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點擊加星貼近你心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雜誌
(ID:YOUTH-POWER)
之前有個熱搜很有意思,了解一下
「上班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省錢」,博主@蜻蜓隊長的一則po文引得大批網友趕來評論區認領身份,並感嘆「內容過於真實」。
——辛辛苦苦去上班,放假一天就花完。
——閒下來就會亂逛,一逛就花錢
——沒上班的時候一天花兩百,上班了一天賺兩百。
…………
但是,年輕人的錢都花哪兒去了呢?
一談起年輕人的消費觀,仿佛就在討論物慾的橫流、社會的畸形、父母的控訴——把信用卡、網貸當成生存工具,他們沒錢卻奢侈。這當然不是全部的事實。
我曾在香榭麗舍見過像買菜一樣買奢侈品的同胞,也曾聽過韓國大媽指著滿牆的Lacoste Polo說:「This, This, No, No! Others, Others, All, All!」
也許在任何一個時代,每個社會、每個年齡段都會有這樣豪放不羈的消費行為,我們無法一概而論。
我想談談我和身邊年輕人的故事。
喜歡值千金
我在澳洲打工時,咖啡館裡除了我和經理,其餘店員都是在校學生,年紀最大的不過22歲,還有一兩個高中生。
他們一周工作兩三天,每天三四個小時,期末時偶爾會請假,但基本都是家在附近,長期穩定。
和我最要好的朋友是廣東人,高中畢業就在這家咖啡館打工,一干就是3年。
我剛來的那些日子,她算我師父,教我做咖啡、做甜點、開店、收店,干起活來乾淨利落,再忙再累,她永遠是一張笑臉。她教起人來語速極快,但邏輯極好,會認真告訴你訣竅,方便記憶。
有一次我順手把綁錢的橡皮筋套在手腕上,她路過小心幫我摘下來,說這樣不好,一會兒手就會充血。還有一次我在洗杯子,她上來給我戴手套,然後舉起自己的手說她的手就被洗滌劑毀了,要我注意。
那是一個永遠閒不住、永遠有溫度的小姑娘。她開一輛mini cooper,偶爾一起下晚班,她會順道送我回家。
初見時我感嘆了一句:「cooper確實是適合你們這種小女生開,好看。」她一面調後視鏡一面笑:「二手的,和我爸借錢買的。」我一愣,聽她繼續笑著說:「我爸本來要給我買的那款車太醜了,和他磨了好久才同意的,但多的錢還是要慢慢還他。」
臨回國時,我陪她去買手機,她捧著新手機一邊笑一邊和我抱怨:「我今年都白乾啦,這下所有工資都花完了,明年的工資也都預支給我爸了……你知道嗎?我昨天看了下排班,考完試一天不休,要死了,要死了……」
那些喋喋不休的抱怨里夾雜著自豪感,神采飛揚。
我看著她就想起自己的小時候。我也曾為了一本漫畫書一星期不吃早飯,為了一輛自行車拚命考100分,把那些細碎的、平常的東西當作寶貝,拚命努力地追求。
《說文》中寫:「敢,進取也。」我們敢要最好的,於是也甘願付出更多,因為喜歡值千金。
知道生命無常未來無明,所以更願意抓住眼前確定的小幸福。雖然前路千難萬險,但不懼用所有盤纏換一壺好酒,換一路激情澎湃引吭高歌,換一路不猶疑、不回頭。
這些能夠靠一己之力讓自己開心的人,值得敬佩。哪怕這開心是一時的,這一時一時積累起來便是一輩子。
身邊這些熱騰騰的年輕人,讓我在「頹」與「喪」中間體味出一點點殺身成仁的壯烈。
也許他們無數次地想過「算了」,想過「圖什麼呢,老娘不幹了」,卻又在每一個清晨按時醒來,像打了一晚上雞血似的跟自己說「加油加油」。
他們知道,也許終其一生都無法靠著自己的力量買套房,卻也在自己的小出租屋裡搭上了公主紗幔,安上了聖誕彩燈。
他們清早上班沒擠上地鐵,晚上加班堵在高速上,就算如此,也會微笑自拍發條微博說「生活充滿希望,因為要等快遞啊」。
有時候,消費就像手機里的美圖app,有的人用它自欺欺人,有的人用它自黑扮丑。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而他們也未曾全睡著。
換一種精打細算
「因為螞蟻花唄有一個月的免息期,錢放在餘額寶里就能多賺一個月利息,何況花唄還有幾毛錢的紅包可以收。」
在這個買菜都掃碼支付的時代,我們的精打細算只是換了種方式而已。
我的前公司有一套對於利潤成本工資獎金的複雜計算方式,公司會根據入職新人的資歷劃分級別,不同級別對應不同成本。應屆畢業生是44元每小時,7級以上的專家每小時破千元。
個人在每個項目上花費的時間乘以個人成本,構成項目的主要人力成本。
當然你的收入和這個不全掛鉤,因為除了其他諸多因素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花費的時間與貢獻度通常不成正比。
你真正值多少錢,基數是你的過去,外加你花費的時間和對於外界的貢獻。
懂得這些之後,時間一下子被具象化。我開始會估量,我每天在路上花費兩小時,實際花費的是交通費外加88元人力成本,而這兩個小時對我的未來又有多大貢獻。
我開始會思考,如何才能給自己的簡歷增光添彩,讓自己的基數最大,讓自己說一句話的貢獻度可以頂得過別人干一小時。
我會在金錢與精力時間相衝突的時候,果斷地選擇犧牲前者來使後者最大化。我會投資自我,投資社交,投資必要的生活品質,並堅定地相信終會收到十倍百倍的回報。
我把生活中的事情簡單粗暴地分成兩種:必須做的和不必做的。
在我必須親自做的事情上,我願意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把自己訓練成「熟手」「專家」,力圖用最少的時間創造最多的價值,然後請人或機器做那些不是必須由我做的事情。這是我認為效率最高、性價比最優的方式。
社會的一系列變化,何嘗不是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在追逐審美、個性、心智成熟的道路上,既然我們都經歷過迷信、種草、跟風,甚至瘋狂消費的過程,那何不樂觀地相信我們終會走過這些,學會篩選,學會放下,學會自我審視,終於找到我們最想要的。
曾在微博上看到過一句話:「只要不生病,錢慢慢賺唄。」樂觀積極的大背景中透出一點點恐懼,細想唏噓無奈,卻也讓人頻頻點頭稱是。就像我們一生都在半途而廢,但一生都懷抱熱望。
說這話的一定是個年輕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NNyMWwB8g2yegNDL9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