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赫哲族重鎮依蘭三姓城的四合院

2020-03-28     滿族文化網

作者高鍇

從高處裊瞰四百年來在松花江和牡丹江匯合口處形成的依蘭城區,在縱橫交錯的街巷和密密麻麻的建築中依稀能夠看見一處處掩映其中的古老建築——青磚大院房。這些建築歷史久遠,如繁星點綴著這個城鎮,成為這座城鎮的建設底蘊。依蘭的四合院,經歷了風雨飄搖的歲月,伴隨著歷史的腳步走到今天,其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蘊涵著深刻的歷史文化,每座房屋背後都凝聚著許多不為今人知曉的滄桑世事。

四合院是依蘭的一張名片,是依蘭古老的象徵,是歷史文化的縮影,也是依蘭一道靚麗的景觀,其存在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它實用的價值。

依蘭城內眾多青磚四合院大院房建築,大多是清三姓副都統時代留下的,其中絕大部分是三姓赫哲人初來依蘭時建造的,這些建築群體具有滿族和伊徹滿洲——新滿洲(三姓赫哲人)生活的特點。悠久的建築文化和民俗風情是繁育依蘭文化歷史資源的歷史起因。

依蘭的民俗風情,以伊徹滿洲(三姓赫哲)和滿族居住青磚四合院大院房最為引人注目,也是這個古老的城鎮的住宅與其他新興城市的住房有著顯著所不同的特點的地方。過去從外地來的客人,在依蘭城轉上一圈,就會發出這樣的議論:「依蘭的青磚瓦房怎麼這麼多!」「哎,怎麼那麼多的房子像廟呢?」

1997年前,省市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等一些高端客人到依蘭首選的旅遊觀光項目不是寺院,而是趙國信、德二、葛索鏈、閆橫三這樣的青磚四合院,感受滿族和伊徹滿洲(三姓赫哲人)文化的內涵。一般的客人來依蘭最感興趣的也是要看屬於三姓人自己的東西:青磚四合院大院房。

而後這一旅遊資源突然被流失、截斷,因為幾年間縣城內幾百座四合院大院房被人為的拆毀,高端的客人不信佛、不信教,不去寺廟就再沒有什麼人文的地方可遊覽。趙國信、石猴、悅二、葛索鏈大院等一些四合院雖然只是一些老房子,卻凝聚著四百年來三姓赫哲貴族及滿族文化的精華,無論是普通的老百姓,還是知識分子和幹部對它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遍布全城的四合院青磚建築體現著依蘭古城獨特的風韻, 極具古城歷史文化的代表性, 足已反映這座古城獨特的特點,曾是依蘭一道靚麗的風景,最多時達到有五六百所。如果人們獨具慧眼對城內幾百所青磚四合院開發保護,只要稍加投入,並對其進行保護維修開發,依蘭這一獨特的文化景觀便會完整的保留下來,那麼四合院興許早已成為依蘭的文化元素,並轉變成旅遊產業。但有關部門並沒有打好這張牌,因此造成了依蘭雖有縱多的歷史文化遺蹟,卻沒有多少歷文化的景點看的事實。這些文物古蹟不是沒有被開發利用,要麼就是被人為拆毀。無休止的開發、破壞的不僅僅是四合院,而是依蘭歷史文化名城最寶貴的風韻和用金錢無法購買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若干年後依蘭過去老祖宗幾百年間留下的四合院可能一座也不會保住,而最可怕的是古城的古韻將被整個破壞,這應引起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三姓故城何在?•


三星城何在?

依蘭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是清王朝滿族的發源地,對滿清王朝的發展壯大具有重大影響。清代東北重鎮三姓城雖地處東北邊陲,但這裡見到的各類古色古香的民居樣式,會使你覺得自己誤入了12世紀初中原地區某一古鎮。

過去的四百年里,依蘭青磚四合院隨處可見,構成了依蘭一大街景,以清代古建築文化為內容的人文景觀成為依蘭主要的建築元素。以「石猴」、悅二、橫三、委可吉里、韓同來(回民)、趙國信、孫老好、王海山、孫紫雲、歐陽向景、婁仁、馬壽山、金家油房、張恆義(福盛魁油房)、劉樹琴、葛索鏈官邸等為主的依蘭三合院、四合院和遍布城內外的關帝廟、關岳廟、財神廟、文廟、三官廟、火神廟、玉皇廟、地藏寺、慈雲寺、清真寺、神樹寺、平安寺、三姓都統府、旗務處、德發魁、協和昌、源聚東、洪泰祥、康園校旗務處等諸多公共建築群體,構成了清朝、民國、偽滿和新中國各時期依蘭街頭巷尾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據史料記載,在清朝初期的葉海族人居住的四合院就已經在依蘭古城內出現,雖然最初的四合院可能是泥草房、拉合辮,但隨後若干年後青磚四合院便開始在依蘭城某個角落出現了,並且一年比一年增多,最後遍布全城的各個角落。隨著歲月變遷,現在的依蘭古城內最早的四合院已經找不到蹤影,但歷史的塵埃並末完全湮滅所有的陳跡,現存完好的青磚四合院和古剎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超過百年的更多,這些文物古蹟的存在對我們研究依蘭的四合院有著重要的作用,四合院的成長與三姓赫哲人發展歷史比肩、與三姓城的發展歷史比肩。

四合院在依蘭城區內分布廣泛,其中通江路、中央大街、菜市路兩側,西小江子、舊城西部和南部分布最多。從城市布局來看,這些古老建築一方面受到了中原傳統建築的影響,一方面又獨具北方地方特徵,具有滿族生活特點。以街巷為骨架的交通網絡和古城區內外的民居、寺院和其它公共、商業場所形成的建築群體,在營建時把美觀宜居和防禦作為其建築時的指導思想,整個古城宛如一個巨大的清代北方建築藝術博物院,反映出了歷史上依蘭哈喇這一地區的民族特色。昔日三姓城裡的青磚建築五步一棟,十步一座,街道彎延而曲折,四合院大院房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撅起,互相環抱。城區內各成一體的四合院,彼此關聯,相互呼應,斗室之間、房屋之間、院落之間高低屋角,像鉤一樣聯結,飛檐彼此相向,又像在爭鬥。方方正正三姓城中的四合院大院房依街道地勢走向而建,盤旋、曲折,像蜂房,像水渦一樣,矗立著不知有幾百座既相同又不同的青磚建築,恍惚間讓你疑是走進了江南古鎮。人行在其中,無法窺知城垣內有多少這樣美不勝收的建築,每一處建築又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四百年來,風雨飄搖的三姓故城雖然經歷了沙俄炮艦炮火的洗禮、日本人入侵和蘇聯紅軍飛機轟炸造成的人為損壞,以及幾百年來無數次自然災害的侵蝕,還有近些年來不分區域重點的城區改造,在歷經無數次的風雨滄桑和苦難之後,這座古城城市建築布局的主體結構和一些主要建築依然奇蹟般的保存下來。在人們感嘆北方少有成形的歷史古蹟同時,幾百年前,在這天寒地凍,大漠孤煙直的塞北,無數座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氣勢雄偉,價值連城的青磚建築就已經悄無聲息矗立在這片土地上,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一大奇蹟。

•三姓——浸潤女真人建築文化氣息的故城•


坐西朝東的五國頭城

五國頭城衛星地圖


群集聚在東北森林中,居住在半地穴房屋裡被稱為林中百姓的「靺鞨」的人,終於走出蠻荒。從靺鞨改族名為女真的東海女真的後人——三姓赫哲族的城廓和房屋有著自己的建築特色。由於受先祖女真人建住宅「門皆朝東」、三姓赫哲人依山伴水漁獵,早期「穴居」時代避風和取暖等生活習俗,以及三姓人遷居依蘭時從牡丹江東岸向城東發展的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三姓城內由遼代五國部生女真建造的五國頭城及城內的房屋,清朝初期以來形成的諸多沿街、沿南北走向進入松花江匯合口的牡丹江(小江子)東岸建造的房屋、門洞、門房、門樓等建築和街道、胡同、出入口,大多呈座西朝東的方向。如依蘭名居德二老宅、石猴官邸,小江岸西小橋子胡同路十八牌的諸多建築(包括妓女院),及四合發西南20米處南北走向的街道兩旁的廂房,西城區牡丹江沿岸的許多民居和前店後眷的商號,1655年建成1756年重建的清真寺,北菜市路西側原水產局臨街李忠國家住房,以及聯合路東路口北側正房連脊廂房,還有南北當鋪上的許多宅院、宅第、門房、門洞、影壁、出入口等大多也都座北朝東。穿越中央大街的南北夾信胡同上的諸多建築,如四合發、洪泰祥、日本憲兵司令部和興隆街上一些早期建成的前店後眷樣式的商家,如源聚東等諸多房屋、門面和出入口也都大多呈坐西朝向東方。而且由於依蘭城內的四合院大多數呈現南北長東西短的特點,加上城區內寺院、三姓都統府、縣署在城區內形成無數個條塊分割的格局,在城內由房屋院落自然了形成無數條南北走向的胡同、街道。這種由青磚建築物為主的坐西朝東的房屋、門洞、門樓在依蘭不下三十幾處,再加上眾多條四合院大院房兩側形成的南北走向的大大小小的胡同、街道,使整個三姓故城到處瀰漫著濃烈的女真人和後女真人建築文化元素和生活氣息,這是依蘭這座古老城鎮的房屋不同於他處的獨到之處。此外,連脊飛檐的青磚瓦房也是三姓城住宅的特點,更是四百年來三姓城不同於其它新興城鎮住宅濃郁的生活底蘊和建築風格。

