社會氛圍。雙溪社區還不斷挖掘禮樂文教等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樹立了一批優秀鄉賢典型,倡導文明新風。
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在嘉禾大地上真正做到讓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精細管理,每一戶人家都有黨員貼心服務,努力把嘉興打造成為黨群幹群關係最融洽城市,這需要每個社區的參與,雙溪社區就是一直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