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往事》熱論 作者:鄧星漢

2019-07-18     華聲在線

鄧星漢

湖南邵陽武岡市,位於雪峰山東南麓與南嶺山脈北緣,屬湘南丘陵區向雲貴高原隆起的過渡地帶。

武岡市歷來是湘西南重鎮,己有2200年左右歷史,明朝朱元璋登基後將其第十八子封在武岡,武岡成了「都梁候國」,依山傍水修了青石條砌的城牆。城牆高一丈八尺,寬可過車。西北面臨開闊地,築有大小兩個炮台。民謠雲:"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崗城牆甲桂林"。

宋真宗時期改為武崗州,宋真宗到武崗州巡視過,親手植的銀杏樹,現在還枝繁葉茂。

清澈的資江水繞城而過,象圍繞古城的一條綠色的緞帶。在城郊不遠的資江岸邊,聳立著一座古塔——凌雲塔。塔的東北面是教育家宴陽初先生創辦的國立第六師範學校。在資江的南岸曾經還有一座秀麗奇特的姊妹塔——花塔。那是一座斜塔,堪稱比薩斜塔第二,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但在「文革」中被毀掉了。

武岡有一座廟宇,叫文廟,又名孔聖廟。化龍橋與鑲龍橋之間,始建於宋紹興8年(公元1138年)。廟內有大成寶殿,是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地方。整個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殿前兩株銀杏(現存一株),為東晉陶侃縣令武岡時親手所植。

武崗比鄰桂林,是拱衛廣西的門戶。解放戰爭末期,湖南唯一一場戰役——衡寶戰役的主戰場,就是攻打武崗城。由於城牆堅固,戰鬥異常慘烈,四野的部隊有一個團全部犧牲。

位於武岡西南面的雲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山,為全國第六十九福地,亦稱「楚南勝地」。她素以雲幻、林幽、山奇、水秀而聞名,自然風光優美,山峰千姿百態,景觀奇異,宋高宗曾感嘆曰「雲山七十一峰,煙雲變幻」。

武岡有很多傳說,有很多的歷史故事就發生在武岡。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這座古城走出去的曹潺先生,在北京闖蕩二十多年後,現在是「華嘉影業」的導演兼編劇。曹先生滿懷鄉情,對武岡一往情深。小城的橫橋古渡、樓台亭閣、風俗民情、街坊故舊、閒聞逸事他都銘記在心,魂牽夢繞。在他看來,小城的一草一木,都沉澱著歷史,勾留著童趣,洋溢著愛情,滲透著文化。他要拍一部六集歷史紀錄片《武岡往事》,將武岡推向中國,推向世界。他立即組織起了強大的寫作陣容,將分集片名定為:王城記憶、天下城牆、山城美食、文脈淵源、絲弦雅音、靈山秀水。曹先生的這一善舉,立即得到了武岡籍政要名流、富商文豪的關心和支持,大家對劇本的創作紛紛發表意見,使其日臻完善。一時間,《武岡往事》成了一部分武岡人熱議的話題。

正因這段岷王駐武的特殊歷史,加上武岡特殊的地理位置(古為湘黔桂三省交界之地),早年就確定了武岡在湘西南的歷史文化中心地位,以致抗戰期間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遷武,晏陽初來武辦簡易師範,李明灝將軍創辦洞庭中學(當時湘西南唯一的高中)這些現代文明的滲入,不僅為武岡這個邊遠古城重開了教化,也自此對武岡的人文影響開啟了另一扇大門——發達的教育促進了湘西南的人才輩出,亦為武岡尚文重教的民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可能成為武岡現代人文的又一亮點。就看我們怎麼整理提煉。