三姓做為努爾哈赤祖先的「龍興之地」,在清朝、民國時期和偽滿時期曾聚居過較多的三姓赫哲世族、滿洲貴族、官宦人家和大商人,普通的各族居民就更不計其數。依蘭的滿族大致有兩種伊徹(車)滿洲和滿族,後金天命元年至五年(1616~1620年),努爾哈赤招撫盧業勒(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哩(胡姓)、舒穆魯(舒姓),先後遷往此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朝政府將招撫的舒、葛、盧、胡四巨族長編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世管佐領(帶兵之官),三姓赫哲族即葛、盧、胡三姓(因舒穆魯後入,故不在內),成為「三姓」最早的土著望族,被改為新滿洲——伊車滿洲(即赫哲)。雖然新滿洲——伊車滿洲不是真正的滿族人,只是隨滿洲,但在清朝歷史上只有三姓赫哲族被稱為新滿洲——伊車滿洲,其他民族並沒有得到這種稱號,足以見三姓赫哲者在保衛大清王朝的地位。以後由於胡氏徙居寧古塔,只余盧、葛、舒三姓,以三氏族命名此地為「依蘭哈喇」,漢譯「三姓」。此後又有儂英阿(和姓)等赫哲族人陸續遷徙依蘭。1732年三姓副都統建立,又有新的滿族成員加入。這些滿族被稱為佛滿洲(陳滿族),其中有愛新覺羅氏(漢諧音為金、羅、德、艾)、瓜爾佳氏(漢諧音為關、白、汪、鮑),依爾根覺羅氏(漢諧音為趙)、鈕鈷祿氏(漢譯意諧音為郎),齊佳氏(齊),富察氏(富、傅),馬佳氏(麻、馬)、盛佳氏(沈)、兀扎喇氏(吳、烏)、委赫(石)、寧古塔氏(寧、劉)、赫葉勒氏(何、赫)、尼瑪察氏(楊)、良嘉氏(粱)、完顏(汪、王、完)及閆、駱等姓氏。而在依蘭,佛滿洲又有 「三關兩趙郎一窩」 三大姓之分,即關分三族,趙分二系,郎則均為同宗。經過幾百年時光變遷,三姓赫哲族經過和滿族、漢族、回族、朝鮮族、錫鉑族人通婚,除了姓氏不同,已經分不清誰是真正的滿族人,誰是赫哲族人,但三姓民居卻成為伊徹滿洲(即赫哲)和陳滿洲繁衍後代,世世代代居住的生活故里。

當然,做為滿祖發祥之地和清代赫哲族重鎮,依蘭有眾多三姓赫哲族、滿族世居之所不足為奇。房屋不光是伊徹滿洲(三姓赫哲人)和陳滿洲人世居場所,也是他們繁衍後代子孫,被稱為「家」的地方。而後,隨著三姓城發展壯大,漢族、回族、費雅喀族、鄂倫春族、奇勒爾族、庫頁族、恰喀喇族的不斷融入,再加上寺廟文化的興盛,三姓城內出現伊徹滿洲(新滿洲)、佛滿洲和漢、回等各民族大融合的繁榮局面,三姓世族漸漸告別了地窨子、木克楞和臨時的房屋撮羅子(尖頂窩棚)、馬架子時代,開始營造樣式美觀保暖、房基穩固,格局大方的青磚「三合院」、「四合院」大院房,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建造標準的提高,依蘭大院房的材料和建築質量越來越好。

1732年(清雍正十一年)於舊城——五國頭城南側重新修築三姓城,加快了三姓城的建設腳步。到清代中期,三姓城從最初只有為數不多的青磚建築,變成了上百所,並且成為三江中下游流域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被稱為邊外七大重鎮之一。清代末期,隨著青磚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建青磚大院房成為依蘭一般市民最為普遍、最為尋常的事情,而且這些青磚豪宅大院的擁有者多是盧、舒、葛、胡、和,及關、趙、郎、金、閆姓這些伊徹滿洲(赫哲族)和滿族人,也有部分為韓姓、田姓等回族和漢族居民居住,因為他們畢竟是後來者,人數也不多。從19世紀未到民國後期,依蘭城青磚建築達到了最輝煌的頂峰,達五、六百所之多,成為吉林(三姓都統府清朝歸吉林管轄)之最、黑龍江之最。

有著六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依蘭名符其實。但是由於經歷了1842年、1846年、1855年、1862年、1867年、1898年、1911年、1915年、1929年和1932年等多次水淹三姓城的自然災害,加上1900年沙俄軍艦炮轟、1931年日本人侵略所造成的人為破壞,以及1945年蘇聯紅軍飛機轟炸城內日本人誤炸,有許多青磚大院房未能幸免於難。還有一些價值連城的文物古蹟本來已經完好保存到21世紀,卻由於近年來城鎮建設及商業開發,不注重文物古蹟保護,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下,許多著名的古民居如德二、趙國信、王海山、石猴等眾多不屬於「棚戶區改造」對象的名宅被列入「黑名單」,人為被拆毀損毀。這些在三姓城中靜靜矗立了二三百年的老房屋,用無聲的語言向人們陳述著它們的蒼桑和磨難,成為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破落場所,以至許多發生在那裡的傳奇故事已經無法得到考證。

•三姓古民居知多少?•


儘管今天三姓古城正在慢慢地消退,經過探尋考證,我們還是撲捉到依蘭一些著名大院房的脈絡。

清朝、國民和日滿時期依蘭城裡有許多著名青磚大院房,除了幾十所氣勢磅礴的廟宇,規模巨大的三姓副都統府,以及原世界紅卍字會依蘭分會舊址、康園校、洪泰祥、德發魁、源聚東、協和昌、東西「四合發」、「大小」圈裡、西小橋子、鳳鳴舞台、旗務處,及商埠地、興隆街上等諸多公共場所和商家,最耀眼,也最尋常見到的則是那些比比皆是氣派豪華、結構嚴謹的三合院、四合院大院房。過去依蘭民間曾有三姓老宅——四姓總長葛索鏈大院房、悅二(關姓)、橫三(閆姓)、成四(郎姓,字成順)、孫紫雲、趙國信、韓同來、金家油房、張家油房(福盛魁)、歐陽向景、委可吉哩、馬壽山等一些豪宅大院,如今依舊有人能如數家珍說上這些房屋的名字和位置,以及形態,因為這些建築代表著當時的建築水平,也是當時最美的風景線和地標性建築,這些建築曾讓人們記憶猶新。


除了以上提到的名宅,菜市區路以東依蘭法院北側聯通巷上的王海山大宅院,其屋內外均保持原有滿族外觀;菜市區路以西新開胡同路西水點南巷北側建於清朝末年的馬壽山9間大院房,新開胡同北段路東水點南巷14號、22號原胡什哈里大院房,還有建於民國初年坐落在財神廟西北處的福盛魁張恆義家舊居氣勢你恢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馬壽山大院房建於清朝,占地面積4600平方米,主要經營糧食。福盛魁張恆義大院房建於民國19年(1930年),規模盛大,占地面積達770000平方米,是縣城內規模最大的油坊,這兩處建築在清代末年和民國時期民居建築上均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城南中醫院以西50米地勢較高處還有一所張營長大院房,建築風格體現了民國時特點,與其它地方的建築又有所不同。中醫院西南50米又有一處孫老好大院房,在孫老好老宅南邊50米遠陽關巷上還有李植家的故居(朝陽大隊辦公室舊址),這三條巷子的張營長舊宅、孫老好舊宅、李植家住宅恰恰是處在一個中軸線上,相當於民清時三座四合院(80×80米)的位置。張營長大院房西北處,也就是國家稅務局以西150處還有一片建於清朝光緒21年(1905年)的青磚建築——金家油房。金家油房由金玉勝創建,位於楚木街老旅部胡同,南北走向,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過去較為出名。這些民清建成的建築過去大多名聲顯赫,是清文化的遺存,除了原偽滿洲稅務所和王海山家舊宅被拆毀,大多保存完好。

那麼,在依蘭這個神秘而陌生的古老城鎮里,究竟有多少被遺忘的青磚大院房?今天還有沒有最古老的房屋建築得以遺存,如果這些建築還在,建房者的後人是否還住在哪裡?帶著這些眾多的問題,我們進行了不厭其煩的探索。

01


依蘭最古老的房屋——四姓總長帶族廟的葛索鏈大院房

建築年代:清1635年至1685年間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依蘭唯一所正南走向,帶有門房、太極影壁牆和四姓赫哲族族廟。

地理方位:永明街48、50號,清真寺北側,第二小學西側,永明街與永躍巷交界處

建築屬性:依蘭四姓赫哲族總長葛依克勒氏官邸(現存)

依蘭最古老的房屋——四姓總長帶族廟的葛索鏈大院房全景

依蘭最古老的房屋——四姓總長帶族廟的葛索鏈大院房側影


依蘭為滿語和赫哲語「依蘭哈喇」的簡稱,「依蘭哈喇」漢譯稱作「三姓」,依蘭即「三」,哈喇即「姓」。三姓原所屬疆域,明代屬胡爾哈部費牙喀人,即赫哲所居之地,清順治二年赫哲族盧、舒、葛、胡四姓赫哲族來到牡丹江口處的依蘭駐防,建立了清代東北重鎮三姓城。依蘭因清初葛、盧、胡三姓赫哲最先遷居而稱為「三姓地方」,並有赫哲族故鄉之稱。

