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最有智慧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字,越早知道越早受益

2019-08-22     慶余

品讀詩歌,相信你會發現它的無窮魅力。它是感動天地的情懷,「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也是勇往直前的力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亦是傳承古今的歌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凡是流傳於世的詩歌作品,你都可以從中尋到不一樣的魅力。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題西林壁》,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最經典的詩作之一。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途中游觀廬山時,曾寫下若干記游詩。這首詩便是蘇軾游觀廬山後的總結。所以這首詩,既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蘊含人生大智慧的哲理詩。

眾所周知,蘇軾一生宦海浮沉,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並且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從客觀事物中找出規律。所以蘇軾在詩中,往往會以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具有智慧的哲理。《題西林壁》便是此類詩作的佼佼者,堪稱蘇軾最有智慧的一首詩。對於我們來說,自然越早知道越早受益。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的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說,如果你從正面去看廬山,它是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去看廬山,它則是山峰聳立。而你分別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去看廬山的話,它又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從這兩句詩的意思來看,它是蘇軾對自己游觀廬山各處景色後的總結。

雖然蘇軾並沒有在這首詩中,詳細的描寫廬山的秀麗景色。但是透過寥寥數十字,我們便可以想像出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事實上,廬山從地形來看,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蘇軾這兩句詩,正是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一個遊人,在廬山所見到的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風景。

詩的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說,我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我此時身在廬山之中,視野被峰巒所遮擋,看到的也不過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詩到了這裡,蘇軾就不僅僅是在寫景了,而是奇思妙發,使得詩意變得豐富內涵了起來。

它啟迪著我們要知道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人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自然也就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會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想要認識到客觀事物的全貌,就必須要跳出局限自己的狹小空間,擺脫對待客觀事物的主觀成見。概括來說,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智慧。

綜觀蘇軾的這首詩,短短二十八字,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所體現出來的人生智慧,無疑越早知道越早受益。從蘇軾這首詩,我們也可以得知詩不僅可以言志、言情,還能言理。雖然說道理都懂,做到卻不容易,但在我們的成長路程中,還是得慢慢學會一些必要的人生智慧。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MU_xWwBJleJMoPMJf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