《武岡往事》紀錄片拍可哪些東西?竊以為拍紀錄片既要入鏡,也要入心。首先我覺得名字要斟酌。《武岡往事》太平淡,往事到底算多久?時間概念延伸不長。可考慮《武岡古城記憶》類似片名,既突出古城,亦以記憶暗示一些古蹟之不存,留有想像空間。當然還有更好的片名,意即片名就要有吸引力。一個紀錄片的篇幅是有限的,既要有美侖美奐的畫面鏡頭,還要有抓住人心的情節或引人入勝的解說詞。有如武岡花塔、石頭城牆等,可否以3D技術還原?再加上道教七十二福地一一雲山,法相岩、銅保岩的摩崖石刻,資水源頭等,配以歷代墨客騷人的詩詞歌賦,倒是可以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有鏡頭感的。重要的還是人文,這可是紀錄片的靈魂。可要好好琢磨,好 好定位,既要發揮集體的智慧,還要有創意。時至今日,人家歷史名城什麼題材都挖掘過了,必須要有立得住足的、經得起推敲的。假如以古城為立足點,是否考慮兩條歷史文化脈絡:

一是與以古城明朝岷王建王府開始,以以王家遺風對民風民俗的影響為特徵,以致形成武岡今日精緻的飲食文化、風俗禮儀等,突出民俗文化宣傳。

另一條脈絡是教育的影響。以現代文明影響為線索。省第六師範、黃埔軍校二分校、洞庭中學(當年都是面向全省招生)為主。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的傳播,對中國基礎教育的影響,遍及三湘四水的洞庭中學學子對國家人才建設的貢獻,也很有挖掘的潛力。(摘自郭榮學先生寫給曹潺的信)

讀完榮學兄的文章,我很感動,也很受益。榮學兄是用了心的,他認真琢磨了這件事,細心研究了武岡歷史,深入思考它的根源和體系,並在考慮武岡的歷史和文化怎麼歸位才好,他這是上了理論層次了。

我也一直在思考這件事,觀點和榮學兄的基本一致,所以,我也來說幾句。武岡從歷史上去宣傳,最亮的點就是古城牆和花塔。而花塔的傾角還不是技術上的,是地基造成的,我們要宣揚它的神奇那還得去說假話。若從文化上去挖掘,那就是獨特的婚喪禮儀和書法對聯,還有很講究的美食(張小牛先生在人民文學發表的小說《小城故事》就是寫了這三點,結果感動了編輯)。至於文學,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都不算很突出,說出去別人不以為然(我和好多人談起過)。因為沒有名篇,也沒有名家。但是,武岡人重視教育、愛讀書、會讀書、喜歡寫作,這都是先賢們的榜樣示範和興辦教育開學習風尚春風化雨的結果。所以,我也認為武岡能勝過國內其他縣城的,也就是文化藝術、教育科技方面的人才多,群星璀璨,有的已經名揚四海。僅大學校長現在就有十多個,學科領軍人物,國內外大學教授、博導數不勝數,政界軍界也是人才濟濟。這才是武岡值得大筆書寫的,大肆宣傳的。而武岡的人才和人才所取得的成就今天要遠比過去多。這裡面有一點要形成共識,宣傳武岡,就要重視宣傳年輕人。長江後浪推前浪嘛!據我了解,武岡四十歲到五十歲出頭的人中,真的有很多特別厲害的,有的是劃時代的。所以,我和榮學兄的觀點有相同之處,給劇本歸納出一條主線,那就是歌頌武岡的人才,宣揚武岡人在文化藝術、教育科技方面取得的驕人成績,讓國人認識武岡,佩服武岡,重視武岡,愛上武岡。

這樣,武岡的歷史、先賢、風物、禮儀、飲食等等,都是武岡人才輩出、成果卓著的背景和鋪墊,把它作為輔線與主線串連起來。這樣,除了古城牆等歷史文物可以入鏡外,當代的精英們都可以入鏡,畫面就多,感染力就強。

如此看來,題目就要改成《古今武岡》或《古城今昔》之類的更合適一些。不然,單憑几個古代名人留下的幾片腳印,幾個文人過客留下的片言隻語,是難以吸引人的。城牆確實是有震撼力,但僅有一個殘缺的城牆要把武岡的形象樹起來,還是不夠的。至於武岡的飲食,滷菜、豬血丸子、血漿鴨,外地人都不吃,我在深圳請過很多人去「寶慶府」酒店吃這些東西,最後大家都不吃,搞得我很狼狽。銅鵝好吃,但不能保存幾天就發霉。武岡的滷菜基本上是武岡人送給了武岡人的。現在,我們寫武岡,還是去寫滷菜、寫血漿鴨、寫豬血丸子等等,是不是眼界太低、格局太小、過份自戀了點呢?

