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匠心]——堯舜口村哈哈腔

2019-11-28     易水渡


來源:易縣文化旅遊

一段哈哈腔,走進的是戲裡的歷史故事,迷戀的卻是這古老的戲曲藝術。清晨易縣堯舜口村,再次響起村民們久違的哈哈腔。台上台下,很多人早已老去,而這種特有的腔調和鄉情卻漸漸回歸…今天就跟小編一起走進堯舜口村,了解這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堯舜口村哈哈腔劇團於清朝光緒年間建立,傳承至今已有八代,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哈哈腔是在河北大部及山東東北部廣大農村較為流行的古老地方劇種之一,俗稱柳子調、合兒腔、合合腔等,在河北滄州、保定一帶最為廣泛。易縣哈哈腔主要分布在堯舜口、東場、大巨、渭莊、北婁山村等地。堯舜口哈哈腔屬於哈哈腔劇種的西路流派,分生、旦、凈、丑四個門類,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唱腔結構以上下句結構為基礎,上句和下句交替結合,循環演變,構成相對完整的唱段。唱詞和念白汲取了當地豐富的生活語言,具有通俗質樸、生動活潑的特點。器樂主要有文場(管弦樂)和武場(打擊樂)。文場主要以板胡、嗡子、笛子、喇叭為基本組合形式,在演奏中以板胡為主旋律,伴隨著音色清脆的竹笛,緊密配合,使節奏緊密而自然,洋溢著強烈的地方特色;武場(打擊樂)主要以板鼓、大鑼、小鑼、水鑔為組合形式,有時用大鐃、大鼓、小堂鼓,在武場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哈哈腔獨具特色的鑼鼓經。

堯舜口村哈哈腔劇團在三、五十里範圍以內巡迴演出,傳統優劇目有《康熙訪蘇州》、《烏玉帶》、《白馬告狀》、《黑風山》、《八馬嶺》、《大登殿》等。

堯舜口哈哈腔增添了農村的節日氛圍,活躍了農村的文化生活,給當地父老鄉親帶來了很多歡樂。它更是以簡潔流暢、通俗質樸、生動活潑,且具有鄉土氣息的藝術形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弘揚傳統藝術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x5quG4BMH2_cNUgC_B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