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離婚了
始作俑者是她自己
同事離婚後大病一場,我和領導前去探望。
離婚後的她很憔悴,咬牙切齒的向我們吐苦水,翻來覆去說自己命苦,沒遇見對的人才受了這麼多苦。
從她家出來,領導嘆口氣:
「我要是她老公也會離婚,啥事都老公上,自己還那麼情緒化,動不動就把老公當出氣筒,婚姻出現問題確實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但她自己的問題也不小,要是不懂得反省自己的問題,以後有得罪受。」
果然,她後來的遭遇被領導說中。
同事一直積極再嫁,但每到談婚論嫁時總是進行不下去,她怨自己命苦,老是遇人不淑,前陣子還專門跑到廟裡求姻緣。
其實,婚姻出現問題,離婚並不見得就能把問題解決了。
當然,如果確實到了一別兩寬的地步,離婚也不代表失敗,若是離婚後能積極反思,也是很好的成長經歷。
最怕的是,稀里糊塗進入婚姻,又衝動魯莽離了婚,關係還沒理清楚,又心急火燎的進入下一段婚姻,一步錯步步錯,苦不堪言。
婚姻從來不是避難所
有些女人進入婚姻前,心態是急躁的,遇到一個看似合適的人,就像抓了一塊浮木,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身上的重擔,都挪到對方身上,免我苦,免我驚,免我四下流離,護我一身周全。
朋友香茗就是這樣,婚前生活一地雞毛,她覺得結婚了就好了。
和父母處理不好的事情,等結婚了讓老公去處理;工作沒什麼起色,沒關係,等嫁了人,讓老公負責奮鬥事業;生活上有問題也沒事,凡事有老公可以解決。
很遺憾,結婚後,她預想的那些「迎刃而解」都沒有實現,反而因為老公,有了更多難以言說的瑣碎和為難。最後,感情在鍋碗瓢盆的碰撞里消失殆盡。
香茗卻認為婚姻失敗是老公的問題,下次結婚一定要擦亮眼,找個更好的人,一定會好起來。
好萊塢巨星伊莉莎白泰勒也是這樣想的,她一生共結了八次婚:
- 第一次,嫁給酒店巨頭的兒子尼克希爾頓,因為丈夫家庭暴力,離婚。
- 第二次,嫁給演員麥可,婚姻後來在製片人托德的猛烈追求下而告終。
- 第三次,嫁給製片人托德,丈夫因飛機失事去世。
- 第四次,嫁給閨蜜老公費舍爾,因為自己婚內出軌而離婚。
- 第五次,第六次,她和當年婚內出軌的對象理察結了離,離了又結,然後又離。
- 第七次,嫁給參議員約翰,因為不喜歡政治,離婚。
- 第八次,嫁給貨車司機,因為巨大的社會地位差距,離婚。
晚年的泰勒接受採訪時感嘆:「我一生愛過7個男人,有過8次婚姻,上帝給了我美貌、聲名、成功和財富,卻沒有給我幸福。」
不可否認,泰勒已經足夠幸運,擁有的很多,但幸福本身,應該是自己的能力。
泰勒認為自己不幸福,是因為沒有遇到對的人,所以一生都在努力尋找對的人,對的關係。
事實上,婚姻從未出錯,是泰勒自己沒有處理好自身的問題。
很多女人把婚姻當成救贖,可其實,婚姻最脆弱,你希望婚姻成為男女的避難所,婚姻卻期待找兩個勢均力敵的男女為它撐起一片伊甸園。
婚姻不是避難所,配偶也不會是救世主,現實世界裡,能駕著七彩祥雲來救你脫離苦難的,只有你自己。
真正能拯救你脫離水火的
只有你自己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美好的婚姻,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得償所願,有人把痛苦歸結於命運不公遇人不淑。
其實不是,問題在於,你沒有好好面對自己的內心缺口。
《親密關係》提到一個「受害者監牢」的概念,監牢里有三種角色不斷循環:
「受害者」角色:感到恐懼,自悲自憐,覺得自己被當成了替罪羔羊; 為了逃避這種感覺,你的防禦機制會驅使你進入「迫害者」角色:把問題怪到別人頭上;
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快樂一點,於是,就到了「拯救者」角色現身的時候:麻痹自己,努力地讓自己看起來沒有痛苦。
當婚姻出現問題,你可能會在受害者監牢里不斷轉換角色,可無論角色怎麼轉換,都會給不斷給雙方帶來痛苦。
書中也給了走出「受害者監牢」的答案,簡單來說有以下兩點:
一、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先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二、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當你解決一個問題,看起來是解決婚姻里誰做飯誰洗碗的問題,但其實要解決的是你內心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
一句話就是: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要幻想別人來拯救,你才是你自己的救世主!
