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新疆出來的尼格買提說:顏值和學歷從來不是我的資本

2019-06-10     岳普湖文廣傳媒

「哪有什麼一蹴而就,不過是在點滴積累。」

曾經,央視一號演播廳是他的夢想,從場內到場外,他走了10年。

2006年,主持中央電視台益智遊戲類節目《開心辭典》;

2012年,主持《開門大吉》;

2015年,與朱迅一同主持《星光大道》;

2015年,登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

2016年,獲中國主持人最高獎「金話筒獎」;

2017年,尼格買提被共青團中央宣傳部評選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參加團中央宣傳部《天安門快閃》活動

他的夢想看似遙遠,但走著走著,便成真了。小尼說,到現在,他也在尋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但比起找到那個位置來說,現在的他更注重過程。

他說,人生真正出彩的地方是在尋找的過程中,當你到達彼岸、尋找到所謂的終點時,也許一切就索然無味了。

比天分更重要的是積累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位老師, 小尼也不例外。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小尼在父母的影響下,也是一個陽光開朗的大男孩。

「對於電視人,其實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有概念了。」小尼說。

媽媽是新疆電視台譯製片的導演,從小電視台和出版社便是他最熟悉的兩個單位,因為「一個是有我媽,一個是有我爸。」

1983年小尼出生,也正是那一年有了第一屆春晚,像是冥冥之中的註定,從小就比其他孩子更關注春晚,更關注綜藝節目:《正大綜藝》的楊瀾姐姐,《綜藝大觀》的倪萍老師。

升至高中,無意間看到何炅老師寫的一本名為《快樂如何》的書,合上那本書的瞬間,小尼的心中就有一個聲音叫囂著:

我要成為他,我也要成為主持人,無論我在哪兒,我要加入他們。

這個念頭就像一顆種子埋入土地,時刻準備汲取營養,生根發芽。

17歲,他參加了一個中學生主持人比賽,這個比賽就像給了他一個通道,可以免試進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

小尼坦言,可能在接觸正宗普通話之前,大概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家鄉話就是標準的普通話。

那時聽老師指正,才發現自己是帶著西北方言的普通話,他笑道:「原來說了十七八年的完全不是普通話。」

糾正的過程無疑是艱難的,自己必須在一年的時間內摒棄掉自己過去的問題:

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六點半跑到廣院的南操場練聲,對著牆一邊一邊的朗讀,一邊一邊的練灌口、繞口令。

其實,最難忘的經歷應該是每一次在舞台上的主持,他感慨道:

那個時候你上去容易,但在台上站得住才是最難的,那個時代,觀眾對於主持人、對舞台歌手的容忍度非常低。

但凡心理素質差一點,就沒有辦法在舞台上站超過一個小時,別說一個小時了,10分鐘可能都站不下去。

一次次的經驗積累,讓小尼認識到,主持人這個工作,所有的業務、技巧都不及經驗來的重要。

他永遠相信「一萬小時」法則,「也許一開始你是一個沒有經驗的新人,但經過無數次錘鍊之後,終究會成長。」

比天分更重要的就是積累,「當有一天你走上舞台,你不再懼怕觀眾的目光,你不再懼怕攝像機上的那個紅燈的時候,你才能夠真實的表現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我覺得那個時候你會有一種莫大的滿足感。」

