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極簡風」越來越廉價,它到底遭到了什麼誤解?

2020-05-21     一夜美學

原標題:爆火的「極簡風」越來越廉價,它到底遭到了什麼誤解?

本文已獲授權,內容轉載自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id:iamdesign)

提起極簡主義,我們大多想到的畫面是,大大的房間空無一物,除了可睡覺的物品,其他什麼裝飾設計都沒有。

正是由於近年來出現的「極限民」群體,將斷舍離和極簡發揮到了極致, 無數人對極簡主義形成了刻板印象。

日本著名極簡主義者Sasaki Fumio的臥室

甚至在某乎話題「人可以極簡主義到什麼程度」下面,網友@川輯發了兩張圖回應,引2000w+網友爆笑:你這個不是極簡主義,是虛無主義!

哈哈哈,真的有被笑到。

我是睡在飄窗的~

這夠不夠極簡~

可以說,當代社會極簡主義無處不在。生活中,人們為了追求它,盲目踐行極端式「斷舍離」,以為只要東西變少了,幸福感就會增多。

極簡設計也是,自它開始流行起,某寶便充斥著這個關鍵詞,仿佛只要是色調統一、不加裝飾的商品,便會毫不猶豫地被貼上極簡標籤。

在某寶搜索 極簡設計後出現的部分產品

這導致了市場上大部分商品都被標榜成所謂的「極簡設計」,因為蹭上這個名號後它就能大賣特賣。

就是這樣,「極簡主義」被無數人錯誤擁躉,以至於讓人們沒有認識到真正的極簡主義設計,以及它到底在追求什麼。

極簡主義被誤解是偷懶的設計

無論在哪個設計領域,極簡主義都占據著重要地位,自帶的高級感和強氣場,深受消費者的痴迷和喜愛。

MUJI文具

但往往由於外形簡單,大家看到的極簡設計就退化到「不敢多設計」或僅停留在形式上的簡約,這讓甲方爸爸置疑極簡是偷懶的設計。

準確來說,偷懶的可不是極簡設計,而是把極簡理解錯的人。

其實,不同領域的設計大師都對「極簡主義」有過不同解讀,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

工業設計

丹麥設計師雅各布·延森被稱為 「極簡主義之父」

Jacob Jensen

在過去的50年中,他設計了超過500種產品獲得超過100個設計大獎被視為20世紀極簡造型(Original Form)設計風格的宗師。

他的作品很「簡單、平凡」卻經典,而且經典永存。第一眼給人的感覺是平凡,但實質上像哲學一樣,將產品的整體、細節和觸感全部融入設計。

他自稱其風格為「與眾不同,但並不怪異」。

有人形容,延森的設計只用到了一根線,但從這根線里,你一眼就能識別出他的作品。

1972年的Beogram 4000唱機

靈感來自觀察沙灘上的貝殼線條

除了扁平的線條和純粹的顏色之外,你會發現他對細節的把控非常苛刻,因為巧妙的設計和個性表現是對好的極簡主義的最好詮釋。

由延森獨創的超現代極簡形式語言,對工業設計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開創了Bang&Olufsen音響的設計美學

1976年的收音機兼放大器Beomaster 1900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延森還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那就是完成了一次消費領域的原則樹立:在顧客可接受的價格範圍內,給他們最好的設計作品。

延森的家

建築設計

現代建築界也有一位「極簡主義之父」,他就是約翰·帕森。相信大家對他並不陌生,肯定都看過他的「虛無」式極簡設計。

John Pawson

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是大片留白和簡潔的空間設計關係,人們稱帕森是運用白色的詩人。

John Pawson的設計作品

不管是建築,還是家具,每一處都不能有冗雜的部分,這樣他才會有愉悅感。

John Pawson位於倫敦諾丁山的家——極簡鄉村度假屋

帕森把「極簡主義」定義為: 當一件作品的內容被減至最低限度時所散發的完美感覺。

當物體的所有組成部分、所有細節以及所有的連接都被減少壓縮至精華時,它就會擁有這種特性,這就是去掉非本質元素的結果。

服裝設計

時裝極簡主義鼻祖Jil Sander,歷來是不缺乏追隨者的,以簡約美學的高級觀感聞名全球。

以減法為服裝設計手段,用最精鍊的設計語言來強調簡約的美感。這在當時,與上個世紀70年代主流的流行趨勢背道而馳,直到90年代,Jil Sander的極簡主義風格因為時代需求才被推崇。

