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中介的發展歷程:從人脈到規模最後到助貸,最需要的是規範

2020-04-11     銀行研究僧

中介的存在是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房屋中介、相親中介、貸款中介無不承擔著平衡雙方信息的作用。

說起貸款中介,有些人覺得他們沒有價值,只會收取服務費,有些人則覺得他們幫了自己大忙。對於銀行來說,銀行的發展一直伴隨著貸款中介的身影,銀行與貸款中介的合作也從未停止過。在銀行的不斷發展過程中,貸款中介也在優勝劣汰,升級轉型。

在貸款中介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有兩個「助推器」。一個是銀行零售轉型,一個是金融科技大發展。這兩個「助推器」將貸款中介的歷史分成了三個時代。

一、靠人脈維持的1.0時代

最早的貸款中介主要靠與銀行信貸從業人員的人脈關係來發展業務。需要錢的人有很多,能放款的銀行卻很少。貸款中介的存在就是幫助那些需要錢的個人和企業找到能夠放款的銀行並從中賺取服務費。

他們的工作模式相對簡單。貸款中介先是和銀行客戶經理建立合作關係。貸款中介通過掃街或廣告宣傳等方式獲取客戶,並將客戶的資料遞交給銀行客戶經理。放款成功後,貸款中介收客戶服務費,再向銀行客戶經理進行打點。當然了,有些高階的中介會和銀行支行長建立關係。

這種模式有四個比較大的問題:

  1. 貸款中介與銀行客戶經理的關係並不穩固。馬雲曾經說過,這個世界最不靠譜的就是關係。貸款中介和銀行客戶經理之間的關係本身就不平等。貸款是否發放全由銀行客戶經理說了算,因此貸款中介需要求著銀行客戶經理。貸款中介的客戶在放款上得不到保證,貸款中介的客戶數量就會下降,久而久之,這種模式就維持不下去了。
  2. 貸款中介的客戶群體並不大,而且並不優質。這類貸款中介主要通過掃街或廣告宣傳的方式來獲取客戶,獲客渠道較為單一。願意接受中介服務費的人,要麼是用錢比較著急,要麼是資質比較差。這兩類人都不是銀行喜歡的客群。
  3. 銀行對於客戶經理的管理也在逐漸趨嚴。風控人員發現客戶經理對於客戶的了解不深,就能猜到這多半是貸款中介介紹的客戶。為了防範風險,風控人員會格外注重這類客戶的貸款資質問題。
  4. 銀行客戶經理不想因為貸款中介的「打點」,或者是半生不熟的關係而背上一身不良貸款。不良貸款是銀行客戶經理與貸款中介之間關係的沸點,一旦有不良,關係就此斷掉,甚至朋友也做不成了。

久而久之,這類單純靠關係來維持的貸款中介慢慢淡出市場。

二、靠規模優勢做營銷外包的2.0時代

零售轉型是銀行業最近幾年叫的最想的戰略之一。零售轉型成功與否,最主要的指標之一就是個人客戶數量是否得到提升。通過零售客戶經理一個一個的營銷獲客,速度太慢,不符合銀行的調性。加之銀行出於人力成本的考量,也不會使用人海戰術,大量招聘零售客戶經理。

每一家銀行都想著儘快占據零售市場,將所有的零售客戶都收入囊中。在這樣的背景下,貸款中介開始進入銀行管理層的視線中。

能和銀行管理層坐在同一張桌子面前進行談判的貸款中介,無不是有著較大規模的中介大佬。兩班人馬,在桌子前揮斥方遒,對合作模式大談特談。

貸款中介的優勢就是人多,他們的地推人員每天都可以掃街,發廣告。劣勢是沒有資金,對風控不懂。

銀行的劣勢是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進行掃街,深入每一戶人家。優勢是有足夠的資金,對風險控制很專業。

就像太極的陰陽兩極一樣,優勢互補,二者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不過看似完美的結合,其實也有不和諧的因子。

客戶數量的提升,合作模式的規範,只是將銀行信貸的營銷環節進行了外包,它仍解決不了銀行最關心的因客戶資質較差導致的貸款質量問題。客戶資質較差,最受傷的其實不是銀行,而是貸款中介公司。因為貸款中介公司要與銀行合作,大多繳納的有保證金,甚至承擔兜底措施。貸款中介公司作為一個輕資產運營的公司,哪有那麼多的現金流來為風險較差的客戶買帳呢?

