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證券張霆:金融科技助推灣區金融服務全面升級

2019-09-16     華盛前哨

編者註:本文轉載自新浪財經「飛亞系列訪談:走進香港金融機構」系列專訪。

當金融遇上科技,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對於香港散戶而言,「打電話落單」買賣股票仍是他們的首選,而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作為網際網路券商的華盛證券正在積極探索,如何在滿足香港散戶的同時,又能與其他網際網路券商走出差異化路線。

「技術+產品」雙邊互補提升投資者交易體驗

華盛證券執行總裁張霆在接受新浪財經專訪時稱,金融科技發展改變投資者的習慣是大勢所趨,華盛作為一家牌照業務為主的券商,目前也在積極摸索,試圖走出一條與其他網際網路券商不一樣的路,目前華盛除了投放大量資源在金融科技技術相關的基礎服務,同時也在利用量化平台和資管產品,讓華盛能夠自身形成機構投資規模,扭轉散戶投資者「單打獨鬥」的局面,實現雙邊互補的協同效應。

張霆稱,躋身巨大的香港金融科技市場,華盛證券作為券商之一的首要業務仍然是做好香港散戶投資者的基礎服務建設,為香港的投資者提供更好的交易平台,而由於香港散戶業務相對較少,技術也相對落後,金融科技技術是當下香港金融市場非常缺失的一環。

但香港的優勢也很明顯,比如擁有豐富的金融產品,張霆稱,華盛在致力於金融科技產品端的開發後,探索出了一個獨特的產品生態系統。目前,華盛在深圳有幾百人的產品和技術開發團隊,包括金融端和網際網路產品端的技術,與此同時,為了更好的服務客戶,華盛在量化平台和資管產品上都在積極探索,希望能更好地整合客戶的資源,形成協同效應。

張霆稱,對機構投資者而言,很多散戶「幾百萬」的下單不值一提,但華盛卻可以利用自身的資管業務,解決這些散戶的難題,同時,華盛還可以為散戶提供市場上昂貴的研究報告,將研究結果以很低的價格,甚至免費提供給客戶。

張霆認為,金融市場中的一大規律是,新模式的出台首先從有風險承受能力的專業投資者或投資機構開始,然後逐漸完善並下沉到散戶投資者。華盛兼顧兩端共同發力,這是當下乃至未來業務開展的主要生態。

「金融+科技」雙輪驅動助推大灣區融合發展

在整個香港金融市場都趨向於擁抱科技的大勢之下,差異化競爭顯得尤為重要。張霆稱,與傳統券商相比,華盛最大的優勢就是,華盛屬於業務驅動型券商,除了開發技術和產品,華盛一直在堅持金融業務的拓展,他認為,券商不能只做單一線條,資源需要業務之間的配合才能更好服務用戶。

放眼大灣區,張霆將華盛定義為一家「典型」的大灣區企業,目前華盛的金融和牌照業務落地在香港,但整個技術開發團隊在深圳,充分利用了大灣區不同地區的優勢來發展企業。他認為,香港最大的優勢在於金融業發達,擁有豐富的產品、完整的監管和法律體系,深圳則擁有先進的技術和人才,企業應該抓住雙邊優勢,消除斷層,將雙邊業務都推向更高的層級。

立足並做好大灣區企業,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調整好企業自身心態。拋開刻板印象,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區、人才、資源優勢,把適合的板塊放在適合的位置。

以下為採訪原文:

新浪財經:華盛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重點是什麼?未來的發展重點和方向?

張霆:縱觀整個香港的金融科技市場,有些方面很超前,如產品更豐富,尤其與AI相關的東西,但是基礎服務很差。華盛主營業務主要是投入大量資源到基礎服務,為交易用戶(尤其是散戶)提供更好的平台,這一部分的服務涉及到的技術方面不一定有多深,但這在當下市場上非常缺失。

同時,我們也有做很多金融科技產品端的投入:其一,量化平台方面,擁有自身的量化團隊,同時也吸引市場上優秀的量化的團隊,包括AI的,來我們平台來發展;其二,我們也探索一些資管產品,如區塊鏈等,因為香港推出1號牌和9號牌等與區塊鏈相關的沙盒計劃,華盛也積極參與。如果只是金融科技的概念,有一些很多國際大機構在做並且做的很好;我們業務本身做基礎建設,在金融產品端的投入比較偏早期的布局牌照業務。

未來最主要還是服務好散戶市場。金融市場中的一大規律是:任何新的模式出來,都會從專業投資者開始,一般來說要推給有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然後逐漸完善,更好的模式下沉,提供給散戶投資者。華盛在兩邊都有發力,雖然我們做的是零售市場,但實際上投資者的投資金額無論多大,信息工具,專業數據,交易產品需求都是差不多,大家都希望更有效更獲利。我們就是努力讓散戶客戶享受更多、更好服務。

新浪財經:所做的量化平台與資管產品,怎樣實現與服務散戶的協同效應?