三姓城初建於1665,1732年重建,但三姓世族早在122年前清天命元年(1616年)就已經遷居依蘭。三姓官宅不在後修建的三姓城內,說明三姓赫哲族清初來依蘭時最初居住在牡丹江畔,先有三姓老宅,後有三姓城。從三姓官宅建築風格和使用的材料、構件,房屋沉降的程度和帶有太極的影壁牆的情況看,帶族廟的三姓老宅是三姓赫哲族先輩最早來依蘭時建造的,比1655年建成有365年歷史的清真寺還要早幾十年。三姓赫哲族遷居依蘭時,回族還沒有到。1635年三姓清兵征戰入關以後,從山東、寧夏等地遷居了大批回族到依蘭。由於人口增多,信仰不同,1655年回族在三姓官宅南50米的地方蓋了一所泥草結構的清真寺。

依蘭最古老的房子都出現在這片區域中,絕非偶然。從依蘭城市發展史看,清真寺至牡丹江口一帶,是三姓赫哲族最先落腳的地方,他們來到這裡時到處是原始洪荒景象,許多房屋如三姓老宅和清真寺一樣大多就地取材,楚木街周圍地上早些年還留有不少幾人才能合攏的樹樁。最初三姓城的房屋為茅草房和木頭屋,後來才改建成磚瓦結構,因為青磚建築物和燒制青磚瓦的工藝隨著1655年興建三姓城得到普及。四姓世族的首領使用的帶太極影壁牆和四姓赫哲族族廟的房子說明,此處為四姓赫哲族公共場所,原使用者為葛氏為三姓(四姓)世族的最高首腦,其主人在三姓副都統衙署成立之前應享有至高無尚的顯赫地位。

三姓老宅葛索鏈大院房是四姓赫哲族部族首領議事、祭祀、占卜、出征的指揮中心和赫哲族的宗教場所,也是依蘭唯一保留下來的赫哲族官邸,院房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原有正房5間,東、西廂房、門房各3間,東廂房南側倉房1小間,還有祭祀場所3間。從使用功能上看,三姓赫哲族老宅與滿族、漢族、回族大院房存在著差異,此院從門房的狐仙堂、影壁牆,到有兩個獨立的「家寺廟」,共有多個宗教場所、祭祀空間或標誌,這是依蘭,乃至東北地區各類官宅、民宅古建築中所不具備的,說明四姓赫哲人信仰的多樣性。從三姓老宅使用的各類磚雕上看,精美的磚雕圖案表現當時的赫哲人民對家園的一種願景,更描繪了普通民眾的生活,房子窗戶旁牆壁上雕有海冬青的磚雕在原三姓城數百座古建築中從沒見到過,個性極為鮮明,是三姓城內功能最齊備的一所古建築。可以說一所四合院中應該有的,葛索鏈大院房應有盡有,一所大院房沒有的葛索鏈大院房也有,如帶有太極的影壁牆、寺廟和帶有狐仙堂的門房。由於依蘭在過去是赫哲族重鎮和赫哲族人的首都,修復或重建葛索鏈大院房舊有面貌和功能,更有助於發展黑龍江東部地區赫哲族「三鄉二村一古城」的設想。


02


中華東疆古首府:三姓副都統衙門左司、檔房、金銀庫、伙食房舊址


建築年代:清代早、中期(1665年初築三姓城-1714設三姓協領衙門-1732三姓副都統衙門)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經過三百多年風雨,依舊保留著舊貌清初中期中國東北東部神經中樞建築風骨。30餘棟百餘間房舍,三進院落。

地理位置:三姓城中心。

建築屬性:三姓副都統衙門辦公場所。(現存)

大清赫哲族重鎮依蘭三姓城的四合院

三姓副都統復原圖

三姓副都統左司側面圖(此地掌管著東疆大地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命運,曾簽發幾萬份檄文、戰書、檔案,並在此傳達清朝皇帝的聖紙和公文)

三姓副都統左司東山牆犀頭上精美磚雕

三姓副都統檔房南大山牆擋風板

三姓副都統檔房

三姓副都統左司東北角山牆側影

經過三百年風雨沖刷的三姓副都統左司東山牆擋風板隱約可見的木雕花紋

1732年清代政府在三姓城(依蘭哈喇)設立的三姓副都統衙門,是清代東部清朝政府的神經中樞。清代三姓副都統衙門以三姓城為首府,是依蘭古城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不僅城市經濟文化諸方面都得到空前發展,同時也為鞏固我國東部邊疆發揮了重大積極作用。

現在在依蘭的城中心區三姓副都統衙門舊址上,依舊保留三處原左司、檔房、伙食房遺址。其中大殿(5間)東側左司(3間)的房址占地面積為12米×7米,為正房;檔房(5間)占地面積10米×6米,為廂房;伙食房(5間)占地面積10米×7米,為房。三處遺址,最重要的一處是左司舊居,287年前所有關於清代東北東部的的機要文件,上報清代皇帝的幾萬份文書多出自這所房子(見《清代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漢文檔案選編》)。檔房和印務處檔房各3間,是印刷檔案、存儲由左司簽發的各類文書、檔案和清朝政府聖紙和公文存放地的辦公場所。伙食房是供三姓副都統衙門府大小官員吃飯的場所。

這些古老建築曾經是三姓城最生動的面孔,是三姓城的坐標和文脈。它是凝固的歲月,也是活著的歷史,目睹了王朝的興替,時代的更迭,見證了三姓的成長與發展,文明日昌;它們承接了歷史,威震八方。在長達近三個世紀的慢長時間裡,發生在東北遠東地區和三姓城裡大大小小的事情及每一個歷史瞬間,都與它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清代初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北至外興安嶺,東至濱海及庫頁島的吉林、黑龍江地區。康熙三年初設三姓城後,清政府又在康熙三十一年在三姓,設協領衙門,同時開始著手加快修建三姓城。

雍正十年,清政府設三姓副都統衙門,受寧古塔將軍統轄,專理庫頁島和黑龍江下游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廣大地區的軍政事項。乾隆十七年撤寧古塔將軍,三姓副都統改由吉林將軍統轄,管理黑龍江下游、松花江下游、庫頁島、南北菲牙喀海(今俄鄂霍茨克海)海域。光緒八年設富克錦(今富錦)協領衙門,隸屬三姓副都統,仍統歸吉林將軍管轄。


1732年 清朝政府在東北遠東建立的「三姓副都統」為正二品,是清二級中央政府,相當於南方諸省的總督和巡撫。副都統時代,三姓疆域廣大,管轄從鄂霍茨克海到貝加爾湖,包括外興安嶺以南和庫頁島在內的國土。作為三姓副都統府的統帥部——三姓衙署就坐落在三姓城居中的地方,它是三姓城的主宰,也是三姓地方經濟、政治、軍事的核心,更是赫哲人心中的掌上明珠。雖然三姓的歷史是三姓世族創立的,但此時的三姓已經不止是三姓人的三姓,而是大清王朝的三姓。


三姓副都統衙署是當時東北地區最為氣派恢弘的建築,也是依蘭最大的青磚建築群,堪稱東北之最,她占地近22500平方米,共有30餘棟百餘間房舍,分別構成三進院落。

三姓副都統衙署採取中軸兩廂對稱式三進院落的格局,坐北向南,衙門內所有建築均集中在南北中軸線上。


大堂為官衙的核心主首,建在三尺台基之上。堂中設副都統几案,後置太師坐椅,椅上鋪設虎皮。北牆立置屏風,屏風上彩繪旭日噴薄圖。

整個院落四周由房舍板牆合圍,布局呈現外觀隱密高聳,院內庭院幽深,方正嚴整,寬闊曠達,殿宇氣勢宏偉,給人一種井然有序森嚴巍峨和昂然氣度,體現三姓副都統衙署權威、氣度。這些建築氣勢磅礴,堪稱依蘭建築史上的一絕。

清朝在三姓地方設置「管理三姓地方兵丁的副都統衙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作用,是一次劃時代的歷史轉變,它加強了邊疆地區的防務,防止了沙俄對中國領土的侵擾,強化了清朝政府對三姓地方,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各族人民的管理,鞏固了三姓地方少數民族向清王朝的「貢貂」制度,促進了三姓地方的開發。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依蘭府,與都統衙署合署。宣統元年(1905年)四月裁撤三姓副都統,八月於依蘭府置東北路道,該衙署又成為道署衙門。日寇占據依蘭後,該衙署曾一度闢為依蘭中學,成為日偽政權對中國人民實行法西斯奴化教育的場所。該衙署毀圮於光復之後至解放之前這段時間。

三姓副都統衙署作為三姓副都統時代清朝在東北遠東三姓地方設立的最高行政機關,歷經了幾百年風雨,今天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但是三姓副都統時代修築的衙署卻開啟了依蘭歷史的豐碑,見證了祖國東北邊陲歷史的興與衰。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座恢弘建築,依蘭哈拉才從此完成了歷史性跨越,四合院建築如雨後春筍在三姓城內蓬勃發展。

三姓副都統衙署內的左司、檔房在史料多有記載,三姓副都統衙門幾乎所有的文書指令都出自這裡,保護左司、檔房等幾座房屋這些歷史的豐碑利國利民,可以為依蘭帶來商機和八方來客,重振和提升,「聲聞塞北三千里,名貫江南十六州」的 中華東疆古首府依蘭美名。

如果修復左司、檔房、伙食房,首先要拆除左司遺址、檔房、伙食房旁周圍後建的違規建築,其次對三所建築進行數據化修復,這對三姓副都統衙署遺址保護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03


