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佳怡是個職場媽媽,生完孩子,休了6個月產假,馬上就要上班了。想到上班,她就一陣陣心煩:
一方面,工作很忙,996的工作制,沒生孩子還好,還能應付,有了寶寶,就沒太多時間陪寶,想想就頭疼;
另一方面,自己和老公都上班,誰帶娃?請保姆吧,保姆虐娃的事頻出,真的不放心,而且,好保姆要價也很高,佳怡和老公的工資有點兒吃不消。
那邊婆婆主動提出,可以幫她帶,婆婆50多不到60,身體不錯,帶娃正合適,放著現成的人不用,也說不過去。
婆婆帶娃,放心倒放心,畢竟,是親奶奶、親孫子,婆婆一定會精心看孩子的,但是,一想到婆婆會慣孩子,會土法上路,不科學喂養,佳怡就很擔心,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新手媽媽佳怡很煩。
佳怡的煩惱,我很理解。
新手媽媽,好多也是職場女性,寶寶出生後,自己還要工作,誰來帶孩子,真的是個大問題。
我兒子小時,就是婆婆帶娃,也遇到了和佳怡一樣的煩惱:
婆婆太愛孫子,有時真的是溺愛!
先生是婆家唯一的男孩,婆婆家本來就重男輕女,對先生高看一眼,到了孫子,隔輩親,更是親。
兒子剛出生,婆婆就喜歡得愛不釋手,一抱就是大半天,連他睡覺也不肯放下,慢慢的,兒子睡覺也得抱著,放下就醒。兒子那時很胖,出滿月就十多斤,婆婆在家還好說,兩人換著,還不怎麼累,她不在,我一個人,抱著兒子睡,常常累得腰酸腿疼,苦不堪言。
還不只這些,兒子漸漸長大,婆婆慣孩子越來越甚:
兒子不想走,她就抱,我家在6樓,兒子還挺胖,上下樓,抱著個小胖墩,累得呼呼喘,要歇好幾次,她也不放手;兒子不好好吃飯,她就追著喂,一頓飯常常用一個小時.....。
總之,其它老人常見的「慣孩子」的毛病,我家婆婆都有。
一開始 ,我也很煩,覺得這樣下去,孩子會慣得不成樣子,還沒和其它孩子競爭,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但是,和婆婆溝通幾次後,我發現,並沒有太大的效果,我就仔細琢磨了下,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沒想到,效果還挺好,不妨分享給各位新手媽媽。
大方向著眼,小細節不追究
雖然,老人帶娃會慣孩子,不會科學喂養,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要承認,老人帶娃,你很放心!
比起外人,你絕對一百個放心,這個一定要承認:你不會一邊工作,一邊擔心孩子受虐待,這是最最重要的,也是老人帶孩子最大的好處。
肯定了這個大前提,就不會覺得「慣孩子」什麼的,不可忍受了,世上哪有百分百絕對的完美?
不要低估媽媽的影響力
孩子天生對父母有依戀感,對父母很親近、很在意,哪怕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孩子再好,也無法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了解了這點,你就不會誇大老人帶娃的諸多負面影響。
畢竟,對孩子來說,你的影響力絕對大於爺爺奶奶,哪怕再忙,回到家,也一定陪伴孩子,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感到你的關愛,如果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好,你的話孩子就肯聽,老人再不合理的教養和喂養方式,孩子也慢慢改過來。
就怕父母缺席,把孩子甩給老人,就不參與喂養和教育的過程,那樣對孩子當然不好。
發生分歧很正常,樂呵呵很重要
你和婆婆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不一樣,而且,你們的年齡相差很大,存在代溝,別說帶娃,就是其它生活方式也不一樣:
婆婆可能節儉、不愛穿不愛戴,你可能愛美、講究生活品質,這一個不同,會決定你們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有差異。
因此,帶娃這事上,有分歧很正常,要提前預見到。預見歸預見,怎樣解決見功力。
我的經驗是:
- 心平氣和說話,委婉提意見
說話的態度、表情、語氣很重要,哪怕有分歧,也要笑著說出來,千萬別賭氣,那樣,既不解決問題,還會傷和氣。
- 「幸福銀行」多存款
所謂的「幸福銀行」,就是感情投資。
婆婆的生日、母親節,或者日常生活,多惦記婆婆,她喜歡吃的,或適合的衣服,看到就給婆婆買。儘管婆婆嘴上說,「花錢浪費,不用買」,但心裡也是美滋滋的,和其它帶娃的老人在一起,常驕傲地說,「這衣服是我兒媳婦買的」.......
老人之間會暗暗較勁兒,誰家兒媳買衣服了,買好吃的了,誰就會很有面子,感到很幸福。老人幸福感強了,心裡高興,趁機委婉提提帶娃建議,她會覺得,兒媳是真心為孩子好,不是挑她的毛病,不是找事兒,也會樂意配合的。
平時在「幸福銀行」多投入,餘額充足,一家人其樂融融,才會沒有隔閡。
如果,意見提了,老人還是不聽,那就隨她去吧,畢竟,老年人的想法做法改變起來,並不容易。自己在場,堅持自己的做法即可,不必強求。
老人帶孩子有代溝,權當室友
老人帶孩子,尤其是婆婆,要把握一個心理原則,不妨把老人當室友!
什麼意思呢?
就像住一個宿舍的朋友一樣,雖然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並沒有血緣關係。尊重對方的習慣和做法,不說三道四,把老人當普通室友,保持心理的界限。
夫妻同心,搞好同盟
老人帶娃,尤其婆婆帶娃,如果有什麼事,確需溝通,不妨讓老公出面,畢竟是親兒子,說深說淺,婆婆不會在意。
你要做的,就是搞好夫妻關係,不是說,你堅持的,就是對的,而是,讓老公站在科學養育的一面,主持公道,這樣也是為家、為孩子好。
只有夫妻同心,其它人無法興風作浪,家庭小船才會一直向前。
分開住,「一碗湯」的距離最好
孩子小時,照顧不過來,可以請老人到家裡帶娃,稍大一些,上幼兒園、上小學了,和老人儘量分開住,這樣,既保證各自的作息,生活更輕鬆、舒服,也避免摩擦、衝突,而且,你擔心的,老人慣壞孩子的問題,因為在一起時間的減少,自然迎刃而解。
當然,老人年歲也越來越大,哪怕分開住,也別離得太遠,不方便照顧老人,「一碗湯」的距離最佳:送一碗湯,沒涼,溫度剛剛好,這樣的距離也剛剛好!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今日頭條簽約育兒作者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