三、營銷、風控、貸後一條龍的3.0時代

在意識到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以後,貸款中介公司開始放慢營銷人才的擴張,轉而在風控領域招賢納士。與此同時金融科技異軍突起,大數據風控炙手可熱,這也為貸款中介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

線下靠人海戰術獲客的貸款中介逐漸向線上轉移,線上網際網路頭部公司也開始逐漸建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貸款中介機構」搖身一變,成了「助貸機構」。

名字的變化並非是為了讓自己顯得高大上,而是其在整個信貸鏈條中發揮的作用發生了變化。

以前的貸款中介主要是在營銷層面履行自己的職責。助貸機構則不僅在營銷層面幫助銀行獲客,在風控層面也為銀行進行客戶篩選,甚至在貸後方面也為銀行提供一攬子的服務方案。銀行要做的就是為客戶發放貸款資金,獲取利潤。

助貸模式下,助貸機構的談判地位相比貸款中介來說有較大的提高。

銀行的保守使得其在金融科技領域相對滯後,助貸機構則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迅速發展。他們要麼依託於網際網路平台,要麼本身就是網際網路平台,擁有流量入口的優勢。

在網際網路時代,流量就是話語權。助貸機構能掌控流量,銀行仍舊是要獲客,要優質客戶。助貸機構有流量,有風控,能完美地滿足銀行的需求。

與此同時助貸機構掌握了流量分發的權利。一家銀行的放款速度慢、金額低、利率高,助貸機構就不把客戶推送到這家銀行。

風光沒幾年,銀行業績是上來了,不良率,非法催收也逐漸暴露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助貸機構多有著極強的網際網路基因。有著網際網路基因的人多把客戶體驗掛在嘴邊。也正是這極強的客戶體驗讓助貸模式也成了明日黃花。

在貸款領域客戶體驗好的表現形式就是「快」,申請快,審批快,放款快,總之一切都是快。客戶不用填太多資料,銀行不用認真審查,一切都是為了讓客戶快速獲得貸款。銀行在助貸機構強大流量面前,也被「脅迫」著讓風險審批讓步。

就是這樣,助貸機構的瘋狂發展引起了監管機構的注意。

2017年國家下發了《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這份《通知》讓高速發展的助貸業務降了溫。

《通知》中有兩條規定意義深遠。

  1. 無場景、無指定用途、無特定客戶群體的現金貸業務遭到整頓,沒有牌照禁入。銀行類金融機構也不能做現金貸業務。
  2. 年化綜合費率不能超過36%。這讓助貸機構的利潤及市場遭到了較大程度的壓縮。

2020年銀保監又下發了《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又對已經降溫的助貸業務進行了積極地指導。《辦法》中說除了核心風控環節以外,營銷獲客、聯合貸款、信息科技、逾期催收等環節仍舊可以與助貸機構進行合作。

寫在後邊的

井噴的時代已經結束,規範的時代正在開啟。貸款中介的價值毋庸置疑,可貸款中介能可持續發展,最關鍵的是要規範。

隨著貸款中介從1.0到3.0的蛻變,貸款中介這個角色的意義在不斷豐富。與此同時,貸款中介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事實上,貸款中介和銀行機構只是單純的合作關係,兩者並無高低貴賤之分。

在合作的過程中,貸款中介無需靠人際關係進行打點,因為銀行的獲客能力實在比不上貸款中介。銀行也不能過分依賴貸款中介,否則銀行牌照的存在似乎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監管機構的牌照管理也就成了紙上談兵。

關注銀行研究僧,帶你了解更多銀行相關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yjPaXEBfwtFQPkd4X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