依蘭第一豪宅——悅二大院房


建築年代:悅宅建於清道光年間(1787-1828年)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套二四合院,兩進院落,共有大小房舍三十餘間,宅邸寬大闊氣

地理位置:三姓城西區中心地帶大眾路原幼兒園舊址

建築屬性:滿族宅邸(已毀)

悅宅復原圖



悅宅正脊中央插有示風向的小鐵旗

依蘭比較有名的滿族宅邸當屬位於南當鋪東側,依蘭人民劇院東100米大眾路上原幼兒園舊址的關德二、悅二爺(悅忠哲)的大院房。

悅(閱)二爺,清末依蘭名紳,別名德二,其父做過瑗琿副都統和四川知府。悅二爺主要在西大街經營東、西「廣德當」,他的宅邸寬大闊氣,堪稱依蘭第一名宅。悅宅建於清道光年間(1787-1828),是套二的四合院,兩進院落,共有房舍三十餘間。其中,正房房頂合瓦盤龍起脊,正脊中央插有示風向的小鐵旗。內宅正房兩側各豎起高大的煙囪,其頂端各有雕磚小亭一個,小亭四角懸掛著鐵馬(銅鈴)。如若進內宅需要過兩道門庭。大門向東,二道門向南,內宅正房兩側花牆上有月亮門通往後花園。

悅二爺的大院房的圍牆頭是石磚砌垛子牆,每座圍牆頭中間是磨面對縫的粉壁,繪有仙鶴美鹿、鳥獸蟲魚等畫。當時,悅家有錢有勢,木材是從南方運來的,工匠都是從全國各地請來的,為了建成高質量的住宅,悅家在城南大坑和南大架子附近開設磚窯,燒制特製的磚瓦。內宅正房五間是悅二爺、二奶奶及其獨生女兒的居室,設有書房、客房、臥室、餐廳和供神的迎門堂屋等。室內修造模古仿今。悅二爺的臥室的中式板隔扇上有浮雕得玲瓏剔透,用工精緻,花鳥如生。解放以後悅宅被當做依蘭幼兒園,2004年因建樓房被人為拆毀。


04


最恢宏的副都統官宅——石猴(郎季良)大院房

建築年代:清代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遼西風貌,套二四合院,兩進院落

地理位置:位於菜市路中段乾德街石猴巷4號石猴郎家老宅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現存,人為破壞)

門前帶有獅猴等石鎮物的副都統文化官宅石猴大院(圖片來源:楊麗珍 圖片攝影:榮光相館蔡光遠 時間:1928年 )

副都統文化官宅石猴大院全景(攝影:高鍇 時間2006年)


石猴大院又稱郎家大院,建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石猴大院坐落於依蘭鎮原衛生隊南,菜市路北段,乾德街石猴巷4號建於光緒十六年,南北長80米,東西長70米,占地面積5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並建有後花園,屬於三姓副都統文化遺址,也是至今東北三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副都統官邸文化遺址。

郎家大院是清朝錦州副都統郎承順在依蘭建的官邸。郎承順,字季良,姓鈕鈷祿氏,曾任錦州副都統,原藉依蘭,民間稱郎承順為成四、成順大人,其宅第屬標準的二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南北正房為均為五間(南面的正房因失火五十年代就已不在);東廂房有兩棟六間,西廂房也有兩棟六間房,東西廂房兩楹廂房之間築有起脊隔牆(花牆),東廂房南廂房中間開有起拱門洞,做為出入的院門。

郎家大院門洞外開有廟宇飛檐式儀門。儀門正上方懸有藍地金字匾額,上書「略展鷹揚」四字,門中黑地盤龍匾額為「威靖遼西」四字。院落在正東開門,門前大門內設壁影(隱蔽牆),外築一對階梯式上馬石和一對石雕拴馬樁,樁上雕有石亭、石猴等。房屋危脊飛檐,形狀呈長方形,南北較長,東西稍窄,前後左右的建築物皆對稱,從外觀上看給人以周正、古樸之感。院落周圍均築有起脊花牆,門口路旁有石猴和方几栓馬樁4根,因此又俗稱石猴(大院)。

解放以後人民政府命名石猴南側的巷子為石猴巷。並將此四合院定為縣級Ⅱ類文物保護,此稱號一直沿用至今,成為依蘭人百年的記憶。

郎家(石猴)大院是標準的二進四合院,既有遼西錦州風格,又有三姓人生活的特點,是依蘭唯一尚存的副都統文化官邸。


05


閆橫三大院房


建築年代:清代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標準的三合院(帶影壁牆)

地理位置:牡丹江畔東側平安巷36號民居。

建築屬性:滿族三合院(現存)

閆橫三大院房全景


位於依蘭城南牡丹江畔東一百米的平安巷36號,是依蘭著名豪宅——閆橫三大院房。此大院房有正房和東西廂房三所,早期院門前有影壁,典型的三合院宋代建築。有正房和東西廂房三所,也是典型的清文化建築。大院的主人閆壽山,綽號閆橫三,永源德雜貨業兼糧店經理。

閆橫三在三姓城建有三套大院房,其中有一套被沙俄燒毀。清代後期和民國初期,閆壽山與弟弟在三姓做毛皮生意發了家,在原楚木校(現第二小學)建了東西兩處三合院,後來又在清真寺南平安巷上建了一棟三合院。當時閆家錢大氣粗權,城西南部原楚木校至清真寺以南那片住宅幾乎都是閆姓本家人,所以有「閆橫三橫半街」的美譽。後來倆兄弟又在盛京買了房子,平時就住在瀋陽,到秋季收皮子時才返回依蘭。1932年日本人侵占依蘭時,閆家人開始抽起大煙,家境衰落,沒有人管事。老宅子後來變成了日本人楚木小學校,再往後學校遷到今第二小學處,原大院20世紀80年代拆除,建了聾啞學校,只剩下平安巷36號這所三合院。

陳滿洲在元代是依蘭(三姓)最早的原著民族,後遷居關內建立大清朝。三姓副都統時期,滿族人再次返回發祥地管理三姓地方,參與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修復此宅第可保持建築的文物鏈的完整,對研究依蘭歷史民族構成有現實意義。


06


趙貴和——趙國信大院房


建築年代:清代1859年首建,1900年在原址上重建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三合院,二重套院,有大門樓、二門樓二個院落,帶木製影壁牆

地理位置:位於巴黎廣場以東原安慶巷40-6號

建築屬性:滿族三合院(已毀)。



趙貴和大宅院位於原康園校、旗務處西南50米,雖然是三合院,院中卻有二重套院,有大門樓、二門樓二個院落。趙貴和大院房建於1859年,院落頗具規模,建築工藝也極為講究。大門類似從前的東西牌樓,是個微型的小牌樓。大門樓中間有一個比較寬的大門,旁邊另有兩個腳門。大門兩旁每隔三米立一紅松木頭,中間用木板嵌入,連接成的一個大的院套,形成一個東西長60米,南北長70米,占地面積達4200平方米獨立院套。大門與二門之間間隔15米左右,二門中間正對大門的地方開有廟宇飛檐式儀門,儀門前面的幾塊木板隔住,檔住了視線,類似影壁。在木板前兩側分別開了兩道木門,供人行走,二門旁邊砌以磨磚對縫轉腳花牆連接兩側的廂房。正房的房後為北花園,又稱果園,種了許多沙果。

清光緒年間(1900年)俄國人侵依蘭,趙貴和的老宅被沙俄炮火摧毀,同年由趙貴和的兒子趙玉斌、孫子趙國信在原址四合院基礎上再次建起一所新的大院房,由趙國信及後來的重孫趙振忠居住,此宅後來被人稱做趙國信老宅。趙國信大院房,正房是四合院院落的主體建築,處於院落最北的中軸線上,正房是五開間,進深7.7米,格局是中間開門,左右各兩間,中間屋是外屋,即堂房、廚房。東西兩間房呈對稱之勢。東西廂房的建築風格基本和正房的建築風格相同,只是規格要比正房小許多。

趙氏家族因為是愛新覺羅皇室的後裔,家境殷實,趙宅室內外完全按照標準的滿族裝飾進行裝修。雖然規模不及石猴、悅(閱)二、葛索鏈、王海山等家,內部裝飾完全採用標準的滿族生活風俗,不失滿族舊居的典範。


07


韓同來大院房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中原建築

建築特色:集回族、滿族建築風格為一身

地理方位:清真路與平安巷交界處以東,平安巷26—1號民居

建築屬性:二合院民居。(現存)

韓同來大院房前臉

韓同來大院房後身

韓同來大院房全景


位於清真寺南200米,橫三大院房以東100米處平安巷26—1號,此大院房為三姓赫哲族與伊斯蘭風格二合一的民居,只有正房和東廂房,沒有西廂房。據了解,這所回民老宅民清時由一個叫韓同來的居民居住,韓同來後來當了國兵,解放後去了寧夏氣象台,把宅子賣給了號稱二億八千萬的財主韓百楊。從過去到現在,近一二百年,這所三合院都由回民居住。我們認為這座回族老宅建成時間要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三姓的先民最初在1616年來到依蘭,1655年清真寺的草房就建成了,說明當時已有大批回族人遷居依蘭。

三姓的先民最初住在牡丹江畔,後來的回族和中原人也來這裡圍寺而居,在此形成一個大的住宅區。韓同來是在那個時期留下來的,最初可能是茅草房,因為它離清真寺很近,說明此建築的建築時間和第二次重建的清真寺年代相差不遠。由於清真寺周圍大多是回民居住區,從某種規律上說,應當先有民居之後才會形成一個公共場所,尤其是回民。如果真是如此,平安巷26—1號這所民居,建設年代應當在左寶貴重建清真寺之前。