Jil Sander1996 秋冬

流水的線條、硬挺的廓形、克制的色彩,整體上追求「純粹」的視覺效果。

但在簡潔的輪廓表面下,往往隱藏著複雜精巧的服裝結構。

Jil Sander 2020

「包浩斯運動(Bauhaus Movement)是我的靈感來源,它將理性的功能應用到日常生活的設計中。」Jil Sander曾經說過。

創始人Jil Sander

過度的裝飾和點綴很煩人,它們暴露出穿著者想要炫耀的虛榮或一種不安全感。這也是她堅持極簡主義的理由。

為什麼極簡主義越來越不高級了

爆火的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 (Minimalism)一詞最早出現於1965年,由英國哲學家Richard Wollheim在批評為達到美學效果而刻意減少內容的藝術實驗時首次提出。

後來,極簡主義成為了生活及藝術的一種風格。這在當時過於豐富的設計美學體驗之中,極簡主義的出現因純粹而彰顯出美感與意義。

丹麥設計師Anders Brix

極簡主義雖說是藝術界的流行詞彙,但隨著時代更替,其影響力直接或間接拓展到了設計、建築、時裝、音樂等領域並影響至今。

「假極簡風」設計誕生

「極簡風」的大火,使得更多商家極力想與其靠攏,因而衍生出很多「假極簡風」設計,胡亂給極簡風添加元素。

當ins風、莫蘭迪色系、糖果色等統統被劃入其範疇內時,以「less is more」為口號的極簡風早已被破壞。

迪特拉姆斯——「less is better」

早期的德國博朗是極簡主義設計的典型代表,以簡約著稱,但它並非一味追求設計形式的簡化,而是追求設計形式和功能的平衡。

博朗的部分作品

通過簡約的設計給人們帶來更好的使用感,表現上是視覺上的刪繁就簡,本質上是對品質和功能的重視。

所以極簡主義的內核是理念,而並非一種視覺表現形式。

白色馬可杯貼上英文字體logo、大理石紋就是高顏值逼格水杯

極簡主義容易被模仿、被粗製濫造

極簡設計經常被誤解為「沒設計」,使得它極易被模仿。拿Tom Dixon的這個設計來說,去某寶一搜,幾乎全是山寨而且售價很低,很明顯是粗製濫造,還談什麼高級感。

Tom Dixon的Beat系列燈設計

歷史中這些經典的極簡主義雖然看似簡單,卻能沉澱出兼具美感和品質的設計。相比之下,從設計到生產只用了幾天時間的產品,又如何與其相提並論?

某寶的山寨款

事實上,極簡主義下湧現出的設計。每一件創作都是設計師深入鑽研、反覆探索,耗時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完成的作品。

一部iPhone花費5年時間設計,只為了拿在手上時的「那一點點舒服」。

專注極簡40年的MUJI,無論是產品還是海報設計,都自成一派 優雅、簡潔、留白

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賦予了生命,讓每一個看到MUJI的人,都能夠感受到溫度!

宜家的極簡,為了節約空間,提高利用率,看似簡單, 背後遵循的是「實用」這一需求,因此成為消費潮流的引導者。

雅各布·延森的極簡是平凡,約翰·帕森的極簡是虛無,Jil Sander的極簡是安全感。蘋果的極簡是舒服,MUJI的極簡是優雅,宜家的極簡是實用。

說到底,無論是設計上還是生活中,極簡主義都不是越少越好,不盲目跟風,不被所謂的主流捆綁,自己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才是重要且有意義的。

資料來源:

ytb@Matt D'Avella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 END -

也許在日本,每一位創意人都有一隻靈感繆斯貓

這三位日韓李子柒vlogger,告訴我們嚮往的生活並不遙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ka_N3IBd4Bm1__YK_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