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好漢去飯店要二斤牛肉,一個人吃得下二斤牛肉嗎?
這問題有點意思,有人說飯量大就吃得下,那要按照這個標準,做吃播的個個都是響噹噹的漢子,還有人說水滸故事發生在宋朝,而宋朝吃牛肉是違法的,這明顯是抬槓,這個問題的重點在兩斤,而不在牛肉,您甭管人吃什麼肉,哪怕是恐龍肉,重點也是能不能吃下兩斤。
古代文學中誇張的數值
我們看古典文學,會發現一個現象,往往很多故事中,數值都非常誇張。《水滸傳》那些數據,如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雖然沒有具體多少噸的數值,但不用腦子想都知道,他們都擁有千斤膂力;
你若是看《隋唐演義》,那就恐怖了,動不動就是幾百斤幾千斤的大錘,掄起來跟玩兒似的,這時候如果你要抬槓,那就要從胯下馬來抬,你說人有沒有那麼大力氣且不說,就問那馬為什麼負重幾千斤+一個人的重量,還特麼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三國演義》都算是最溫柔的,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82斤,人舞刀弄棒也毫無影響,看完只能大叫一聲:牛叉!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創作?
答案很簡單,通過這種誇張的數據,能夠最直觀地體現出人物的力量,無論是武松打虎,還是關二爺的青龍刀,都不是常人通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事,而他們,就仿佛是天生神力一般。
這樣,你在讀書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帶入自己,再一對比,從感官上,就會讓你覺得,嗯,果然是英雄,惹不起惹不起。
好,說完這些數值,我們再來說飯量的問題。
2斤牛肉
同樣的道理,2斤牛肉,這句話的重點在於「2斤」這個數值,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經驗,通常來說,越是高大健壯的人,飯量越大,越是年輕人,飯量越大。健身擼鐵節食減肥的不在此範圍內。
你去鄉下,看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不用想就知道,他們的飯量肯定比你坐辦公室的白領大;工地上搬磚的農民兄弟,一頓吃幾盒盒飯還加倆饅頭,肯定比你天天跟沙發上躺屍的肥宅飯量大。
人一身腱子肉,看起來就不好惹,這就是威懾力。
所以,通過2斤牛肉這個誇張的數值,本質上跟能打死老虎的武松一樣,就是突出英雄人物與普通人的不一樣,不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飯桌上。
關於飯量
古人在判斷一個人身體是否健康時,往往也會以飯量為參考標準之一,舉兩個例子: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晚年,趙王想重新啟用他,又擔心他年邁,不能繼續上戰場,於是派人去打探他的身體情況。廉頗知道使者的來意,吃飯的時候,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後披甲上馬,意思是告訴使者:老子能吃能打。
但這個使者被廉頗的仇人郭開賄賂了,他回復趙王說:老將軍雖然能吃飯,但腸胃不太好,一會兒就拉了三次。
趙王以此認為廉頗老了,就沒有啟用他。
後來,辛棄疾在詞中用了這個典故,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就是表示自己像廉頗一樣,雖然已經老了,但是飯量還在,意思是說還可以上戰場殺敵。
- 諸葛亮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
通過諸葛亮的飯量,推斷出他時日無多,這個故事,在正史和演義中都有記載。
《三國演義》中情節如下:
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 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 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晉書》中記載如下:
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 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兩個重要信息:1、諸葛亮事務繁忙,2、諸葛亮飯量小,因此推斷出諸葛亮命不久矣。
從廉頗和諸葛亮的故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飯量,跟個人的身體狀況直接掛鉤,如果事情多而飯量小,那麼這個人一定是身體出了問題,如果不多休息,多吃飯,就會有性命之虞。
諸葛亮是干腦力活的,廉頗是將軍,乾的是體力活,水滸好漢也是一樣,因此作者通過他們超出常人的飯量,正是為了說明,這些好漢,個個都是年輕力壯,當打之年的漢子,能吃能打,是真英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ApdCnMBnkjnB-0zI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