正房南牆兩側的磚雕裝飾,與清真寺北側的葛索鏈三姓老宅和三姓城內原北關岳廟,第三小學西側的王海山大院房前一民居上的外牆上相同,三所老宅不知是否建於同年代,又是否出自一個師傅之手。

回族是來三姓最早的民族之一,僅次於三姓赫哲族,修復此宅可保持文物建築的文物鏈的完整性,對研究依蘭歷史民族構成有現實意義。拆除周圍後建的違章建築,修舊如舊,對其進行數據化修復,修復成本最小。


08


三姓都統府官邸


建築年代:清代三姓副都統時代早期,1700年前後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三姓滿族建築

地理方位:商廈三姓副都統遺址以東,原農機公司院裡

建築屬性:三姓副都統官邸——四合院(三處,九棟建築)。(已毀)

位於商廈(原三姓都統府)以東,農機公司(原依蘭縣署)自西往東有三套整齊劃一的四合院,這就是三姓都統府官吏居住的官邸,系三姓副都統同一時期的配套建築,其建築的恢宏氣勢,每一套完整的四合院,占地面積都在3600平方米左右。三姓都統府官邸,屬滿族建築,標準的三合院。正房是五開間,進深7.7米,格局是中間開門,左右各兩間,中間屋是外屋,即堂房、廚房。東西兩間房呈對稱之勢。東西廂房的建築風格基本和正房的建築風格相同,只是規格要比正房小許多。


09


三姓旗務處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中原建築。

建築特色:滿族建築風格。

地理位置:位於三姓副都統路南,百貨大樓後身,原康園校北側

建築屬性:二進四合院。

座落在縣百貨大樓後身,三姓副都統路南,原康園校和第六小學後身的旗務處,是清代後期設立的官方辦公機構,專門管理與八旗有關的事務。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共有二套二進四合院,建築工藝堪稱一流。清代結束後前面部分變成康園校,解放後成為第六小學。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對東北原有的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分地管轄的體制實行改革,分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行省。吉林將軍三姓副都統作為行省的下屬,也設立了旗務處,對三姓旗務進行。三姓旗務處內設總務、吏糈、禮學、界籍各科,分理各項事務。主要內容是:一.關於變通旗制辦法.東三省改制後,吉林總督、吉林旗務處及三姓旗務處間互相行文,籌議變通旗制的辦法。二.關於旗地、義地。三姓是清朝發祥之地,有八旗駐防。但隨著清朝統治的衰落,旗地、義地情況發生急劇變化,需要三姓旗務處及時做出反映。三.負責各種統計報表。為實行所謂「籌備立憲」,清政府於光緒三十三年下令各省設立調查局。三姓旗務處咨送吉林省調查局的報表,主要內容有:八旗人口統計、旗人婚嫁、旗人職業、駐防旗營、旗署俸餉、旗地租課等各種統計。


10


偽滿洲稅務所大院房


建築年代:清代中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三姓滿族建築風格。

地理位置:位於依蘭名居「悅二」老宅的北端,大眾路西端北側60號

建築屬性:三合院。

偽滿洲稅務所大院房


位於大眾路西端北側60號原偽滿洲稅務所三合院大院房,正房是五開間,進深7.7米,格局是中間開門,左右各兩間,中間屋是外屋,即堂房、廚房。東西兩間房呈對稱之勢。東西廂房的建築風格基本和正房風格相同,規格要比正房小許多。該房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滿族建築風格。大眾路60號三合院大院房,原是民居,後來成為是偽滿洲稅務所,解放後由合江地區公安局局長張志玉和哥哥張志本居住,2006年以前是文物保護建築。2008年被拆毀。


11


南當鋪——永盛當


建築年代:清朝後期至民國年間。

建築風格:晉秦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當鋪房屋、門樓舉架高聳氣派,有徽派建築時尚

地理位置:位於南夾信子路褲襠巷東胡同東側,三姓城西南側

建築屬性:二進四合院。(已毀)

南當鋪——永盛當近景

南當鋪——永盛當遠景


「永盛當」也叫「南當鋪」,是依蘭比較有名的一座當鋪,老百姓叫它「南當鋪」,是相對「北當鋪」而言,因為「南當鋪」在三姓城南西側南端,與北面的「北當鋪」大致處在一個中軸線上,故人們稱它「南當鋪」。由於人們經常叫叫「南當鋪」,「永盛當」的名字倒是很少人人提起敢。

「永盛當」——「南當鋪」位於南夾信子路褲襠巷東胡同東側,即依蘭影劇院以南,後來的農貿市場以北,東側路東為三姓城牆,東南與褲襠巷東胡同相對的三角地帶就是著名的商業街「興隆街」首尾相望。

南當鋪——永盛當占地面積最大,約八千多平方米,有近百間房屋、兩座樓房的當鋪,除從事典當業務,還兼營雜貨的聯合商號可算得上依蘭數一數二的大買賣家了。別的不說,就說它那個深宅大院來講,什麼東院、西院,前院、後院,大院落里套著小院,層層的院落,進進的房舍,一色的石基青磚,高大軒敞,望之齊整儼然。南當鋪據說原來由依蘭的陳滿洲「閱二爺」經營,民國時轉給在南草市做生意發家的王崇玉。

永盛當有兩個雜貨店,南面的門市是永盛長雜貨座,西面的是永盛德雜貨店,門朝東的是永盛當油坊。在這個院裡有一連脊幾十間的伙房,有保存噹噹者物品的幾十間「號房」,有大廚房、地窖、倉房、庫房、貨棧等附屬建築。在東北角上有大炮樓,還有大豬圈、大狗圈、祠堂和狐仙堂等特殊的建築和設施。在這片八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上,真可算一個獨立「王國」。

南當鋪——永盛當的大院是方磚鋪成,四面高牆環繞。與北當鋪一樣,進了大門要經過一條約三十米的過道。在過道當中有一面影壁牆,上面書有一個黑色的大「當」字。進入二道門,再走一段路即是櫃房。櫃房(營業室)是在兩個雜貨店的中間,門面也是個磚門樓,門上也像「北當鋪」——集成當那樣在上方刻有「永盛當」字號。門的兩旁還懸掛著兩塊「當」字的招牌。該當鋪有一個朝西開的便門,雖說不是正門上,因為面對偏僻的胡,走這門的顧客也不少。「永盛當」的櫃檯,同其他當鋪一樣高大,只是當門一段較長,東側較短的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東側櫃檯的中部開一個小門,通往櫃檯內的營業室。空曠的營業室里,總是見不到陽光,終日昏暗陰沉,大概與靠西牆占二分之一供奉的財神龕,以及供桌上那些擺著的銀祭器有關。民國時「永盛當」——南當鋪營業興隆,老東家王崇玉在南邊的興隆街路南開設一家分號,叫永盛當支當,老百姓叫它「小南當鋪」。雖然「南當鋪」在2006年左右就被拆毀,但是這個名字依蘭老百姓心中還是記憶猶新,至今人們談話中依舊提及到它。


12


北當鋪——集成當


建築年代:清朝三姓副都統時代早期

建築風格:晉秦建築

建築特色:當鋪房屋、門樓舉架高聳氣派,有徽派建築時尚

地理位置:位於四合發東櫃東一百米聯合巷路北,老君堂西、民國郵政局、電影院經西黃金地帶

建築屬性:二進四合院。(現存)

北當鋪——集成當全貌

「集成當」因處於三姓城北,人稱「北當鋪」,位於現在的中央大街原依蘭飯店後身胡同聯合路中段路北,四合發飯店舊址東側一百米處,占地面積約六千多平方米。北當鋪前門是磚門樓,門上檻的磚雕上雕刻著「集成當」三個楷書的大字。四周是高大的磚牆,院內一片青磚瓦房。從前門進去,需走一條二十多米長的磚甬路,盡頭是一道二門,中原過二門前行五、六米便是一幢五間大瓦房的當鋪櫃房(營業室)。對櫃房正門,橫放著一座高二米有餘的大櫃檯。

北當鋪是依蘭最早、最老的一座當鋪。據可考歷史,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依蘭有當鋪五處,「集成當」就是其中的一家。當時,北當鋪一帶是依蘭的商業區,有很多當鋪、雜貨店、糧棧和油坊等商家都聚中在南北夾信子路兩旁和四合發以東一帶,來依蘭經商的人大多是山西人、陝西人、山東人和直隸人(河北人)。北當鋪地處依蘭舊城北部地段,即原來的北菜市路民國郵政局、電影院至四合發大樓之間聯合巷路北的黃金地帶。「集成當」開業於清代,最初的業主是山西籍人,由於年代久遠,幾易其主,到了偽滿時期,業主是姚靈棟。南北當鋪一般不是獨立經營,大多兼營雜貨、糧棧,開辦制米廠、油坊等。北當鋪因周圍有財神廟、城煌廟、直魯會,又有馬壽山等商家,所以紅火一陣子,後因依蘭開通的商埠地,商貿中心向松花江邊和南當鋪、興隆街一帶轉移,所以變得蕭條。但是幸運和安慰的是,這個依蘭最早、最老的一座當北當鋪經過244年的風風雨雨還是完整的保存下來。至今「北當鋪」這個名字在依蘭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在人們談話中提到它的名字。

