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腸粉
文 | 衛奕奕
肥腸是一種最具戲劇性的食物。有關肥腸,到處都是段子。
▍肥腸,「不正經」的人最正經的惦記
美食家陳曉卿有一個著名的事跡,在汶川地震救災遭遇餘震,四下食客狼奔豚突的情況下,心平靜氣坐在空無一人的小館裡,吃完了碗里的肥腸。沒別的,捨不得。
人們最熟悉的肥腸愛好者,大概要算德雲班主郭德綱台上總念叨的,于謙老師的父親——王老爺子。怹老人家的最愛,是著名的燉吊子和大腸刺身。那麼有錢的老爺子,就是鍾愛這口登不上大雅之堂、騷氣十足的平民美食。
燉吊子
喜愛肥腸的名人還有很多,最硬核大概要算陝西作家賈平凹。
賈平凹喜歡用西安本地美食葫蘆頭待客,包括女訪客。葫蘆頭是豬大腸靠近直腸的位置,用賈平凹的話說,葫蘆頭就是豬痔瘡。當然這是藝術誇張了,不過有不少西安人抱怨賈平凹的一句戲言毀了本地美食,這也有點不自信,沒必要。
葫蘆頭
很多人覺得賈平凹用葫蘆頭待客摳門,其實沒有看到他對美食的見解,以及通過美食識人的小小心機。
還得說提起肥腸就兩眼放光的陳曉卿,他在《圓桌派》節目中自稱是「腸委會」成員。可見肥腸之愛對於吃家來說,已經是一種表明身份認同的暗號。
▍肥腸為什麼讓人如此鍾愛?
肥腸就是豬大腸,因為富含肥膩油脂,所以也叫肥腸。不過在粵港一般就叫豬大腸。而豬大腸頭,也就是靠近直腸的位置,更加肥厚,也更受食客歡迎。
肥腸是一種讓愛它的人愛到痴迷的食物,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魔力?
首先,這真的是人類的生物本能。我們多次說過,人的美食記憶大多和基因有關。
內臟普遍富含膽固醇、脂肪,這些都是刻在人基因里的美食記憶。哪怕今天通過科學研究,人們知道它們不夠健康,但是也無法抑制自己的基因本能,樂此不疲。
其次,內臟大多含有特殊營養物質,比如維生素A、鐵元素等等。在蔬菜缺乏的地區,比如生活在北極圈裡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就有生食海豹肝臟,以補充維生素的習慣,「愛斯基摩」是別的土著語中「吃生肉」的意思,是對因紐特人的一種蔑稱。
生吃海豹肝的因紐特人小孩與被放在室外冰凍的海豹肉
《動物世界》里,獅子等猛獸打獵成功後,是由地位高的雄獅率先吃掉內臟,一般從肝開始,因為它們營養豐富。
最重要的,就是肥腸甚至很多下水的特殊口感和風味無可取代。在普遍營養過剩的時代,肥腸最不可替代的優勢,應該就是這點了。
肥腸Q彈口感、加上油脂混合香料芳香的滷汁,再加上恰到好處的騷氣,再沒有哪一種食物能帶來這種愉悅。
鹵大腸
看不上肥腸的也大有人在。
在《論語·鄉黨第十》中,孔子強調:「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連割不正都不食,更何況肥腸這騷氣十足的「惡臭」之物。
很多人的這點共同愛好,在萬世師表眼裡,真是爛泥扶不上牆(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加「小人常戚戚」。
所以,對比之下就能總結肥腸之愛是怎樣的一種身份認同了:不裝、正視自己的本能、甘於平民、善於尋找和品味細節以及願意為此付出代價。
▍肥腸料理擔當,天選的四川人
肥腸的做法很多,各地各菜系都有自己的心得。
九轉大腸就是紅燒大腸,是魯菜經典。九是虛指,和「九煉」、「九制」一樣,代表著製作工藝的繁複。
九轉大腸
大腸需要先煮、再炸、後燒,最後煨透,口感脆韌軟糯兼有。調味特點是香料繁多,五味聚合。
九轉大腸的外形特色是套腸,最外層是腸頭,中間套較細的大腸定型燒制。最終成菜,要像一排排樹樁那樣豎立著。
草頭圈子是上海名菜,草頭是苜蓿,圈子很多人以為是豬大腸,其實不然,實際上指的是豬的直腸,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肛門」。
草頭圈子
之所以要這樣取料,是因為大腸其壁厚度不夠而且縮水太厲害,紅燒之後肯定不成形,而直腸剛好經得起本幫紅燒的「水火考驗」。
濃油赤醬燒好的圈子,最後放在青翠的草頭上,顏色對比強烈。圈子酥爛,草頭清香,搭配和諧。
北京滷煮一直是本地居民心頭好,它起源於北京南城市井。這二三十年舊城改造,很多崇文、宣武的老居民被拆到昌平、房山、大興。但時不時他們還是願意坐上兩個小時的地鐵,回到城裡,只為尋找最熟悉的口味。
