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為換座位給老師寫申請書:我想抓住愛情

2019-07-17     家長會了麼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最近有個同事向我訴苦,說孩子剛上三年級,可能已經在班裡有喜歡的女生了。

我這位同事表示:要說輔導作業,三年級還能應付得來,但早戀這種事情,可真的有點棘手了。

這讓我想起去年的一則新聞:說是一位小學生向老師寫了一封換座位的申請書,主題叫做「我想抓住愛情」。

這位小學生因為想要和優秀的數學課代表同桌而向老師提出申請,在敘述完事由之後還順帶用稚氣未脫的言辭講了一把心底話給老師,表示遇到她之前也認為不該談愛情,而遇到她之後便懂了愛情的樣子,於是決定要奮起抓住它!

而隨後老師的評論也在一瞬間亮了!

不僅同意了該小學生的申請,表示可以同桌一個月,而且還要「約法三章」:如果下次考試成績在95分以上,表示「近朱者赤」的效果達到了,可以繼續同桌。

當時就有很多網友留言,大家紛紛表示被孩子的稚氣未脫和老師的溫柔回復可愛到了;還有一些網友順帶回憶起了自己的小學時光,可那些沒有勇氣說出口的「愛」;當然,其中也不乏對換座位後果表示擔憂的網友。

其實,這類網友的心態更為貼近現實生活中父母的心態,即孩子「早戀」影響學習怎麼辦?

一、此「早戀」非彼「早戀」

首先,父母需要搞明白的是,什麼是「早戀」?

換句話說,就本事件而言,小學生之間的互相喜歡和好感就一定等同於「早戀」嗎?

在訪問了一眾網友之後,大家對於小學生「早戀」用到的最多的字眼是「懵懂」、「好奇」和「單純」。

據武漢當地一家媒體報導,在隨機調查了80名小學生之後,發現大家傾慕的對象都集中於「長得漂亮」、「性格溫順」或「成績優異」的同學當中。

可見,小學生對於愛情的認知還處於「表面」階段,並不涉及過多內涵。

所以,與其說他們「早戀」,不如說是受到對方身上某種優點的吸引,從而產生想要接近的一種好感。

而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心理學者沃建中更是指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幼兒園階段是孩子的無性別差異階段;小學低年級會逐漸認識到性別差異;四年級往後會出現兩性疏遠期,比如在課桌上畫「三八線」等;

之後,懵懂的感情會開始萌芽,因此,「早戀」實屬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


「早戀」一詞早已被社會賦予了灰色的意義,所以家長們不妨捨棄「早戀」這一觀念,換個角度看孩子之間的「感情」。

其實,羞於談論所謂的「男女之情」源於對「男女有別」的認知。於是,很多父母才會在與該問題正面交鋒時敏感不已,甚至牴觸萬分。

而當父母過早地把一段關係定義為「早戀」時,就是在無形之中人為地與孩子劃分為對立的雙方,教育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就孩子而言,他們的世界要遠比父母所想像得簡單許多。

此時的他們還不懂得「成熟」感情的是是非非,正處於通過與異性相處培養價值觀是非觀的階段。

由此可見,「早戀」並非愛情。但是卻可以影響孩子如何認識愛情和未來愛情觀的形成,因此,父母的主動關心和適當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親密行為怎麼辦?一冷一熱巧暗示

然而,儘管大多數的孩子的互生好感行為都不等同於「早戀」,但是,卻不能保證他們不會受社會行為模仿的影響過早地做出一些親密之舉。

此時,父母一方首先要保持冷靜,理性思考,大動干戈只會導致走極端,給多方帶來傷害。

其次,父母應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坦誠地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擔心和顧慮,讓他們認識到自身對他們發自內心的關愛。

要相信絕大多數孩子,即使是身處青春期,也是通情達理的,有權衡利弊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重要的是一定要把握好孩子的心理特點和真誠溝通的技巧。

再者,父母應該學會偶爾「裝糊塗」。換句話說,即為「發現不一定點破!」

除了直接面對面溝通,家長可選的方式還有很多種,比如給孩子推薦一篇相關的文章;一起看一期相關的節目;或者是在孩子床頭放一本這方面的書籍,並叮囑孩子閱讀完之後,有任何感受都可以隨時交流等等。

最後,切忌搜查、隔離和盯梢等,父母們可能會處於表面冷靜,實則緊張萬分的情緒採取一些非正常措施,但是一定不可衝動盲目行事,會直接導致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受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三、老師「神評語」背後的教育智慧

不難發現,面對孩子的「感情」問題,父母和老師總是需要率先做出反應的那一方,而這其中,不乏充滿智慧和高見者。

與開篇案例類似,一篇本該名為《我的暑假計劃》的作文被學生硬生生地寫成了《戀愛那些事兒》,面對此情此景,該老師的回覆可謂「神一般的操作」!

總結起來,首先,該老師對這位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勇氣和對老師的信任表示敬佩和感謝。

其次,引出自身經歷(直到六年級還沒有暗戀對象……),表示很「慚愧」,用一種近乎「自嘲」的方式與該學生拉近心理距離。

然後,從作文寫作的角度點評作者文采,指出寫作中的不足,沒有因為內容而避嫌,兼顧了暑假作業本該達到的效果。

最後,站在「過來人」的立場為該學生提出自己的建議,鼓勵對方把「好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順帶提醒該學生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讀完這篇評語,相信無論是父母還是其他老師,都會深受啟發教育。

有人說,孩子是一塊璞玉,看你想要怎麼雕琢和打磨。在他們懵懂的「感情」面前,這句話同樣成立。

孩子的感情也是一塊璞玉,機會和方向其實正掌握在你我手中!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xLXYWwBUcHTFCnfsF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