武岡的經濟是落後了一點,但武岡人在人文方面卻很突出。不管是文化藝術、教育科技方面,乃至政界軍界也都是可圈可點的。這就是人窮志不短嘛。一個偏遠小縣城,在這個改革開放要優先發展沿海地區的政治導向下,是不可能樣樣都好的,有一兩個方面的優勢就可以了。我們就要宣傳這種優勢,發揮這種優勢嘛。時代總是進步的,多宣揚今天的人才和成就才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宣揚今天,聯繫昨天,這是歷史唯物主義。這就是尋根。尋到根也就是找到一種文化邏輯。

單寫武岡往事,這些往事史料上不是都有了嗎?大家的稿子大部分都是從史料上來的嗎?基本上沒有新發現新觀點。如果,拿這些老東西到全國去為武岡爭地位、造影響,已經是過了時機了,如果是第一個那就有可能。現在,排在前面去了的歷史名城已經有一長串了,我們還想後來者居上,或者還想坐個板凳頭子,那沒有新的內容和強於別人的東西怕是不可以的吧。如果達不到為武岡發展做貢獻這個目的,那拍出來的就只是歷史記錄片,把原來的文字變成了鏡頭而已,再放到武岡檔案室里保存起來,這樣,價值是有點,但遠遠不夠了。

就算達不到給武岡爭名分,爭地位的目的,那還是要達到一個激勵武岡後人的目的嘛。激勵後人,肯定不是再去靠城牆、靠血漿鴨等等了,而是靠人的榜樣作用的啊!

最後,我總結一下我的看法:從歷史沉澱來看,武岡確實有亮點;從人文來看,武岡的今天確實比過去強;從武岡人的成就來看,文化藝術、教育科技方面最突出。所以,要寫武岡的昨天和今天,要以武岡文化藝術、教育科技的歷史和現狀做主線。劇本要變換主題,重新構思,以今天武岡人中的優秀人才和突出成就為主線,以曾經的輝煌歷史和風物人情做輔線,交叉穿織,貫穿因果關係,提煉出武岡人文尉起的內在邏輯,展示武岡今天的風貌,描繪未來的藍圖,激勵啟迪後人。由武岡縣委負責宣傳的常委牽頭,成立一個創作班子,用一年時間來完成。要做就做件大事。這樣就有可能一炮打響!此舉才有真正的意義。否則,就是一種自娛自樂而已,最多也就是一種懷鄉情感的釋放。

鄧星漢,男,1957年4月出生,湖南省武岡市水浸坪鄉賀東村人。大學本科畢業,中學化學高級教師,文學愛好者,詩作者。

2018年9月由《團結出版社》出版詩詞集《栗山夜吟》和散文集《栗山夜話》。

2018年11月在《詩刊(子曰)》第4期發表《旅禾木遇戰士巡邊(七律)》,2018年8月在《長白山詩詞》第4期發表《春望有寄(七律)》等4首,2018年12月在《長白山詩詞》第6期發表《城市送貨工(七律)》等4首。2018年11月在《汕頭作家》發表《故鄉仲夏(五律)》等4首,2018年在《散文百家》第1期發表《蝶戀花.除夕回家》等10首。2018年10月在《速讀》發表長篇現代詩《壩上秋行》。

2017年11月,《登蓮花山(七律)》獲中國詩歌網「主題詩歌賽」優秀獎;2019年5月長篇詩作《磁山吟(古風)》獲中國「磁山杯」漢語詩歌賽二等獎。

近年來,創作了800餘首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歌。在《詩刊》雜誌社的《中國詩歌網》發表詩詞650餘首,其中有《養蜂(七律)》等13首被評為「今日中國好詩」。

1986年7月在《湖南文學》第7期發表短篇小說《大年三十夜》,1985年12月在《新花》第12期發表短篇小說《青青的柚子》。

2017年10月在《唐山文學》第10期發表散文《消逝的嗩吶聲》,2017年12月在《牡丹》發表散文《憶秋》。並有散文、時評、詩歌評論等合計近百篇發表在《中國散文網》、《中國詩歌網》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uK7CGwBmyVoG_1ZVV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