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蟬跟隨老公到廈門生活,為了生個兒子,15年來,她生下了一個又一個孩子,很可惜的是,8個孩子,全都是女兒。
為了節省錢,夏月蟬都是在出租屋生下的孩子,當她生第8個女兒的時候,她已經43歲,多次生孩子讓她的肚皮越來越薄,哪怕皮膚被衣服輕輕擦過她都覺得疼痛,生孩子讓她的身體傷痕累累,她簡直是拿生命在換孩子。
夏月蟬為何如此執意要生兒子?老公是家裡的獨苗,雖然他沒有強硬要求夏月蟬,一定要生兒子,但是老公看別人家兒子的眼神,讓她覺得老公心底里還是渴望有個兒子,為了讓老公沒有遺憾,她不得不一次次冒險生孩子。
生孩子沒有夏月蟬感覺到絲毫的快樂,相反,她們為了養育這8個孩子,生活上入不敷出,承受著越來越沉重的經濟壓力。全家人擠在10平方米的出租屋內生活,夏月蟬老公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她沒有工作,平時除了照顧孩子,還要出去撿垃圾來補貼家用。本來生活拮据的她們,因為老公工作時誤觸了電壓線導致要截肢,家裡從此也失去了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其實生兒育女本應該是順其自然的事情,然而有些女人,一心想要生兒子,把自己生生變成生育的機器,不但傷害到自己的身體,而且也讓家庭的經濟陷入了巨大的困境,難道生不生兒子,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我死也要生兒子,43歲媽媽15年生8個孩子,這些原因很扎心。
1.攀比心理。
老一輩的婆婆們,因為年輕時因為生兒子遭受了不少委屈,所以她們對於兒子的媳婦生下的孩子,是不是男孩子會特別的看重。她們喜歡攀比,不只是妯娌,還有同村的女人們,她們會相互較勁,女人生了兒子是揚眉吐氣,而生下多個兒子的女人意味著多子多福。如果一個女人沒有生下兒子,會受到其他人的冷嘲熱諷,女人會感覺到很自責,對不住丈夫。
2.兒子能養老。
在老一輩的眼裡,嫁出去的女兒就如同潑出去的水,特別是遠嫁到外地的女兒,因為路途遙遠,車費昂貴,而且孩子幼小,出行不便,很多女人婚後數十年,才得以回家一趟。然而,有不少女人,因為生活拮据,或者是沒有經濟能力,婆家的阻攔,結婚後一次都沒有辦法回家探望年邁的雙親,她們只能通過電話安慰遠方的父母。
女兒不在父母身邊,不但每年很難得見到她一面,而且一旦父母生病住院,女兒遠在外地,遠水救不了近火,老人只能依靠跟前的兒子。兒子跟老人住在一起,老人如果身體有恙,兒子能照顧老人,送老人去就醫。老人年紀大了,腿腳不便,沒有自理能力的時候,兒子是老人唯一的指望,兒子能養老,所以更得老人的青睞。
3.血脈傳承。
作為男人,因為女兒結婚後生的孩子,冠的是夫家的姓氏,他會覺得自己的血脈沒有延續下來,但是兒子不一樣,兒子以後娶的媳婦,生了孫輩,會跟兒子一樣的姓氏。
4.長輩和夫妻另一方的期望。
有些老人,兒子剛剛結婚,旁敲側擊地給兒子夫婦各種催生,甚至還承諾媳婦只管生孩子,孩子生下來他們會照料。一胎是女兒,二胎他們盼著是兒子,這樣兒女雙全,簡直是完美!
媳婦迫於公婆和老公的期望,心理壓力特別大,有些女人甚至對於生孩子這件事情產生了強烈的恐懼之心,畢竟沒有女人願意一次次委屈自己,只是為了完成一些人的心愿。
5.兒子婚後能回家過年。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里,在過年的時候,兒子們會帶兒媳婦和孫輩回家過年,年三十那一晚,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其樂融融,每年過年都會特別的熱鬧。逢年過節,老人還可以領著兒子和孫輩一眾人去走親戚,拜訪親友,聯絡感情。
如果老人只有女兒,女兒結婚後,每年只能在婆家過年。即使女兒再怎麼渴望陪老人過年,但是年後才可以帶著女婿和孩子回娘家。大過年沒有女兒的陪伴,老人只能跟愛人一起過年,然而,如果其中一個老伴已經離世,老人更加形單影隻,獨自過節是在太可憐了。
小琳阿姨從小對唯一的兒子特別的溺愛,她從不拒絕他的要求,孩子不但自理能力差,而且還是個典型的啃老族,大學畢業後他嫌棄工作太辛苦,接連辭掉了幾份工作。後來,他好不容易成了家,結果媳婦嫌棄他不肯踏實地工作,兩人迅速離婚,丟下1歲的孫女留給她照顧。
小琳阿姨原本是想著養兒防老,結果兒子只會跟她要錢,而且她還要順帶撫養孫輩,她的退休金被兒子揮霍一空,她只好邊做清潔工邊帶孫女。儘管生了兒子,她不但不能安享晚年,而且年邁還要養育全家人,真是悲哀!
1.女兒懂事。
女兒不但貼心,而且還心靈手巧,在媽媽的耳濡目染下,對於烹飪和做家務會比較感興趣,女兒會主動幫忙做家務,如果媽媽的手藝超群,那麼女兒在媽媽的培養下,也是做家務的一把好手。
很多家庭的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內,這樣男人很少會承擔家務,不少男人不但生活上是甩手掌柜,而且在養育孩子方面,也是全權讓女人來處理。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又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務和照顧孩子,簡直是分身乏術,但是有了女兒的幫忙, 能減輕媽媽大部分的負擔,但是男孩子總是被過多照顧的一方,想要他幫忙,媽媽只祈求他不要搗亂已經謝天謝地了。
2.女兒省心。
女兒乖巧,父母養育會比較省心。女兒結婚的時候,男方會送上彩禮,父母只要準備合適的家裝。
女兒結婚後,會在男方家生活,生下的孩子,她的公公婆婆會幫忙帶孩子,基本上女兒嫁出去後,父母不需要再操心,可以安心度過晚年,有充足的時間,安排自己的業餘生活,不用為了照顧孫輩而夫妻長期分居兩地,更不用出錢出力,幫忙年輕人撫養孫輩。
3.女兒孝順。
作為老人,最欣慰的事情,是看到兒女們長大成人,並且成家立室,尤其是有了孫輩後,老人覺得自己的責任已經完成。
然而,讓我們難過的是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一天天變老。當老人疾病纏身的時候,最需要兒女們的照顧,兒子忙著掙錢,很少能在父母病床前長期照顧,有些人乾脆請護工來照料生病的父母。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一直照顧病中的父母,很少男人能堅持下去,但是女人細心,也特別的堅韌,即使父母最愛的不是自己,也有不少女孩子,一聽到老人生病,連忙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去盡心盡力照顧老人,直到老人康復。
養兒並不能夠真正的防老,兒子未必是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的保障,生女孩也並不意味著老人會孤苦無依。
其實不管是女孩還是男孩,父母的教育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與其一味生孩子拿兒子賭自己的未來,還不如順其自然,用心養育好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父母要做到一視同仁。
俗話說,《初學記·鳥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雛烏長大以後,會主動去尋找食物,銜食來喂養母烏。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將來父母年邁了,孩子感恩父母的付出,也會反哺之義,會奉養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