春晚主會場唯一的80後男主持人

「我是怎麼進入中央電視台的?這個故事還挺有意思的。」小尼笑道。

「一位編導系的同學,有一天他跟我說他要去參加一個節目的錄製,中央電視台二套的《開心辭典》,讓我還有幾個同學去當他的親友團,陪他去錄。」小尼說。

有個環節是主持人要求現場選手的親友團,到舞台中間去給選手拉票加油,表演一個節目。

他就帶著同學一塊走到舞台中心,給大家唱了一首歌跳了一段舞,跟大家聊了幾句。

碰巧那段時間《開心辭典》改版,要選拔主持人,《開心辭典》的導演和製片人看到他在舞台上給選手拉票表演的節目後,都覺得「這個孩子好像還可以,要不要讓他試一下。」

小尼說,這句話可能不經意說出來,但卻真實的改變了他的命運,「這一切都是從我去給《開心辭典》當觀眾開始的。」

你可以不帶著任何目的去,但你要把握好每一次登台的機會,每一個小小的機會,或許都是一次命運的轉折點,能夠把你帶到另一條人生路上。

「第一次在中央電視台主持的節目是《全家總動員》,第一場是在廣州錄的,我和方瓊搭檔。」小尼回憶道。

他回憶道,從頭出到尾自己都在出汗,一場節目錄下來全身都濕透了,不是因為熱,而是因為緊張、不知所措。

這種不舒服來自於自己對這個職業的不了解,沒有任何的把控,整個一期節目下來,可能說過最多的就是「恩」,「對,沒錯」,「好,謝謝」,永遠都是這些。所以那個時候小尼對自己無限的否定。

但當時節目有一位導演,在每期節目錄完之後都會下來跟他說:

小尼,你今天的那句話說的真棒,就這句話點題了,很精彩,下一期儘量再多幾句這樣的話。

「一句話就像在陰暗的小屋開了一道天窗,有一束光照下來。」小尼說。

這也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

對於主持人來說,你是這個台上的配角,那如何當好這個配角?

大概就是在每期節目錄完之後,有一件事或一句話讓觀眾記住你,那就算是一個小小的成功了。

積累、沉澱、壓力,讓小尼逐漸成長起來。某一年春晚節目審查,領導突然給他打電話說,小尼,今天這場審查你來吧。

去了之後,在上台前,我到化妝間裡去跟導演聊天,那年春晚的導演是哈文導演。

她突然輕描淡寫的來了一句「你最近在忙什麼」;我說在做《中國好歌曲》,去嘉興錄。

她說「哦,你趕緊跟他們說,後面你就別去了」;我說「這麼重要的節目,說不去就不去了嗎,為什麼啊?」;她說「上春晚啊!」。

彼時的心情無法用語言形容,在他的想像中這應該是一件特別有儀式性的東西,但導演輕描淡寫的三個字「上春晚」就帶過了。

事後小尼回想道,「那幾秒鐘在腦海里一直紮根到現在,至今難忘。」

做「舞台的中心」

曾經有一位前輩告訴他,不要考慮你自己是否站在了舞台中心,當有一天你要有這份自信,我站在哪兒,哪兒就是舞台的中心。

這句話深深感染了小尼,仔細想想卻又覺得能做到那種境界真的很難。

他享受站在舞台上的感覺,但現在能做的事情就是,「你站在那兒,就做站在那裡的工作,把你的那個位置發揮好就足夠了。」

10年主持生涯,讓小尼最為害怕的有兩件事:一件是重複自己,另一件是怕自己不再年輕。

他懼怕像流水線一般的主持節目,當一個節目做了很多年之後,你知道怎麼讓觀眾笑,怎麼讓觀眾感慨,當這些都成為流水線上的齒輪時,就像失去了自己原本創新的能力了。

他也開始懼怕不再年輕,他希望自己能夠永遠保持精神、腦力和心態上的年輕,對世界充滿好奇,對任何事情充滿熱情。

小尼說,他不想只沉浸在一千平米的演播室,真正的世界在外面,他更加需要去更廣闊的天地了解、傾聽、感受,「也許,當我回來時,內心會有不一樣的充實。」

他認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堅持的一些品質,最重要的就是責任感,無論做什麼樣的事情都要有一種投入感,專一、專心把事情做好。

對於青年主持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三顆心:用心、走心和關心。

聽別人說話要用心,去接受信息;講話的時候要走心,要真實的有感而發;對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要關心,真實的去體貼。

「我覺得至少做到這三點你才稱得上是主持人,最重要的那一個字「人」就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OiaEGwBmyVoG_1ZT-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