為了保護依蘭最後一片古街區,應該進行數字化和實物修復,修舊如舊,保護這片古城區原有風貌。


13


元茂店


建築年代:清朝後期至民國年間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套二四合院,兩進院落,院落、房屋、門樓舉架高聳氣派、坐南朝北,北開門。

地理位置:位於四合發飯店舊址東側百米,聯合巷路南,民國郵局路西南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現存)

元茂店西向側面圖

元茂店南向正面全景

位於四合發飯店舊址東側150米處,聯通巷路南,民國郵局路西南,有正房廂房大小房屋近多處,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清中後期北當鋪的一帶是依蘭最早的商業區,有許多當鋪的商家,元茂店也是其中一部門分。在元茂店東側廂房牆東側,民國電影院和郵局路口北端立有青磚門樓,上面書寫「元茂店」字樣,在廂房以西大院還有一個大門,這個院門雖寬卻沒有提字。

舊時從元茂店東側到元茂店西側砌有兩米高的青磚牆,一直到北當鋪南門結束。元茂店西側往南,也就是正對北當鋪的大門有一通往南側德發魁百貨公司西側的的胡同,同樣砌有兩人多高的高牆,在高牆西側,也就是北當鋪南門路南原有一座炮樓,為日本人所建,1945年春天楊青海叛變,蘇聯紅軍和楊青海的那場對射就是發生在炮樓和路北西側100米遠的四合發之間。

有人說元茂店是日本人住的,做買賣用的地方,我們認為日本人可能在這裡做買賣並居住過,但房子絕不是日本人蓋的,從建築風格上看元茂店這片建築屬晚清滿族風格,因為所處地點好,日本人侵占依蘭被強行占有的。如位於錫福胡同入口處路北,即四合發飯店大樓院內有個「大正當」,老百姓叫它日本當鋪,經理叫小川澄,是日本僑民,「大正當」名義上是經商,實際上暗中干走私販運毒品,搗賣軍火等罪惡勾當,尤其不可饒恕的是「大正當」還肩負著給日軍提供侵略中國的軍事情報的特殊任務。據講,「九一八」後小川澄與在原西小橋子開日本妓館的情報人員北內兩個人,坐船過牡丹江迎接侵華的關東軍占領了依蘭,然後兩個人便神秘地消失了。元茂店牆高宅深,西面還後建了一個炮樓,肯定也是日本人利用開當鋪、做生意當掩護,幹著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情。

元茂店以西北當鋪一帶在清中後期是依蘭最早的商業區,後來商業區向南當鋪、興隆街一帶轉移,1945年光復後,解放初期做過戰勤醫院。

元茂店所在區域是黑龍江省最後一片古街區,也是北當鋪的一個組成部分,北當鋪的大部分舊有房屋還在,修復元茂店、北當鋪、老君堂有助於恢復舊貌,讓往日街景連成一片,讓後人看到依蘭和商貿繁榮景象,保護原有風貌


14


久如客棧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舉架高、院落寬敞,方磚崐墁地,青石作階。與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規模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的「一顆印」住宅形成鮮明對比,更適合於北方的氣候條件。

地理位置:位於古城西區石猴大院西側無名巷與新開胡同交叉處,即新開胡同2-1號

建築屬性:獨體商服。(現存)

「久如客棧」

位於古城西區石猴大院西側無名巷與新開胡同交叉處,即新開胡同2-1號。「久如客房」是一個氣派輝煌的青磚大院房,屋脊高聳,小院在石猴大院房以西無名巷西側依東西向的胡同的盡頭坐北朝南,從東到西約有九間,現在依舊保存完好,建築年代在清朝晚期光緒年間。

「久如客棧」是獨體房,民清時這裡曾住過來自越南等地的商人。

當年的三姓久如客棧承載著依蘭的古韻和傳統,迎接來自四海八方的賓客。庭院中植樹栽花,客棧院落寬敞,方磚崐墁地,青石作階。如今高高的院牆外已經變得一片寧靜,不再車來人往。登高俯覽胡同小院的群景,享受一種鬧市中的靜謐,仿佛向世人敘說著什麼。風起樹影花叢露出遠古的石像,百年老樹上喜鵲搭窩,成群的鴿子在空中四處翱翔。

恢復晚清至民國時期依蘭北當鋪一帶的舊貌.,呈現舊街景,打造仿古和現有古建築文化商旅一條街。打通和拆除周圍後建違章建築,修舊如舊。


15


三姓副都統關甲雲客棧——委可吉哩老宅


建築年代:清1714年至1732年間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獨體房)

建築特色:內外部牆體、煙囪、室內外裝飾保持幾百年前原始面貌。

地理位置:位於位於吉祥飯店後身荊紫津飯店東側。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現存)

關甲雲客棧——委可吉哩老宅(正面)

關甲雲客棧——委可吉哩老宅(背面)

委可吉哩老宅是三姓副都統關甲雲客棧,為三間青磚瓦房,正房是五開間,進深7.7米,格局是中間開門,左右各兩間,中間屋是外屋,即堂房、廚房。東西兩間房呈對稱之勢。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室內外窗欞、大門、棚板、煙囪依然保留二、三百年前的原始模樣。房屋內外裝飾,從門窗到屋中的間壁牆,從到萬字坑到棚上,委可吉哩老宅內外完全按照標準的滿族風格裝飾進行裝修,古色古香。

委可吉哩老建設年代在清1714年至1732年間,與三姓城中內三姓副都統衙門建成時間相差無幾。委可吉哩老宅主人姓關,名叫關甲雲,關甲雲在三姓副都統內當差,常將外來的官差送到位於三姓副都統衙門北側百米遠的委可吉哩住宿。委可吉哩老宅原是官方用做招待外地來官兵和客人,後來被關甲雲花一百個大錢買下來,依舊當做客房,為過往客人和官兵提供住宿。

委可吉哩關家老宅是陳滿洲在依蘭的重要代表,三姓副都統府成立後有關內來的大量陳滿洲來依蘭當差或居住,此房是依蘭現存的為數不多的陳滿洲舊居。

修舊如舊,保護原有風貌。


16


王海山大院房


建築年代:清1714年至1732年間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三合院民居)

建築特色:外部牆體、煙囪、室內外裝飾保持滿族人生活的原始面貌。

地理位置:位於關岳街團結巷中部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已毀)

標準的三合院。正房是五開間,進深7.7米,格局是中間開門,左右各兩間,中間屋是外屋,即堂房、廚房。東西兩間房呈對稱之勢。東西廂房的建築風格基本和正房的建築風格相同,只是規格要比正房小許多。正房屋內外裝飾,從門窗到屋中的間壁牆,從到萬字坑到棚上,王宅內外完全按照標準的滿族風格裝飾進行裝修,古色古香。


17


馬壽山大院房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獨體房)

建築特色:獨體、東西狹長、直魯膠東特色和風貌

地理方位:新開胡同與水點南巷交叉處以西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現存)

馬壽山大院房正面

馬壽山大院房背面

位於新開胡同與水點南巷交叉處以西,建於清代中後期,馬壽山大院,為9間獨體房,滿族民居,建築風格為宋代民清仿宋建築。馬壽山山東人,清光緒年間從山東來依蘭做買賣,在北菜市一帶從事糧食經營。

恢復晚清民國時期依蘭北當鋪一帶的舊貌,呈現舊街景,就要打通和拆除周圍後建違章建築,修舊如舊,打造仿古和現有古建築文化商旅一條街。


18


胡什哈里氏大院房


建築年代:清代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標準的三合院,比較緊湊,

地理方位:位於新開胡同北段路東水點南巷14號、22號。

建築屬性:清三姓副都統時代三姓(四姓)赫哲族葛、舒、盧、胡之一的胡什哈里氏族的民居。(現存)

胡什哈里氏大院房側面

胡什哈里氏大院房正面全景


三姓城最初是以赫哲人盧、葛、胡三大姓氏命名的清代赫哲族重鎮,是滿語或赫哲語「依蘭哈喇」的漢語稱呼。「依蘭」漢譯為「三」,「哈喇」漢譯為「姓」,合起來就是「三姓」的意思。 依蘭四面環山,三面繞水,是一個風水寶地。自國初赫哲族盧、葛、胡、舒四姓氏來到此地建立三姓城,三姓城成為清代二級政府三姓副都統的駐地,依蘭由此成為數十萬赫哲人嚮往的首都和赫哲族同胞眼中的掌上明珠,也成為中國東北部名副其實、遠近聞名的赫哲族重鎮,曾經有「聲聞黑北三千里,鳴貫江南十六州」「的譽稱,民國時有「三姓京」之稱。據《三姓家譜》及《三姓志》記載:清順治二年(1645年)換旗兵駐防。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將土著赫哲族舒穆魯、葛依克勒、盧業勒、胡什哈里四巨族(簡稱舒、葛、盧、胡四姓)編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世管佐領。嗣以胡氏徙往寧古塔,只余舒、葛、盧三姓,遂呼斯地為「三姓」。雍正九年(1731年),添設副都統,是為依蘭設治之始,其首府三姓城為三姓副都統的駐地。但是據考證胡什哈里氏並沒有完全遷移到徙往寧古塔一部分還留在依蘭,因為人數較少與舒氏正黃編為一旗進行管理。此宅為胡什哈里氏在依蘭唯一知道的大院房之一。


胡什哈里氏是三姓世族之一,修復和拆除周圍後建違章建築,修舊如舊。可以再現清時依蘭北當鋪一帶的舊貌.,呈現舊街景,對打造仿古和現有古建築文化相融合的商旅一條街有現實意義。