離婚不是失敗
走出來就是一場重生
古往今來,在婚姻里受盡苦楚的,怕不會有比張幼儀更慘的女人。
雖然娘家富裕,但從小被教育「女兒是外人,女人沒地位」的張幼儀,是中斷學業,帶著憧憬和崇拜,嫁給浪漫詩人徐志摩的,那年,她才15歲。
可誰知道,對誰都翩翩君子溫良如玉的徐志摩對髮妻卻冷酷惡毒,他厭惡她,結婚四年,兩人相處的時間不到四個月,即便和丫頭嬉戲,也絕不會和她說半句話。
他嫌棄她沒文化,嘲笑她是個土包子,對她冷暴力。
可是,即便如此厭惡,他還是讓她兩次懷胎。
彼時,徐志摩在英國留學,為了保住婚姻,她只身前往英國照顧丈夫,卻不知丈夫正在熱烈追求林徽因,並因此要求她打胎離婚。
她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 他回:「還有人因為火車肇事死掉,難道就沒人坐火車了?」 張幼儀生二胎時,徐志摩追到醫院要離婚,並寫下那句著名的:「無愛之婚姻忍無可忍,自由之償還自由」。 張幼儀說回家請示父母,徐志摩情急之下脫口而出:「不行,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在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
那一刻,張幼儀徹底醒悟,毅然簽下離婚書。
徐志摩歡天喜地的道謝,順便去看了一眼剛出生的二兒子,全然不顧及剛生產完的前妻帶著弱子,孤苦伶仃如何在異國他鄉生存?!
被拋棄的張幼儀毀了麼?沒有!她只是徹底醒了!
背井離鄉,被逼離婚,後來又痛失愛子,孤身一人流落異國的張幼儀終於醒悟:依賴父母、丈夫,都不如自己獨立來得可靠。
她化悲痛為力量,惡補新知識,回國後投身金融事業。結果,她在金融界屢創佳績,股票市場出手不凡,她創立的雲裳時裝公司還成為上海最高端、生意最興隆的時尚彙集地。
甚至,曾經嘲笑她是土包子的前夫也誇她:「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
多年以後她說:「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兜兜轉轉,她終於發現,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曾幾何時,我們都羨慕一段瓊瑤般的愛情,有了愛情,所有的傷痛和無助,都可以在愛里得到治癒;有了婚姻,所有的無助與需求,便可以得到依靠與保障。
紅塵里跌過跤打過滾才明白,愛情確實很美,婚姻也很好,但都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愛,得是獨立自主的愛,你愛得起自己,也能把愛給別人。
婚姻,得是包容對等的婚姻,能容下彼此的傷痛,更能激勵雙方的成長。讓彼此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才是婚姻本來該有的樣子!
別把婚姻當避難所,否則,再深的愛情真的都會死無葬身之地。
當然,就算真走到離婚那一步,也沒什麼,梳理好內心,有時候,一別兩寬,或許也是人生路上的另一場柳暗花明!
文——幸知在線特約作者 Gl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