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 | 有一種"比翼雙飛"叫廣州與深圳

2020-01-05     深視新聞

左: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建華。右: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文智。

2020年1月3日,廣州、深圳兩市人大常委會在廣州召開主任聯席會議,並簽署加強兩市人大工作協作的協議。

協作協議明確了兩市人大協作的原則、機制、重點和具體措施,涉及立法、監督、決定、代表工作、機關建設、理論研究、資源共享等方面內容,將有力促進兩市人大工作深度互動、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建華說,「恐怕現在全省各市人大都在盯著我們,看看我們聯手要搞什麼事情。」

此話不假,廣深兩市,同處珠三角。既同在 「北上廣深」之列,又都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中心城市(港澳廣深)之一。這兩座雙子星城市的關係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

外界常把廣深之間的關係形容為「相愛相殺」,總愛就兩者GDP、房價、教育、醫療等方面進行比較:誰崛起了,誰衰落了,誰適合生活……

不管外界如何議論,深圳與廣州卻一直在「秀恩愛」——

2013年6月

廣州與深圳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確立兩市「優勢互補、分工合作、資源共享、共同推進」的合作原則,並建立協作工作機制。這是兩地首次合作簽訂框架協議。

2014年12月

廣州市黨政代表團赴深圳考察交流,提出希望兩市加強產業鏈對接、交通互聯互通、公共資源共建共享。

2018年2月23日

農曆大年初八,上班的第一天,深圳市黨政代表團一行赴廣州,學習考察城市規劃建設、城市管理、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

2019年9月5日

深圳市黨政代表團赴廣州市學習考察,兩地簽署《廣州市 深圳市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兩市將在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共同引領「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等領域合作。

這被外界稱為:「廣深時隔六年二次牽手」。

2019年11月25日

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召開,提出推動廣州與深圳「雙核聯動、比翼雙飛」。一錘定音——「雙核心」。

廣州景色,圖源:南都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大灣區最重要的價值,在於推動城市融合發展。正如林江所說:「不要太介意誰是核心,關鍵要以區域合作為主,打造一個相對統一的市場。如果大灣區都做不到的話,別的地區要走協同發展之路就更難了。」

根據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教授唐子來的研究,基於城市的外向輻射度和內向集聚度,大城市存在「中心城市」和「門戶城市」兩種屬性。城市的外向輻射度越高,中心城市屬性就越顯著;城市的內向集聚度越高,門戶城市屬性就越顯著。

按照這個理論,東京、巴黎的中心城市屬性更為顯著,因為它擁有很多競爭力超強的本土企業,對外輻射能力突出。而香港、新加坡的門戶城市屬性更為顯著,因為跨國公司一般會把亞太總部放在這兩個城市,內向聚合能力突出。

在國內的話,上海、廣州的門戶城市屬性更顯著,因為中央部委、跨國公司、外事機構會傾向於把大區總部放在這兩個城市。深圳的中心城市屬性更顯著,因為它存在很強的本土經濟,對外體現出超強的輻射力。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曾對企業異地設分公司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珠三角,廣州是外地機構在此設立分支機構的最大地,而深圳則是本地註冊公司在外地設分支機構的最大來源地。

馬向明認為,這充分顯示了近距離的兩個超級都市出現了競合關係的新格局:廣州呈現出門戶城市的特點,而深圳則顯現出經濟中心的特徵。

門戶需要中心,中心也需要門戶,「不要再認為珠三角是『諸侯經濟』,這是一個相互間密切聯繫的高密度高互動城市群。」馬向明說。

深圳福田區景色

廣州需要一個強大的深圳。要永葆廣州的競爭力,首先得想清楚一個問題,廣州的基本盤是什麼?當然是廣東,只有廣東強,省會才會真的強。所以,只要有利於這個基本盤的事情,本質上對廣州來說都是利好。

另外,從立法創新實踐上說,深圳擁有「特區立法權」,可以根據改革創新實踐需要,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進行變通規定。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建華就說,這是廣州做不到但深圳可以做的,深圳實踐成功了,廣州就可以跟著學。

深圳還可以吸引到國內頂級名校的畢業生,因為擁有華為、騰訊、平安、招商、萬科等眾多大企業,深圳對北京、上海的頂尖人才都存在虹吸效應。

廣東省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49.83萬人,高居珠三角城市首位。人口增長背後,更是深圳人口結構的持續優化。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全市新增常住人口中,應屆大學生和各類人才達28.5 萬,占比近六成。

2019年12月29日,北大發布「2019年北京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和過去幾年一樣,深圳仍然是吸納北京大學畢業生第二多的城市。第一是北京。

這些頂尖人才來到珠三角,就有機會外溢到周邊城市。深圳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其輻射效應與虹吸效應一樣強大。所以,中心城市深圳強,省會城市、門戶城市就更有底氣。

深圳也需要一個強大的廣州。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指出,「支持深圳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對於深圳一直積極爭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意見》中給出的明確答覆讓深圳吃了一顆「定心丸」,但是如何建設、如何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中發力,深圳還需要考慮深圳科技創新仍存在高端頂尖人才緊缺、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重大創新平台缺乏等問題和薄弱環節。

在2019年9月5日兩地簽署的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第一條就是「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深圳衛視截圖

廣州作為「科教重鎮」,有著大量具有國際知名度和科創研發能力的高校,兩者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既符合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規劃,也彌補了深圳基礎研究領域的短板,讓《意見》中的規劃能夠更快實現。相信這也將是廣深比翼雙飛的進程中最亮眼的一道風景。

在該框架協議中,第二個重點領域的合作就是「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有寫道:加快廣州-深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

而有關廣深「交通樞紐」的規劃,也是涉及到「海陸空」三方面的,包括:增強廣州、深圳國際航運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廣州和深圳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推進贛州至深圳、廣州至汕尾、深圳至茂名、岑溪至羅定等鐵路項目建設等等。

有觀點指出,由於珠江分隔,深圳與廣東省內其他城市的交通連接水平一度稍顯落後。而隨著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的開工建設或規劃研究,使深圳能在更大範圍進行資源配置,但同時,它與廣州的市場腹地也由此變得更為重疊,因此,兩地的競爭也會變得更加激烈。

但是,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才是最正常的城市關係吧。未來,「廣深CP」還將一起打開什麼樣的全新局面,讓我們一起期待。

珠三角地理位置圖,圖源:科普中國

參考引用資料:

1.《廣深港的"POD較量":門戶城市與中心城市的競賽》,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撰。

2.《有一種「相愛相殺」,叫廣州與深圳》,每日經濟新聞。

3.《重磅!時隔六年廣深再牽手,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要干這些大事 》,深圳大件事。

  • 深圳,你的野性還在嗎?

  • 公辦普高錄取率超56% 能緩解深圳家長的焦慮嗎?

  • 5年新增10萬個高中學位!深圳超常規高質量建設高中學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lhyc28BMH2_cNUgDN2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