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又名春草、白幕,為蘿藦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其名的由來:「薇,細也,其根細而白也。」每年早春、晚秋均可採收,但以秋季採收為佳。採挖後,除去地上部分,洗凈曬乾即可入藥。其性寒,味苦咸,入肺、胃、腎經,含有白薇素、揮髮油、強心苷等成分,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可以治療陰虛內熱、肺熱咳血、骨蒸勞熱、產後血虛發熱、熱淋癰疽腫毒等症。
(一)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治陰虛內熱,風溫灼熱多眠,肺熱咳血,溫瘧,癉瘧,產後虛煩血厥,熱淋,血淋,風濕痛,瘰癧。
《本經》:"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
《別錄》:"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久服利人。"
陶弘景:"療驚邪,風狂,庢病。"
《綱目》:"治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
《本草述》:"主治患痰虛煩。"
《要藥分劑》:"清虛火,除血熱。"
《現代實用中藥》:"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腫,又用於急性熱病中末期之灼熱及衰弱病之消耗熱,肺結核之骨蒸潮熱等,有清涼性滋養之效;又用於小溲亦澀,肺熱咳嗽等證。"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肺熱。治吐血及老年咳嗽。"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腎炎、肺結核、尿路感染、水腫等。"
清熱涼血:用於陰虛血熱、午後身熱或低熱不退、或骨蒸潮熱、或產後虛熱及一些原因不明的虛性發熱,常與生地、青蒿、地骨皮等同用;若溫邪初人營分或陰虛兼外邪者,可配入解表藥中同用;純陰虛者可與滋陰藥配伍。用於肺熱咳血,常與蘆根、黃芩、貝母、杏仁同用。
降血壓:用於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半身不遂,可與澤蘭、炮山甲、丹參等同用。
利尿通淋用於小便淋痛,可與竹葉、滑石、木通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