19


德發魁百貨公司


建築年代:中華民國19年

建築風格:義大利巴洛克裝飾風格

建築特色:中西合壁

地理方位:位於依蘭中央大街中段

建築屬性:獨體建築,前店後廠式v

德發魁百貨公司復原圖

依蘭飯店復原圖

德發魁百貨公司近景


位於原三姓城外西大街(後改中央大街西段)繁華地段,東西牌樓之間,始建於建民國初期。德發魁百貨公司建築風格獨特,極盡奢華,在這所巴洛克建築上裝飾滿了壁畫雕塑。房子的上部和兩側雕刻著「百貨公司」「綾羅綢緞」字樣,兩側和後身則是青工磚砌成,是民國時期依蘭最靚麗的一道街景。

解放後至1970年,系計劃經濟時期較大的全民飲食服務企業——依蘭飯店占地面積76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平方米。建築產權為房產的公產房屋,由企業租賃使用經營。1980年以前經營比較紅火,年營業額近2萬元,時有職工18人。實行市場經濟以後,由於繁華地帶依蘭鎮中心偏移,經營日漸蕭條。1988年正式關停。1990年前後變成西子火鍋、西子飯店等。

展現過去建築的多樣性,保護依蘭建築特色和建築文物鏈不被破壞。數據化開發性修復,修舊如舊。


20


張恆義的福盛魁——戴家油坊


建築年代:中華民國19年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混合二進套大院房)

建築特色:直魯膠東特色和風貌

地理方位:依蘭財神廟西北100米

建築屬性:前店後廠式滿族民居。(部分現存)


張恆義的福盛魁——戴家油坊


福盛魁位於依蘭西北偶,民國19年(1930年)由山東人張恆義投資興建,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福盛魁西牆是磚瓦結構石頭基礎砌成的即是倉房外牆又做院牆的5間青磚大院房。中間6間磚瓦房是廚房和夥計們的住處。與東院相連有磚瓦結構的門斗,能過一輛馬車。後院北牆是紅松原木做柱腳,松木板做的圍牆,對著門斗有前、後大門。北門東南面是五間磚瓦結構的榨油房,北門西是馬棚和草料棚。東屋與西院,由前大門到中間門斗是木板架的牆,靠南邊有一個小便門。東院前有三間磚瓦房,是帳房。後面與門斗一直的六間磚瓦房是掌柜及家屬居住的地方。

福盛魁西北隅一百米處有漁業社和乾德閭校,一百五十米處有地藏寺;東南五十米有三四所青磚磚瓦結構的民居,南面三十米處是財神廟;正南方財神廟道西有青磚結構的梁家糧店和為數不多的民房。

1932年福盛魁因日本進依蘭而破產,1933年張恆義將房產轉讓給戴文寶,改為戴家油坊。1946年土改前福盛魁成為乾德閭農會辦公場所。1948年初中間6間原廚(灶)房和夥計們住處成為乾德閭農會辦公所在地,南牆內5間倉庫,作為農會砍控鬥爭會場。1948年下半年乾德閭農會搬遷到地藏寺的東廊房,以後乾德閭搬遷到偽滿特務王秀峰舊居。如今的福盛魁成為遠離鬧市區的民居,且只剩下西面既當倉房又做外牆的部分,還有中間6間原來用作廚(灶)房和夥計們住處,以及東面張家住宅的三間青磚瓦房。

福盛魁作為民國時期依蘭民族工業和產業的實體,修復和保護它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事實證明民族工業需要天時地利,沒有國家的強盛,就沒有人民的幸福安康。


21


西火磨


建築年代:中華民國19年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近代民族工業的文化遺存

地理方位:位於城西南丁字壩北350米牡丹江畔東岸15米處

建築屬性:前店後廠式

西火磨


西火磨位於依蘭縣依蘭鎮城區西南丁字壩北350米牡丹江畔東岸15米處。1916年由經理王積厚投資5萬元創建三姓天興制粉公司,即西火磨,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00平方米,結構為青磚磚瓦,日可加工小麥100石。定商標為「醒獅」牌。有職工48人。為依蘭第一家民族工業。

西火磨作為民國時期中國人自己的民族工業,是依蘭民族工業產業實體的一個縮影,事實證明民族工業需要天時地利,國家不強大,有外寇入侵,再好的企業和實體也無計於事,修復和保護這一民國時期的民族工業遺址,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22


張營長大院房


建築年代:清末民初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三合院院)建築特色:民國時期的軍官官邸,近現代民國風情建築遺存

地理方位:位於牧羊巷,原中醫院西側50米處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大院房(現存)

張營長大院房全景


張營長大院房位於牧羊巷中醫院西側50米處,原有三合院、照料壁等。現僅有正房和西廂房,東西20米,南北50米,清未民初建成,為仿宋建築。

張營長是民國時期東北軍著名抗日將領李杜將軍在依蘭鎮任鎮守使時手下的一個營長,其在依蘭的官邸因為由張營長和他的家人居住,所以人們稱這裡為張營長大院房,或張營房。張營長原在依蘭駐守,後因換防去達連河附近駐紮,但家人老小依然在依蘭居住。後來人們習慣稱這裡為張營長大院房。進行數據化修復,修舊如舊,充分展示民國時期的建築特色。


23


孫老好大院房


建築年代:清末民國時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獨體房)

建築特色:民國風情

地理方位:中醫院西南50米南通巷4、6號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現存)

孫老好大院房


位於中醫院西南50米南通巷4、6號,有一處孫老好獨體房,孫老好大院房原來由孫老好,孫營長居住,後變成丁家豆腐房,屬性滿族民居。與其它地方的建築又有所不同,由於建設年代在清朝後期民國初年,與前清建築有所區別。在孫老好老宅南邊50米遠陽關巷上還有一所李植家的故居,這三條巷子的張連長舊宅、孫老好舊宅、李植家住宅恰恰處在一個中軸線上,相當於民清時三座四合院的位置。

青磚民國晚期建築,與清初建築形成強烈對比。修復後可與以上清代民國早期青磚建築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鏈。數據化修復,修舊如舊。


24


民國無聲電影院


建築年代:民國時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仿宋建築(獨體房)

地理方位:聯通巷老君堂東,民國郵局路西、元茂店北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現存)

民國無聲電影院(攝影 廖懷志)

位於聯合巷東端路北菜市路交叉處,為七間連脊四合院大院房,系民國時的無聲電影院,屬性滿族民居,建築年代在光緒年間,南與元茂店為鄰,西與老君堂、北當鋪相接。


25


金家油房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回族民族工業區

地理方位:位於興隆街與通壩路交叉處東側楚木街老旅部胡同,在張營長大院房西北,原國家稅務局西100米。

建築屬性:前店後廠式。

在張營長大院房西北,國家稅務局以西100米,興隆街與通壩路交叉處東側楚木街老旅部胡同的金家油房,是建於清光緒21年的青磚建築——金家油房。金家油房由回族金勝玉創建,南北走向,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過去較為有名。舊時稱這一帶叫南關帝廟前戲台子後身,油坊附近有十多家小飯館、兩家大車店、兩家客棧,還有糧棧,一個草市、一個魚市,是個車水馬龍的熱鬧去處。金家油坊開業時並不大,五間草泥大房做油房、碾房和倉庫。有一盤大石碾子、一套笨油榨、六條大槓子牛,後來才蓋了前後兩三棟青磚房。油坊主人好施捨,經常給窮人錢。1927年正月,油坊東家金勝玉湊足五千塊銀元去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朝聖,成為東北徒步朝聖第一人。

金家油房作為回族第一所民族工業作坊,保留並恢復其原始風貌有其重要意義。數據化修復,修舊如舊。


26


偽滿診所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磚雕、木刻應有盡有

地理方位:位於無名巷中段路東,馬壽山大院東側,胡家大院南側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

偽滿診所大院房


位於無名巷路東,馬壽山大院東側,胡家大院南側,是依蘭偽滿時期經營的偽滿洲診所,解放後由變為居民居住,此建築名聲顯赫,是清文化的遺存。

偽滿洲診所,作為日本侵華的鐵證,保留它具有現實意義。


27


日本妓女樓——「金玉樓(金寶樓)」


建築年代:清代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日本風貌

建築特色:木製手工藝雕刻精良,二層小樓,青磚結構。

地理方位:乾德街西小橋子胡同32、33號,聯合巷西與西小橋子胡同交叉處路南,「十八牌」道東。

建築屬性:日本僑居。

日本妓女樓——「金玉樓(金寶樓)」

乾德街西小橋子胡同32、33號「金玉樓(金寶樓)」,位於依蘭牡丹江畔西小江子中段西小橋子胡同道東側,西小橋子胡同與錫福胡同(聯合巷)交駐處南二十米處。日本妓女樓—「金玉樓(金寶樓)」,是一所二層青磚小樓,道西為臨江而建的具有典型晚清滿族民居建築風格的青磚建築十八牌,分別建於清朝末年、民國初和日偽時期。

西小橋子一帶是依蘭當時最繁華的地方,旅館林立,過往的客旅和在牡丹江上放排人大多在這裡寄宿,有不少妓院擠身其間,久而久之西小橋子就有了另外一個名聲,人們習慣稱這裡為「十八牌」。上一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初由於日本人占領依蘭時期,西小橋子十八牌出現了大量的外國妓女。據史料記載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在西小橋子附近,日本僑民開辦 「三姓樓」、「金玉樓」、「福桂樓」、「一心樓」「天狗食堂」、「一心亭」和「美山亭」等數家妓院,「金玉樓(金寶樓)」是其中之一。全城妓女最多時達百人以上,其中外國妓女就有四十多人。這所日本妓院「金玉樓(金寶樓)」的經理叫北內,他是日本情報人員,為日本攻陷依蘭出過不少力,依蘭攻陷後神秘消失。

