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講述的是發生在畢節市消防隊伍中一個真實的故事。影響了無數人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英雄梁三喜的原型就是畢節市威寧籍對越自衛反擊戰二等功臣王發坤烈士,王發坤烈士的孫子王明建不忘爺爺的遺願和初心,毅然選擇加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消防救援隊伍。帶著爺爺的英雄勳章,懷揣一顆最簡單的初心,靠拼搏贏得榮譽,靠執著完成蛻變,最終成為了像他爺爺一樣的合格戰士。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身在和平時代,回望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創造明天的輝煌任重道遠。銘記革命英雄,繼承先烈遺志,恪守為民初心,這是我們黨永不褪色的時代主題,更是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堅守為民初心的不竭動力。
哈拉河·踏尋英雄足跡
上世紀80年代,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主人公、連長梁三喜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光榮犧牲。臨參戰前,梁三喜寫了一封信給妻子,叮囑說如果他犧牲了,一定要想辦法還清欠部隊的錢,並照顧好家裡的老人和孩子……這部電影感動過一代人,電影中「梁三喜」的原型為13軍39師115團二炮連副連長王發坤烈士。
王發坤,貴州威寧自治縣海拉鎮新村村大平子組人,1968年4月入伍,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13軍39師115團二營炮連服役,歷任戰士、副班長、班長、排長、副連長等職。1979年2月17日,王發坤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指揮戰鬥,摧毀了敵人設置的堅固工事,為部隊打開了通路,在周登戰鬥中光榮犧牲,部隊追認他為「革命烈士」,並追記二等功。
哈拉河
英雄王發坤的家位於貴州威寧縣海拉新村村大平子組仙口山坳,地處偏僻,路遠難行。從畢節市區出發原本需要7個小時的路程,在七星關消防大隊專職消防員王明建(王發坤烈士之孫)指引下,所幸能提前規劃到進山路線。必經之路是哈拉河,工作組一路顛簸前行剛出埡口,一片蒼涼的紅土地,能夠深深感受到當地人文的質樸,王明建說:「對面山後他的家也能清晰看見。」植被稀疏、蒼松點綴,王明建的家就在對面海拔2200多米山後的寨子上。
「望山跑死馬」,沿著哈拉河兩邊懸崖一路盤旋蜿蜒,1個多小時途徑數個險峻路段,翻過兩個坳口才到達。
王發坤烈士犧牲於1979年,40年時光如水流逝,青山依舊,故人難忘,英雄一家人故土難離、守候如初,王發坤的遺孀李金花帶著兒孫兩代人在這裡守候一生,如今她已是67歲高齡,身體狀況大不如以前,出行都要靠輪椅,聽說我們要來,他們一家早早的在院子等候了,見到我們工作組和孫子王明建回家,金花奶奶十分開心。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40年前王發坤烈士寄錢回家修的土房依舊保存完好,隨著到堂屋休息,聽奶奶講她和王發坤烈士英雄的舊事,英雄王發坤烈士的遺像掛在堂屋的中間,李金花奶奶說,這張遺像是丈夫生前唯一的一張照片,也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提起丈夫王發坤,想起當年那些艱難歲月,李金花奶奶潸然淚下、思緒萬千,40年前的往事又浮現在她眼前。
