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藥,你首先想到什麼?
味苦?外形怪?名字奇特?
一種「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
的確,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
佛山被稱為「嶺南中成藥之鄉」
如今南海區有個丹灶鎮
正是因東晉醫學家葛洪
曾在這裡結灶煉丹而得名
這恐怕是關於佛山中醫藥最早的傳說
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
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今年,中醫藥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
發揮大功效,再次揚名海內外
疫情期間,佛山南海籍名醫、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帶領醫學團隊研發的「流感病毒中藥預防方」,源源不斷地送往湖北武漢抗疫一線;中國首個治療新冠肺炎的中藥「化濕敗毒顆粒」,其生產基地就是位於佛山南海的廣東一方製藥有限公司。
這絕不是巧合。不只新冠肺炎疫情,佛山中醫藥還曾在歷史上的數次抗疫中屢立大功。佛山人從明代開始制中成藥,如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明清時期,佛山中成藥就遠銷海內外,直至今天,很多佛山中成藥老品牌依然暢銷不衰。
中醫藥紀錄片《懸壺嶺南》截圖
今天,咱們就來「 八一八」
佛山中醫藥的「舊日繁華」
談「瘴」色變: 嶺南醫藥業的起步
漢晉唐宋時期,嶺南地區因「瘴氣」「瘴疫」而聞名。瘴氣指山林中蒸郁致病的惡濁之氣,它頻頻出現古人對嶺南的聯想里。但與其說瘴氣是一種氣體,不如說是一個概念,一個符號,是對南方濕熱環境下各致病因素的統稱。
古代人們只要聽到這個詞,就往往臉色大變。這是因為在唐宋以前,嶺南人口較多集中在粵北山林地帶,蚊蟲等傳染病媒介多,疾病傳播速度十分迅速,因此 「瘴疫」的情況也多發。
正是因為「瘴疫」多發,以及隨著嶺南地區的開發,人們抵禦疾病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時, 中原的醫學得以不斷傳入,嶺南的醫藥業開始逐步發展,並出現了較高水平的「醫生」。
漸成規範:中醫醫學機構成立
宋元時期,嶺南地區開始出現一些醫藥設施,主要集中在廣州,用於收容病人,惠濟軍民。
明代,醫藥事業開始受到朝廷重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詔天下普設「醫學」,並派專職人員負責。當時 佛山各縣相繼設立醫學官職,如高明縣、順德縣均有記載。
不過,由於 發展政策的不完善,明代各地的醫學機構很大程度上流於形式。但這並沒有影響嶺南中醫藥的發展, 社會上知曉醫學知識的人增多,專職醫生的水平不斷提高,醫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
清•康熙《順德縣誌》記載專司醫學的官員(來源:佛山市地方志辦)
中成藥崛起:從小作坊到行銷全國
明清時期,佛山中成藥業開始迅速崛起。當時的商業環境也比較 發達,一 些中成藥產品 從地方的小作坊起步,發展到行銷全國。梁仲弘、馮了性、黃祥華、李眾勝堂、源吉林......這些 中成藥老字號 老佛山人至今耳熟能詳。
民國《佛山忠義鄉志》所列出的眾多中成藥商號(來源:佛山市地方志辦)
中成藥業的崛起,帶動了中藥藥材行業的興旺。佛山成為了南方中藥材的貿易重鎮,民國《佛山忠義鄉志·實業志》有記載:光緒年間佛山有參茸店數家,生藥材店10多家,熟藥店40多家,西土藥材行數家。
佛山中成藥業的祖鋪老號眾多,清乾隆年間,僅是200米的豆豉巷,從事藥業的就有27家。
西學東漸,受到衝擊
晚清民國時期,西學東漸帶來了各種新生事物,中醫傳統文化也受到一定影響。1931年,為了適應近代衛生行政發展的要求,南海縣開始實施中醫考試,這對推動中醫行業的規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南海縣中醫師公會證書(來源:《佛山中醫藥文化》)
新時代,新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鼓勵私人開診的醫生逐步走上合作化的道路,組織聯合診所。1951年7月,佛山市成立中西醫藥聯合委員會,在蓮花路附近設一間聯合診所。至1954年,佛山市中西醫生已組成了17間聯合診所。
1956年,以馮德瑜、李廣海、彭玉林三位醫生為首的汾寧、健康、同仁三間聯合診所組成 聯合診所,現在的佛山市中醫院由此而來 。
1955年,佛山召開首屆中醫代表會議南海縣中醫師公會證書(來源:《佛山中醫藥文化》)
目前,佛山共有34家中藥生產企業(含中藥飲片生產企業24家),5家醫療機構製劑中心。2019年,全市醫藥製造業實現產值172.09億元,增加值55.36億元,增加值同比增長15.7%。
如今,佛山提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重點突出服務體系建設、中醫藥人才培養、產業現代化、預防保健、開放發展等「五大領域」,通過打造「五大高地」,大力發展中醫藥衛生事業,加快建設全國中醫藥強市,推動佛山中醫藥走向世界。
—
—
佛山新聞網綜合整理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佛山市地方志辦、 廣東中醫藥、健康佛山
編輯:黃賽
審校:陳婉萍、王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