滷煮
滷煮里的肥腸分為腸頭、大腸和小腸,一般來講,腸頭最為肥膩,而小腸相對清淡。當然,最傳統的滷煮,其實就是滷煮小腸。
這些年滷煮逐漸從本地平民食品晉身為網紅美食,很多人都是通過滷煮熟悉了下水的滋味,了解北京的市井人情。而滷煮店也確實是北京這個城市最草根,也最沒有階級感的地方。
白切肥腸
白切肥腸,南方有不少地方做。簡單香料白水煮熟,白切蘸醬油。好食材用簡單的做法,顯示的是對選料和手藝的自信。
就像是日本人對待烹飪的觀點:「烹飪的目的不是為了將食材加工得美艷華麗,而是要讓加工後的食材迸發出最自然的光彩。」[4]
做肥腸花樣最多,最得人心的,恐怕還是就數四川。做肥腸需要多種烹飪手段,需要大量使用香料的經驗,更需要勤勞不怕麻煩,這方面四川人簡直是天選的。
而且四川本是養豬大省,物料豐富,本地居民勤勞,不怕麻煩,善於創新,更有對吃挑剔的態度。
江油肥腸
江油的紅燒肥腸配白米乾飯已經成為地方名片,此外還有蘸水肥腸、芋兒肥腸、豆花肥腸、肥腸血旺、肥腸粉等等非常多的吃法。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突出川菜擅長調味的優勢,而且非常市井平民。
做肥腸,麻煩不在燒制,而在收拾。一般收拾肥腸要用油、用醋、用鹽、麵粉等將腸翻轉,反覆搓洗,然後飛水。根據成菜不同,還有去掉油脂和不去之分,根據做法是爆炒還是燒、鹵,是否用鹽搓洗也有講究,用鹽過度會導致肥腸過韌,不適合爆炒。總的來講,不會洗不幹凈,重在不怕麻煩。
不過,肥腸終究要有肥腸味道,收拾的度也要有分寸。騰訊視頻紀錄片《早餐中國》里《四川成都肥腸粉:老成都的代表味》這期有個細節,一位大快朵頤肥腸粉的女顧客說,「撇得太乾淨了,反而覺得脫離了肥腸的味道。」
肥腸粉只是成都眾多小吃的一種,但也可以說代表了成都本地小吃的一些標準。除了調味水平,原材料的把控也很講究。《早餐中國》里的這碗肥腸粉,屠宰場新鮮豬大腸,六小時就上桌。這樣的美食節奏和成都的慢生活相得益彰。
肥腸的享受就是這樣,它很平民,但並不簡單。體會到其中妙處的人們,會把它當做識別知己的暗號。
▍肥腸不僅征服了中國人,也征服了世界
吃肥腸等下水,動物內臟有時會被視作一種中外差異。有人認為西方人不吃內臟,或者非常討厭吃這些動物身上邊邊角角的東西。
其實事情並不簡單。就歐洲大陸而言,吃下水,吃邊角料,實在是普遍的、歷史悠久的事情。
「法國內臟食品較多和中世紀城市興起有關,當時屠宰場在市中心,可提供大量廉價內臟滿足平民需求。法國知名內臟食品大多聞名於古城(卡昂,阿拉斯等)。1297年六家下水商壟斷了巴黎內臟加工業務,並成立了行會和專門的小吃店。和北京炒肝爆肚異曲同工。」(微博用戶 @昭楊-法國歷史微博 )
血腸在法國叫Boudin Noir
今天血腸、肝腸、昂多來香腸(將大腸和其他內臟灌進小腸)、炸牛肚,甚至羊頭、牛頭(tête de veau)之類都是法國日常。
昂多來香腸 ( Andouillette )
在義大利,有紅燴牛肚trippa,更不要忘了還有蘇格蘭名菜——haggis(哈吉斯)。
haggis
haggis實際就是羊雜碎,做法是先將羊胃掏空,塞進剁碎的羊內臟如心、肝、肺,再加上燕麥、洋蔥、羊油、鹽、香辣調味料和高湯等,製成袋,水煮約三小時,到鼓脹而成。如今餐館通常會把羊的胃袋在上桌前去掉,只留下羊雜給客人享用。一般與馬鈴薯泥和蕪菁甘藍泥(neeps and tatties)以及一杯蘇格蘭威士忌(dram)一起食用。[2]
近鄰日本也擅長吃內臟和肥腸,比如福岡縣流行的大腸火鍋,比如烤大腸串。
日式豬大腸火鍋
裝模作樣不吃下水的,主要是農業模式和其他國家有很大區別的美國。大田廣種,大牧場模式,使得美國肉類供應高度充足。內臟,也就少有人問津,也少有手藝積累。
美國食品加工業發達,但是肥腸為代表的內臟,意味著加工費力,程序複雜,所以難以形成規模,不受食品工業重視。現在的美國人也就很少吃得上這口美味了。
註: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圓桌派》總第二十三集
2.維基百科haggis詞條
3.騰訊視頻紀錄片《早餐中國》
4.《真味——日本料理的奢華》,神田裕行
(本文系騰訊美食·風味圖書館欄目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