李金花奶奶回憶:她和王發坤同屬一個村,兩人從小青梅竹馬,王發坤大她7歲。1968年3月,熱戀中王發坤告訴自己他要去當兵報效國家,沒有文化的她說不出什麼大道理卻十分支持王發坤的選擇,只是叮囑他到部隊好好乾,自己選擇的路要走好。當年4月,臨參軍前的王發坤和李金花在王家門口栽下了一棵梨樹說等梨花盛開的時候他就回來娶她。當兵第二年,王發坤由於表現出色提了干,成為一名軍官,李金花從信中得知這一喜訊,由衷替他高興。1974年2月,當兵六年後王發坤第一次回家,並和李金花結了婚,王發坤告訴李金花,他在部隊干滿15年她就可以隨軍,他打算以後讓孩子也繼承父業,當兵報國。聽王發坤這麼一說,李金花更加幸福,覺得美好的日子離她們越來越近。
1974年12月和1976年9月,王發坤和李金花有了他們的愛情結晶,大兒子王遠碧和小兒子王遠蒼相繼出生。1978年初,上級確定王發坤轉業,丈夫已經在威寧縣聯繫好工作。然而,就在他即將脫下軍裝的時刻,中越邊境烽煙驟起,部隊轉入戰備狀態。當組織向王發坤徵求意見,是否放棄轉業留下參戰時,王發坤慷慨激昂地說:「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受黨培養多年,參戰義不容辭,我要上戰場報效國家!」
「回部隊去參戰那天早上,我做了他最愛吃的苞米飯,把他送到村口。在哈拉河分手時他對我說,你在家贍養好老人,照顧好孩子,等明年梨花盛開的時候我就回來了,你等著我。」李金花奶奶回憶說。
然而,這一等就是40年。40年來,只見青山在,不見親人歸。王發坤再也沒有回來。
勳章
1979年2月17日,身為13軍39師115團二炮連副連長的王發坤,在奔赴前線開戰的第一天,攻打周登251高地時,他親自操炮摧毀敵人兩個火力點,炸死敵人11名。下午4時許,連隊向前開進時,遭敵炮擊封鎖。王發坤本可以撤離危險地帶,可他臨危不懼繼續指揮戰鬥。就在這時,敵人一發炮彈炸傷了他的小腿,他不顧鮮血直流的腿傷,厲聲大喊:「同志們,趕快跑,迅速離開危險區域。」新一輪炮彈呼嘯著飛來。就在一顆炮彈落在王發坤身邊的那一瞬間,他用盡最後的力氣將四班新兵羅順良猛地推到了安全區域。「轟隆」的爆炸聲中,被推倒在路坎下的羅順良安然無恙,王發坤卻壯烈犧牲了。英雄犧牲後,上級黨委給王發坤追記了二等功。1983年10月3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王發坤被認定為革命烈士。
如今,李金花奶奶家二樓的陳列室里存放著王發坤烈士留下的大衣、水壺、背包、手錶等遺物,烈士證明書、軍功章、喜報等依然讓人肅然起敬。
還債
李金花奶奶告訴我們,王發坤上前線後,她每天帶著兩個孩子到村口等丈夫回來,卻杳無音信。1979年5月的一天,一名穿著軍裝的人找到正在地里幹活的她,告訴她王發坤在前線犧牲了。她聞訊昏死在田地里,兩個孩子嚇得趴在她身上哇哇大哭。臨走前,這名軍人留下了800元錢,其中500元是烈士的撫恤金,另外300元是部隊的慰問金。
李金花奶奶說,她一直不相信丈夫犧牲的消息,她甚至固執地想,丈夫也可能是打仗時走散了,找不到隊伍了,但很快就會回來的。於是,李金花每天帶著兩個兒子坐在村口眺望,祈盼著丈夫有一天能出現在家人面前。就在三個月後,郵遞員通知李金花去公社郵電所領包裹,包裹里有丈夫上戰場前給她的一封信,信上說:如果我犧牲了,你就改嫁吧,我沒什麼好東西,那件軍大衣就作為禮物送給她……父親去世,家裡蓋房子,我總共借了部隊和戰友2000塊錢,欠的帳,你一定替我還上……咱人走了,帳不能賴……再寄去10斤紅糖給你們吃。金花奶奶清楚地記得,她取到包裹時,丈夫寄出的紅糖已化了一大半,把裝糖的口袋都染成了暗紅色。
1980年的某日,李金花收到了由部隊寄來的王發坤的遺物。其中有一枚二等功軍功章、一隻手錶、一個水壺、兩支筆、一隻煙嘴、三個口缸、一件大衣和平時穿的上衣、褲子。收到這些遺物後,這才相信丈夫確實犧牲了。金花奶奶告訴我們說,那隻手錶她去部隊探親時見丈夫戴過。「這些遺物都是他留下的,尤其是手錶,犧牲時他還戴著,她要一輩子保存好。現在,想他時就拿出來看看。」
山區土地貧瘠,家裡有2畝多薄地,一年只能種一季玉米,也沒有其他經濟作物,一年忙到頭也只能解決溫飽,存不下錢。李金花先是用那筆撫恤金和慰問金還了800元的債,剩下的1200元也曾想貸款早點還上,但信用社擔心她一個女人家沒有還款能力,就沒貸給她。為此,她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幹活,一分一分地攢錢還債。30多歲時,她就滿頭白髮了,即使這樣,她也無怨無悔,以一個母親的責任支撐著這個家。
