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經濟寒冬,大量的企業在大量裁員,一些中年人無力承擔下崗的隱隱威脅,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資自己,去學校修讀工商管理碩士(MBA),去找尋各自的職業的安慰劑,開始需求內心的自我救贖。
在如今這個時代,三十而立早已經不是安身立命,成家立業的代名詞,而是焦慮、壓力、憂心忡忡擔心各種危機感不期而遇。
上班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不知不覺中,你發現頭髮越掉越多;
身邊的新鮮血液也比一個年輕,有活力;
各大用人單位招聘聲明中關於年齡的限制(18-35歲);
各大營銷號更新了誰誰誰年紀輕輕年薪百萬等等。
面對自己不在年輕,還在原地踏步,年齡使自己在社會試錯的機會越來越少。
正應了歌德曾經說過的,沒有在長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每一個深夜痛苦的人內心都是悵然若失,自我懷疑,他們都是在焦慮中尋找各自的出路。
每天給自己制定滿滿的學習計劃;
試圖改變自己每一天的作息時間;
各種付費課程的按部就班,圇圇吞棗;
每天晚上看著勵志演講和文章;
參加各種職業發展的講座,但是對於自己職業瓶頸不知所措,找不到答案......
因此,很多人選擇去放手搏一搏,用重金投資自己,讀個研究生或者花個幾十萬的學費讀名校工商管理碩士(MBA),歸來仍是少年。
就拿目前考研來說,近幾年來,考研人數連年增加,2019年考研人數更是突破290萬人,上漲21.8%,激烈的職場競爭也導致更多的在職人群更加注重投資自己,專碩比例逐年增加至58%。
圖片來源自網絡
而在專碩項目中,工商管理長居每年考研各大排行榜榜首,2018年報名人數達17.01萬人次,2019年報名人數高達20.59萬人次。(紅色代表專業碩士,藍色代表學術碩士)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所有學費中,MAB 的學費普通家庭的學生是支付不起的,畢竟學費20萬左右也不是小數目。
先讓我們來看一下清華大學2019級在職 MBA 學生入學前基本數據:
平均年齡:33.6歲
平均工作經驗:9.8年
平均管理人數:37人
平均年收入:69萬 (77%的人在30-100萬之間)
教育背景:本科985院校比例55.36%、研究生(含博士)比例32.44%、海外院校比例2.68%。
這門檻可以說是相當高了。
因此,有一種說法是,選擇讀 MBA的大多數人普遍都是富二代、各行各業的中高層,社會各界的精英人士。畢竟這樣一個平台,無疑是拓展自己的人脈的好機會。國內外最頂尖的商學院相關的MBA的課程篩選更是嚴格,當屬精英中的精英,畢竟你的同學就是你的人脈,就是你即將要加入的圈子。
小編身邊有在職的同事花了2-3年時間讀了個在職MBA,每個月飛到不同的城市做課業實踐,就是為了積累人脈。如今MBA證書拿到了,工資卻沒見什麼增長。
職場上,不分男女,他們在職場遇到瓶頸但又想做出一番成績的白領精英,都各懷心思地加入這場提升自我格局,開拓眼界的學習「戰場」。
到最後,拿到證書,可能一開始並不會立竿見影,但是卻是一個相親的好平台,說不定平台裡面就有你的下任男友或下任老公。
但是你會發現這個平台里結婚離婚的卻增多了,其中,女性離婚率是男性的兩倍。為何呢?
你可以試想,當不甘於現狀的你遇到一個同樣不甘現狀、活力滿滿的優質男性,然後再看看自己下班就抱著手機、玩著電腦的另一半,你會搖著頭髮出這樣的靈魂叩問:「怎麼就攤上了這樣一個男(老)友(公)?」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讀工商管理碩士就是為了找投資人!這話還真不假。
你可以再試想一下,假使如果我有一個好項目,但苦於沒有金錢和人脈,那麼很多人就有選擇花個30萬的學費,就能拉到3000萬的投資,就可以遇上一個賞識自己的伯樂。
是不是很美好!
為什麼那麼多人熱衷於去讀MBA?究竟它是什麼時候興起的?
MBA誕生於美國,經過百年的探索和努力,它培養了為數眾多的優秀工商管理人才,創造了MBA美國經濟發展的神話和奇蹟。MBA被譽為天之驕子和管理精英,成為企業界乃至社會敬重和羨慕的特殊人物,甚至在公眾心目中被視為商界英雄。據統計,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的總經理、董事長等高層主管,絕大多數都是MBA。這一驚人的事實,是對MBA教育的成功業績的最好說明。MBA意味著超群的能力、膽識、品德;代表著財富、地位、權力、榮譽;預示著希望、成功和輝煌。
MBA 學位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HBS)創立,並逐步被全球各大商學院認可,開設相關課程,設立相關學位。
而據研究調查發現,每年MBA的申請人數是與經濟周期反向而行的。
經濟越不景氣,人們讀商學院的意願就越強烈,在供給相對穩定的狀況下,需求量增加意味著競爭越加激烈,商學院的學費自然水漲船高。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當今的時代,學費的投入真不打緊,提升自己才是硬道理,這是這個社會的普遍認為。
成年人的世界,職場焦慮、婚戀焦慮、財富焦慮,是每個人每天都要翻越的山脈,翻過一個還有下一個在等著你。
面對焦慮,很多成年人讀一個MBA,就能夠解決經驗、人脈以及格局的問題,何樂而不為?
的確學完MBA後,對於怎麼用數據模型計算最佳資產組合;怎麼用統計知識分析市場調查結果;怎麼運用課堂理論解決實際商業問題。從思維模式到能力水平,都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有時候可能過於神話MBA的價值,
你靠近了資源,卻未必會利用;
你把握了人脈,卻未必能融入;
你知曉了創業的秘籍,卻未必能夠抓住正確的時機。
有時,MBA的存在,在某些人眼裡是錦上添花,並不能雪中送碳。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
如果你本身的工作背景和職業能力都很不錯,那麼乘上這個係數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加分。
如果剛剛達到最低工作經驗要求就立刻遞交申請,讀個普普通通的商學院,一則投資回報率不好說,二則對個人職場競爭力的貢獻度也是十分有限。
因為在人們的潛意識裡,只有你有實力、有價值、有拼勁,才敢於如此勇敢地投資自己。
「為什麼我要讀 MBA,我對 MBA 真的有需求嗎?」
不論是報考 MBA,還是讀 MBA 的過程,對於職場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夜宵酒局,能免則免,就算工作忙996或者007,周末依舊要打起精神,繼續上課。
它就像是一劑強心劑,藥效如何,最終還是看你自己。
累嗎?累得值得嗎?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因人而異!
看到文章後,歡迎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