與此日本妓女樓「金玉樓(金寶樓)」相鄰居的路北的錫福胡同,即位於二街聯合巷——原「媳婦胡同」、「窯子胡同」西段49號,原鳳鳴舞台北側50米,被稱「大小圈裡」 ,建於清末民初。隨著三姓開設商埠以後,商業開始繁榮。到了20世紀30年代,由於錫福胡同處在依蘭西大街的繁華地帶,南邊有鳳鳴大戲院,一旁還有買賣日漸興隆的四合發飯店,娼妓業也悄然興起,於是在旅館、酒肆茶房之間便擠進了妓院,構成了依蘭當時社會一道特有的市象。1945年解放以後,人民政府取締了妓院,錫福胡同—「大小圈裡」 、「媳婦胡同」、「窯子胡同」隨之取消,成為歷史。

作為日本侵華的鐵證,再現日本妓女樓「金玉樓(金寶樓)」舊有面貌,保留並修復它具有現實意義。


28


太昌針記時鐘店(依蘭第一旅社)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二層小樓,青磚結構。

地理方位:三姓城西大街,現依蘭中央大街第一百貨路東北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

三姓城西大街還原圖

太昌針記時鐘店(依蘭第一旅社)

依蘭第一旅社

位於中央大街西段,第一百貨對過偏東,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此地民國時期的為針織時鐘店、金店,此樓被日本機和蘇聯紅軍的飛機轟炸過。上一世紀 60年代未,在舊有店面的基礎上組建第一旅社,共有房間18 余個,可容納旅客70 人。為原商業局所轄的縣內較有名氣的旅社,80代年前後關停。

作為民國氣息,再現西大街舊有面貌,保留並修復它具有現實意義。


29


劉樹琴舊居


建築年代:民國初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房屋磚雕木刻奇特,為依蘭名人故居

地理方位:清真寺永明街西側路南,西臨牡丹江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

位於小江沿,清真寺西側,永明街西端路南的劉樹琴大院房,是六七十年代藝術家劉樹琴的舊居,占地面積100平方米。藝術家劉淑琴1946年出生在依蘭縣牡丹江畔這所四合院裡,為文化部原勇進評劇團演員,國家一級演員。曾先後擔任北京戲曲學院客座教授、河北省群藝館評劇協會會長、劉淑琴評劇社社長。演出劇目有《楊三姐告狀》《花為媒》《江姐》《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她為評劇的表演竭盡一生。參演劇目《血淚奇冤》曾榮獲河北省「全省文藝匯演大賽一等獎」;1984年在中央電台舉辦的全國評劇中青年廣播大賽中榮獲十佳演員;1991年為慶祝建黨七十周年,在中央直屬院團向黨獻禮大匯演中演出《江姐》,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個人表演一等獎。1996年退休。

作為民國時期的建築,保留並修復再現舊有面貌,具有現實意義。數據化修復,修舊如舊。


30


「山陝會」舊址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二節樓、秦晉特色

地理方位:北夾信子一副食路東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

「山陝會」舊址

「山陝會」舊址


清時來依蘭的外省同鄉成立了幾個同鄉會。來依蘭的山西省與陝西省的同鄉組織的同鄉會叫「山陝會」,會址原在南關帝廟東廊房,後搬遷到一副食路東。而直隸(河北省)與山東省的則叫直東會,或直魯會(直東會,「直隸」——河北省;魯,山東省),為清代山東、河北同鄉在依蘭設立的機構辦公場所,會址在地藏寺。

依蘭「山陝會」館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它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示了清代三姓當地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是中國古代傳統宮殿建築的傑作。陝西、山西兩省在明清時代形成兩大馳名天下的商幫,晉商與秦商。山西和陝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晉之好的佳話。當時,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山陝商人結合後,在很多城鎮建造山陝會館(也稱西商會館),形成一股強勁的力量。

依蘭「山陝會」館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早期在東北地區設立的唯數不多的處所,之所以設在三姓城城外,是16世紀和17世紀交替期間山西與陝西商人來時,三姓協領和三姓副都統還沒成立,當時的依蘭城是以小江子四姓總長帶族廟的葛依克勒氏的官邸為中心向東輻射的。

依蘭雖然是清皇室發祥重地,但是開放比較早,幾百年前就有較發達的商業。最早來經商的是1655年從山東來的回族,後來又有山西省、陝西省、直隸省(河北)的人陸續來到依蘭。這些外地人善於經營,長於理財,所以在世代經營下,都發了財。他們看見當地三姓赫哲人集資建造了帶寺廟的多功能的官宅葛索鏈大院房,團結數萬民眾,保護三姓近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土。這些外地人為了自己財源永繼,發展依蘭經濟,同時也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於是他們在這座古城成立了同鄉會:山陝會、直東會,伊斯蘭會。山陝會、直東會,伊斯蘭教會為依蘭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伊斯蘭教會集資建了清真寺。山陝會出頭集資修建了關帝廟。直東會號召山東河北藉的老鄉在三姓城西北建造了地藏寺。直東會與山陝會又共同籌資修建了財神廟。這些寺廟後來都成為方圓幾百里民眾嚮往之地,香火日盛。

作為依蘭山西省、陝西省人早期的居所和辦公場所,保留「山陝會」會址,並修復,再現小樓舊有面貌,具有現實意義。


31


歐陽向景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徽派建築

建築特色:獨體房

地理方位:原關帝廟,即老林業局西建設街路北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

歐陽向景大院房

歐陽向景大院房

歐陽向景是清末民國初來依蘭的一位商人。他在此建了一所四合院。正房是五開間,進深7米左右,格局是中間開門,左右各兩間,中間屋是外屋,即堂房、廚房。東西兩間房呈對稱之勢。東西廂房的建築風格基本和正房的建築風格相同,只是規格要比正房小許多。後來廂房被拆,只留下正房。此房後來由依蘭縣電視台播音員唐寧悅的父母居住,房上的磚雕保持完好。


32


民國郵政局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

建築風格: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膠東特色

地理方位:聯通巷老君堂東,元茂店東北

建築屬性:滿族民居。

民國郵政局

民國郵政局


位於聯合巷東端路北菜市路交叉處的63-2、63-3號四合院大院房(五間正房、七間正廂房連脊),系民國時的郵政局,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屬性滿族民居,建築年代在光緒年間,西南譬鄰元茂店,西鄰北當鋪、老君堂,建築體現晚清和民國風情。


33


老君堂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

建築風格:晉秦仿宋建築

建築特色:徽派式磚雕

地理方位:聯通巷中段老君堂東,民國郵局路西、元茂店路北

建築屬性:宗教場所。

老君堂全景

三姓北當鋪廂房房山上奇妙的磚雕 ( 圖片攝影:政協主席楊曉春 )


老君堂位於北當鋪集成當東側,聯合巷元茂店北側,民國電影院西側,該堂以北當鋪東廂房南面的山牆為平台,進行總體布局,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始祖,即道教中具有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與「原始天尊」、「靈寶天尊」並稱為「三清」。相傳他化身為周朝的思想家「老子」。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道祖老君的聖誕日,國際道教日。傳說老君堂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依蘭的老君堂是依蘭的山西、陝西、山東等地的商人,為賣買興隆特地修建的一個活動場所,更多的是具有象徵意義。人們在此燒香磕頭,不僅僅是為了消災積福,也是依照道德經的要求來做的。

依蘭的太上老君堂,面南背北,山牆上面砌有各種奇異的磚雕,是依蘭古代建築磚雕藝術博物館,保存依蘭清代晚期最為完整建築鏈條,成為全縣一處可去的公共場所,應當及時開發出來。


34


洪泰祥


建築年代:清代中後期至民國

建築風格:中西合璧

建築特色:前面為西式外觀,後為徽派式青磚建築

地理方位:南夾信子胡同,褲襠巷起始路西

建築屬性:商業及鴉片吸毒場所。

1930年由古老店房改建的西式小樓

洪泰祥老店房屋檐下大柁帶有「發福生財」字樣的門市

洪泰祥院內經營大煙的二節樓(東側)

洪泰祥院內經營大煙的二節樓(西側)

洪泰祥院內北側

洪泰祥院內大煙館二節樓北側的月亮門(西向)

洪泰祥院內大煙館二節樓北側的月亮門(東向)

洪泰祥是山東商人楊立春在1904年來到依蘭,在南夾信子胡同,褲襠巷起始地路西開的一家經營日用百貨、五穀雜糧、綾羅綢緞的商鋪,由於生間興隆,成為依蘭最殷實的的商號之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立春將最初的一所古老店房,改成西式小樓,並經營鴉片,院裡面還有一個二節樓,是供日本人和中國人抽大煙的地方。

「洪泰祥」的小樓民國後期成為成發東百貨店,解放後成為縣百貨公司。一旁改造的青磚房原是「洪泰祥」經營日用百貨、五穀雜糧、綾羅綢緞的商鋪經營日用百貨、五穀雜糧、綾羅綢緞的商鋪,此沿街而建的古建築青磚大院房的門市房屋檐下樑柁把頭的地方上分別刻上「發福生財」,是借「方離發福生財地,又入堆金積玉門」之頭一句,意思是剛離開了一個發財的地方,又要到一個更加有財運的地方「洪泰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m1jI3EBrZ4kL1ViHO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