1986年,王發坤的母親浦林芝老人去世,李金花披麻戴孝為老人送終,完成了她對丈夫的承諾。2005年,積勞成疾的李金花生病住院,家裡東借西借湊了3000元給她治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二兒媳嫌家裡窮,帶著這3000元現金,領著小女兒跟人跑了,至今下落不明。無錢治病,她只好出院,從此落下了病根,再也不能幹重活了。這幾年,李金花奶奶的兩隻耳朵也出現了問題,聽力嚴重下降,腿腳也不方便,她今年67歲,由於常年的辛苦勞作,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蒼老許多。王發坤欠的2000元債款,金花奶奶直到1990年才全部還完,前後花了11年的時間!她如釋重負,丈夫的心愿實現了,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青松
最讓李金花難過的是,一直沒有人告訴她丈夫安葬在哪裡,這成了她最大的心病。為此,她到處託人打聽。聽說犧牲的烈士都葬在雲南,李金花貸款2000元,讓兩個兒子先後到麻栗坡、河口、屏邊三個烈士陵園尋找,但沒有找到。
2007年4月30日,王發坤當年的營長李金明託人給李金花寫了一張便條,告訴她王發坤犧牲的經過和烈士埋葬在雲南屏邊縣烈士陵園的消息。看到這個便條後,李金花讓兒子趕緊去信用社再貸2000塊,一家人馬上趕往屏邊縣烈士陵園。
大兒子王遠碧說,「和爸爸分別28年後,我們一家人終於『團圓』了。那天,我媽在爸爸的墓前哭得死去活來,長跪不起,28年的委屈她向爸爸哭訴了兩個多小時。」
李金花奶奶說,她年紀大了,再去雲南屏邊烈士陵園看丈夫不方便,想在有生之年在村子裡為丈夫建一座烈士紀念碑。「我年紀大了,到死都不一定能攢夠建紀念碑的錢,我想把丈夫的手錶賣了籌點錢,家裡實在太窮了,沒辦法啊!」
2008年雲南省軍區和屏邊縣人民政府得知李金花老人的這一夙願,在其家後山的青松林中老父親的墳旁為王發坤烈士修建了一座烈士紀念碑。如今,在青松映照下格外寥廓,忠魂得以在故土終守。
藍夢
現在,兩個兒子靠在當地打零工維持家裡的生活,在海拉鎮黨委政府及縣民政局等部門的幫助下,李金花奶奶一家住進了255平方米的民居新房,家裡接通了自來水,兒媳幫助照顧起居,談起現在的生活,李金花奶奶說:「現在路通了、房子變漂亮了,生活越來越美好了,如果我丈夫還在世的話,他看到了今天的生活一定也會很高興的。」
她看著身旁自己從小帶長大的孫子王明建說:「從小兩個孩子跟著我吃苦,孫孫明建他們也沒有受到好的教育,成績不好初中就輟學了,在消防隊這半年多每次回來見他都懂事很多特別高興,她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他能在消防隊好好學習工作,走出大山找到出路。」
採訪回來的路上,王明建向隨行工作組談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他說,在消防隊學習工作這些時間裡,對消防員工作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體會,自己進步了很多,和戰友們相處也很融洽,自己現在年齡還差一年多才夠入伍標準,體能也還需要提升,會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努力提升自己,爭取明年招錄消防員的時候考入國家綜合性消防隊伍,成為爺爺那樣的人,繼承他的光榮遺志,邀請奶奶來自己學習工作的地方看看,報答她的養育恩情。
(根據史料和實地採訪整理 嚴青林)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詳細內容
來源:貴州省消防救援總隊團工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