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
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
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遊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譯】士樂於為知己的人捨生忘死。女子樂於為喜歡自己的人修飾打扮。
在《戰國策》原文中,這是豫讓決心為重用,信賴自己的知伯復仇時說的話。豫讓是晉國人,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躋身智伯門下後受到尊寵,稱他為國士。
智伯伐趙襄子沒有成功,被趙襄子戰敗身亡。豫讓改名換姓,為了改變相貌、聲音,不惜在全身塗抹上油漆、口裡吞下煤炭,喬裝成乞丐,找機會報仇。
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趙襄子未遂後終於被捉,豫讓知道非死不可,於是懇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讓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趙襄子答應了要求,豫讓拔劍連刺衣服三次,然後自殺。
豫讓成為比荊柯刺秦還要早若干年的"趙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兩句話概括了人們的一種典型心理,自古知己難得。千百年來不同時代的人們又賦予這兩句話不同的含義而經常引用。
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譯】注重小節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恥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我們常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春秋時代,管仲用箭射齊桓公,射中了他的帶鉤,這是篡奪;侍奉公子糾而不能為他殉死,這是怯懦;被魯國囚禁,這就是身遭凌辱。
這三種行為可以說是一般人都難以忍受的恥辱。假使使管仲終生窮困,因為曾遭監禁感到壓抑而不出仕,因為自己所造受的恥辱感到慚愧而不去拜見齊桓公,就不免做一輩子被羞辱的'卑賤之人。
然而管子同時擁有這三種過失,卻執掌齊國的政事,一舉匡正天下,九次會盟諸侯,使齊國成為五霸的首領,美名傳遍天下,光輝照權鄰國。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譯】狡猾的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喪命而已。
這是齊國策士馮諼對孟嘗君說的話。意思是勸告孟嘗君要想鞏固自己在齊國的政治地位,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就得有許多安全的退路才行。
這兩句後來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語,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災禍;也可用於戲稱人的住處多,到處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譯】別人對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記;自己對別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這幾句淺近平易的話雖然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借鑑觀念.但對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因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負義或恩將仇報的行為,也會遭到人們廣泛地鄙棄;自己給了別人一點幫助或一點好處便念念不忘.動輒重提,同樣為大眾所不齒.本名句可供闡述人際關係時引用。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譯】見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太遲。
作者以這幾句作比喻,說明應及時修正錯誤,總結經驗,以減少損失。見到兔子再放出狗,雖然時間急迫,還來得及;羊已丟失了馬上修補羊圈,雖不能找回已丟的羊,但以後就不會再丟失了。
以這兒句說明有錯要及時改,不可固執錯誤,否則會造成更太的禍患。「亡羊補牢」已成引用率很高的習見成語。
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也就是羋月的侄子)即位後,重用奸臣,國家一天天衰亡。楚國有個大臣叫莊辛,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裡和一些人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國家遲早有一天會滅亡啊!」
楚襄王聽了大怒,臭罵莊辛。莊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
五個月後,秦國派兵攻打楚國,攻陷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城。到這時,他想到莊辛的忠告,派人把莊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莊辛就講述了亡羊補牢的故事。
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譯】用錢財交朋友,錢財用完了交情就會斷絕;貪美色面結合,到年老色衰時愛情就會消失。
這幾句不失為警句名言,作為人生格言,仍可引用。
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
【譯】內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惡,有共同的痛苦或憂患的人容易互相親近。
內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為競爭的對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產生憎惡甚而仇視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憂患的人,或同病相憐,或同仇敵愾,所以容易相互親近,引為知己。
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我們可以用「同欲者相憎」來說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產生憎惡的心理,也可以反其義而用之,說明在大目標相同的前提下,應該克服「同欲者相憎」的傳統心理。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譯】寧可作雞的嘴巴,決不作牛的肛門。
鮑彪註:「《正義》云:雞口雖小乃進食,牛後雖大乃出糞。」這兩句表現的是一種獨立自主的意識,喻示人們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
寧可在小局面中獨當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語有「寧為雞頭,不作鳳尾」,與此意同。
懷重寶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輕敵。
【譯】懷藏著貴重的寶物,不能在晚上行走;擔任重大事業的人,不能夠輕視敵人。
深夜行走,懷有重寶,可能遭圖財害命者的搶劫,招致殺身之禍,作者以此作比,說明擔當重任者應時時謹慎,不可輕敵,否則將遭暗算,招來災禍。
因為「重寶」和「大功」,都會招來忌妒。說明一個淺顯易知的社會通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可不慎。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譯】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記,它可以成為後事的老師。
此二句「精警的語言,告訴人們決不能忘記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應將前事作為老師,時時提醒自已,引為鑑戒。
此二句和「前車之覆。可以為鑑」一樣,都是哲意深刻的生理名言,常被人所引用。
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
【譯】謀略泄露了,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計劃不果斷,名望也不能建立起來。
若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必須作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謀劃並注意保密,若計劃泄露了,或多謀而寡斷,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則將一事無成。這個道理可廣泛地適用於政治、經儕、軍事各個領域。
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譯】雙生的孩子長得極為相似,只有他們的母親能一眼分辨出來;利害混淆在一起的事物難以分辨,只有聰明的人才能把它們區分開來。
這幾句以形象的比喻,說明在日常事物中,「利」與「害」常常混雜在一起,或看似有利實則有害,或看似有害實則有利,或雖有小利卻存大害,或雖有小害而終獲大利,令人分辨不清。
唯有智者能夠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顧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問題的實質,不為斤斤小利所誘惑,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以這幾句說明利害常常雜糅在一起,必須認真調查,審時度勢,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才配稱之為智者。
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能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上奏章直言勸諱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在公共場所議論我的過失使我聽到的,受下等獎賞。
這幾句是齊威王下令求諫的話。「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以則很著名的故事。鄒忌從幾件生活小事中悟出:平時說他的好話的人,不是偏受他,害怕他,就是有求於他。
因此勸齊威王不要像他受蒙蔽一樣盡聽阿諛奉承之詞。齊威王覺得鄒忌講得很有道理,就下令群臣史民。
齊威王敢於懸賞求諫,表現了具有實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的襟懷與風度,值得後世的政治家借鑑。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譯】「成事者不謀於眾」的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不應該去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或者建議。
成大事者不謀於眾,這一原則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搜索。
首先,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第二是人多口雜,也會出現走漏風聲、葬送機會的壞事。
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就是這樣的情景。當時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秦國的大臣都不太支持。
商鞅就對孝公講一番道理:「對於一般人,事情開始的謀劃,和他們談不攏,只能成功之後和他們共同享樂。
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於俗人,建立大功大業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議。能使國家強盛,舊的章法便可換一換。」
聖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舜雖賢,不遇堯,不得為天子;湯、武雖賢,不當桀、紂不王。故以舜、湯、武,不遭時不得帝王。
【譯】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超的聖人,他也不能創造時勢,時機來了就不能把它放過。
虞舜雖賢,如果不遇到唐堯,他也不會成為天子,商湯、周武王雖賢,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紂,他們也不會稱王於天下。所以,即使是賢能的虞舜、商湯和周武王,他們如果不遇到時機,也都不可能成為帝王。
時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即便是聖人也只能在時機到來的時候及時抓住,而不能夠創造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