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市西莊鎮梁帶村,原是黃河西岸並不知名的普通村莊,由於芮國古墓群的發現而名揚全國。
武德城
2004年,芮國墓葬群開始挖掘,共發現兩周墓葬1300座、車馬坑64座。經過五年的搶救性發掘,七座大墓及百餘座中小型墓共出土金、玉、銅器等各類文物2萬6千餘件,僅珍貴文物就有3千餘件,其中國內首次重大發現的文物70多件。包括中國兩周時期的俑、純金劍鞘、龍形鏤空金環等,以及距今已有5000餘年的玉豬龍。這個遺址曾經中央電視台直播挖掘全程,入選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土的文物金銀,玉器等刷新考古界的眾多歷史記錄,也填補了兩周時期芮國的歷史空白。
梁帶村是省級傳統村落。梁姓最早出自贏姓。公元前823年周宣王時,伯益後裔孫秦仲,奉命西征,不幸身亡。仲五子為父報仇,大獲全勝。第五個兒子為康「封伯爵於少梁之邑」國人以同為姓。儘管以後戰亂,梁姓衍分山西、山東、兩廣、雲貴等地,而梁康伯為梁姓始祖。又「梁國,位於陝西韓城一帶,是古梁州管轄區」。梁帶村理所當然為梁國範圍。自秦、漢、晉、唐以至今天。梁帶村始終以梁姓為主,占80%以上人口,且為保存完整的古文化名村,保存著原始姓氏狀態,可算作梁姓始祖村,亦有三千年歷史。唐代中期,安史之亂,元帥郭子儀率兵平叛,駐軍王住村,有個女兒「下嫁梁帶村」(縣誌),為女兒女婿修看家樓,現存不全,又修「萬民渠」為梁帶村造福。北宋,梁惠武德將軍,奉命鎮守禎州,家人住梁帶村。武德將軍率部與蕭銀宗對峙多年,後周宋王腐敗無能,加之梁惠年事高邁,戰死沙場,埋在梁帶村。一千年來,梁帶村人民及周邊梁姓皆前來祭奠這位民族英雄。其後,元代梁帶村修建禹王廟一座。後殿塑大禹像,殿前六根石柱,粗壯高大,雕有巨龍。前殿三牆曾繪大禹治水全圖,可謂韓原名畫之一。
走馬門樓
梁府大院建築群,因分支太多現已不復存在。為了抵禦外人,修建城牆一座,總計長約二百五十米,上有一米寬道路,城牆上還有柏樹數株。清代,建有解元、進士衛學詩府第。廳房、廂房三面均有歇檐。「大夫第」門房現存。梁帶村學校,校址在禹王廟內。明、清為私塾。辛亥革命後為學堂,再後至今為學校。學校曾培養不少棟樑之才,舉人、進士、知縣、師大校醫、自治區書記、研究生、書法家等數位。
明清四合院
大夫第
土城牆
梁帶村的唐、宋、元、明、清建築眾多。主要有唐·看家樓、宋·梁惠府第、元·禹王廟及建築群、元·戲樓、明·梁元府及祖祠、明·城牆、清·衛學詩府第、武德將軍墓、禹王廟前元代考古池、明·梁元府祖祠及府第、無名氏巨幅「福」字、「福祿壽」三組合巨幅字等。
唐•看家樓遺址
《禹貢》一書中記載的「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以及《詩經·韓奕》中的詩文「奕奕梁山,維禹甸之。」等,說的都是大禹帶領著百姓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鑿開龍門,降伏了洪魔,使得黃河得以安瀾,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所以韓城自龍門以下沿黃河的昝村、梁帶村、史帶村、王帶村等村落都建有禹王廟,以祈求大禹保佑人民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四合院
磚雕精美的照壁
歷史的年輪
省保建築禹王廟
梁帶村禹王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廟原來規模大,建築精良,獻殿石雕盤龍柱和戲樓十字歇山式,很有名氣。民間流傳著:「西原的潦池,下干谷的廟,梁帶村的台子四角翹」。以贊其戲樓之宏大精美。可惜獻殿、戲樓已不復存在。現僅存正殿一座,就其形制、風格而言,具有元代建築特點。
風水塔
黃河岸邊廢棄的古村遺存
武德將軍墓
=文並攝影:寧永泉
來源:陝西韓城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