張霆:由於香港施行牌照業務,更多的難度出現在怎麼在牌照下做合規。這並不是技術問題,實際上通過資管、機構業務,其中存在了AI、高科技、傳統業務,這些業務的開展看似跟散戶沒有直接聯繫,但對於牌照業務發展完整的公司具有聯動性。如,中型投資者做這件事情成本很高,難以找到大型投行;如果我們有好的資管團隊,那麼我們就有產品,有研究能力,華盛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可以免費/低價將研究結果呈現給用戶,或者重新撰寫成簡潔且帶有部分投教性質的內容。如果沒有這塊業務,這一塊成本就很高,就很難提供原創性的內容,這也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新浪財經:華盛在香港金融市場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對香港金融科技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張霆:華盛在金融科技板塊投入很大,在深圳有幾百人的產品和技術開發團隊,既有金融端的技術,也有網際網路產品端的技術。提供更好的UI,更好的系統。

華盛致力於將香港金融市場推向一個更有效的狀態。我們的金融和牌照業務在香港,技術和開發團隊在深圳。香港最大的優勢是金融市場,不管是產品豐富度,以及監管、法律完整度;深圳擁有先進的技術開發、人才等優勢。但是,利用兩邊的優勢,把兩邊的業務都推向更高的層級,同時,能夠做到兩邊的配合和融合的有效。

華盛對香港的零售市場有影響,我們積極擁抱新科技。同時,很多券商也在做客戶端、電子化等。從金融產品端,市場趨勢,讓大家都在AI,區塊鏈技術上有投入,香港整個市場都已經開始有這樣的氣氛。

新浪財經:在眾多券商中,認為華盛獨特的優勢體現在哪裡?

張霆:如果跟本地券商、中資券商等做散戶的傳統券商相比,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產品開發能力。但也會面臨其他網際網路券商的競爭,與其相比最大的區別是,華盛更像業務驅動型,更重視業務。雖然我們成立時間短,除了發展技術、產品,也非常重視金融業務本身的拓展,比如有資管、投顧、機構業務的部門,這是我們跟網際網路券商不一樣的。

我始終相信券商不能做單一線條,哪怕說找到一條可以用技術加速推進的捷徑,這不是單軌的一件事,資源是需要業務之間的配合。我們會根據我們的市場需求,找到好的、合適的切入點。不同券商的切入點不一樣,我們是業務,有一些是通過技術,有一些是用銷售,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華盛由於是後進企業,技術雖然投入很大,但積累與先發優勢的公司仍有差異,因此要差異化競爭。

新浪財經:華盛在大灣區中的定位是怎樣的?在大灣區概念出來之前華盛就已經形成了兩地模式了,有什麼可以分享的經驗?

張霆:華盛是一個特別典型的大灣區企業,業務落地在香港,整個技術開發團隊都在深圳,最典型利用大灣區不同地區的優勢發展自身的公司。無論從高管到中層都是由粵港兩地的結構組成,包括我們互相滲透,香港同事和深圳同事交流,同時也擁有已經很多年經驗的本地同事,粵港兩地融合特別好,未來希望可以到更多廣東不同的地區尋找機會包括拓展市場和人才儲備。

最大的經驗就是心態問題!也有很多同樣性質的公司,可能心態就很固化,大家都有刻板印象。但是我們應該想清楚各地的優勢,人才你要的是他的能力,利用不同區域的人的特點,讓他們去發揮。如香港:專業態度和專業水平相當高,香港的同事在特定的職位,比如說財務、結算、一些需要專業水平高的崗位顯得比內地同事優秀;那麼內地的同事,不缺技術開發的人才,例如市場部,也是從內地到香港的年輕人,了解內地市場,對香港也很熟悉。因此對人才本身不要區別對待,儘量發揮所有人的優勢,把適合的板塊放在適合的地方。(新浪財經 實習生 侯燕楠 羅琦 發自香港)

本文來源於新浪集團旗下港美股交易平台華盛通APP資訊專欄,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LPOOG0BJleJMoPMv6I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