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古代很多著名詩人都有仕途經歷?

2019-11-23     梧桐樹邊羽

為什麼我國古代很多著名詩人都有仕途經歷?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詩詞成為了其浩瀚長河中最璀璨的一顆。我們以前所讀到的詩詞當中,有歌頌大好河山的,有深閨嘆息的,有長亭送別的等等各種類型,但是這些詩歌的很多創作者基本上都有仕途經歷,而且都有被貶謫的經歷,這是為什麼呢?這種經歷與他們的詩詞創作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以上是朋友的問題和問題補充描敘,以下是回答。

何為仕途?仕途是指知識分子通過學習和應試等方式,轉變成國家管理者的過程;也可叫做官的途徑、做官的道路、做官的生涯、做官的過程。

所以咱們把題主的問題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為什麼大詩人都當過官?

這就簡單了。

因為中國古代的傳統知識分子的擇優方法就是科考,而在科考中,特別是唐朝,詩是必考科目。就好像咱們今天的高考,語數外是必考科目,那麼能進入名牌大學的學子,一定是語數外拔尖的。同理,在古代,能夠科舉考試過關的必然就是詩文上等的文人。

當然,科考並非只看你的詩文。還要考政事、國事、兵事,要統一考量,全面考察一個文人的綜合素質,才能讓你高中。最終還有殿試,皇帝還要對你進行面試,甚至會因為你長得丑把你刷下去。

一個文人,要想高中,需要超強的實力和一定的運氣。你看,柳永,詩詞寫得那麼好,僅僅因為皇帝喜歡他的詞,就認為他格調不高,把他給刷了,他上哪兒說理去?

但是,有一點是必然的。那就是選拔出來的人才,文學功底一定不差。

做官、處理政務未必清正廉明、能力超群,但是文字功底絕對不差。

因為你寫不了好詩文,連第一關都過不去。

就好像今天的小孩,你學習不努力,在中考就給你刷掉了去讀職專。有什麼可能去重點高校讀研、出去留學?

高學位不一定代表了高能力,但高學位的人的文字功底一定不差。

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幾千年都沒有變化。

而在古代,文人的出路不像我們今天這麼多,基本上就是指望著科舉選拔,成為國家管理人員,吃國家糧。所以,所有的詩人早期都走的仕途路線,只是有些成功了,有些沒有成功。如李白、杜甫都沒有科考成功(李白甚至都沒資格參加),但是為了成功而努力學習攢下的功底讓他們在備受仕途打擊的情況下在文學上功成名就,光輝萬古。

至於是不是貶謫容易出好詩呢?這個在理論上是講得通的。

詩是抒發感情、表達志向的韻文,人在什麼時候感情最濃烈呢?一個是戀愛時期,另一個就是在事業遭受打擊的時候。人在這兩個時期的感情波動是最激烈的。所以詩歌從來就是歌頌愛情、抒發抑鬱這兩個極端的作品是最容易引起人共鳴的。

感情起伏的表達是作品的生命力。相對於一帆風順的生活,當然是波瀾四起、危機四伏的生活更容易讓詩人去思考人生、看透官場,作品自然在思想層次上就比那些靡靡之音要格調高了。

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文官不會寫詩,也沒有哪個文官不愛寫詩。除了像江郎才盡的江淹,寫《秦婦吟》的韋莊,後期封侯的高適這些人,他們是官當大了,不願禍從口出而放棄寫詩。這些詩詞高手們,在重大的變故發生刺激他們的精神時(貶謫、國破、家亡),自然而然會用自己的詩詞手段表達他們的各種情感,成為我們後世不可多得的藝術作品。

即使到了今天,咱們的仕途中人的文化素質和普通百姓比起來,還是偏高的。只不過如今遍地是自詡才盡的江淹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vGAlm4BMH2_cNUgKqY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