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丨職場社交
字數丨2900字,閱讀約5分鐘
最近,有網友吐槽,自己因為不和同事一起吃午飯,遭到了領導批評。
你覺得,他的領導做的對嗎?
對此,有網友表示,「看幹啥活,如果就是普通搬磚並且願意一直搬磚不影響,如果是涉及配合較多的工作,或者可能擔任領導工作,還是需要親和力的。」
也有網友指出,「從領導的語氣來看,是好心,推著他前進。這個新人有點嫩了,說盡力就是敷衍。社會就是這麼殘酷,無論你怎麼工作好,人際關係、口水能把你弄死。」
還有人說,「我認為領導說的沒錯,我就曾因為不合群被孤立過。不跟同事打成一片,以後那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會很多。」
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個領導在強迫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工作、辦事,是個「事兒精」。
工作中,我們難免都會遇到不願社交,或是難以融入職場等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是該繼續坦然做自己,還是改變性格、適應環境呢?
其實,還有第3種選擇方案。
在《別獨自用餐》中,美國營銷諮詢顧問公司CEO法拉奇指出,有人不願社交,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能給別人帶來價值,所以覺得社交是奉承別人,很不自我、很髒。
其實,真正的社交是使別人更成功,是努力讓給予多過索取。它既是一種可以練習的能力,又是一個讓大家各取所需的工具。
通過轉換社交心態,掌握社交技能,討厭巴結他人的人也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圈子」。
法拉奇出身貧苦,幼年給人當高爾夫球童時,他收穫了人生的最大一筆財富:
在每場比賽的早上,法拉奇都會走遍球場,測試球在草地上滾動的速度和方向,努力幫助波蘭太太贏得每一場球賽。
因為努力,他不僅拿下了「年度球童獎」,而且還在波蘭太太的推薦下,認識了很多精英人士。
他觀察到,處在人生巔峰上的成功人士常常互幫互助,比如:幫別人找工作、為別人發現的商機、在他人的幫助下讓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得到最好的實習崗位,最終拿下最好的工作。
他親眼見證了什麼叫做「成功的人越來越成功,富有的人也越來越富有」。
富人最強大的力量來自社交圈,窮人不僅沒錢,還沒辦法接觸到可以幫他實現願望的人。
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總是問自己,「我這一生想要實現什麼樣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哪些人的幫助?
即使不想獲得他人的幫助,我們也要努力結交朋友,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擴大自己的視野,更加了解這個世界。
每當生活不如意的時候,我就會看看美劇《老友記》。
因為這部美劇,簡直就是現實世界的烏托邦。它讓我們看到了一種理想的人生狀態:最好的朋友一直在身邊,喜歡的人就住在對面。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打造一部《老友記》,只要根據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建立社交圈,就能實現良好的生活和職業發展。
相像一下,周圍環繞著對你親切幫助、分享有趣信息的人,工作和生活不是會幸福的多嗎?
性格內向的人,也能擁有自己的"社交圈"嗎?沒錯,只要做到以下這3點就行:
學會如何結識他人,如何把交情由淺變深,以及保持聯繫。
如何結識他人?
小劉是一個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她覺得與人交流太費勁,還是自己一個人最舒服。
但是,長此以往,她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倍感孤獨。
如何打破瓶頸,幫助自己建立一個舒服的社交圈呢?《別獨自用餐》教我們這樣做:
首先,她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社交目標。
沒寫下來的願望只是幻想,寫下來的願望才算一個目標,一個承諾。
我的社交目的是啥?她寫下了:多結交朋友,更多的了解他人。
寫下這個目標後,她將目光鎖定在了辦公室的小李。
為什麼這要選擇呢,因為小李和自己一個單位,接觸時間長,共同話題也比較多。
鎖定目標後,接下來是做一些準備工作。小劉打開手機兩人的通訊錄聯繫人信息,開始在手機上作備註:
她的職業,她最關心什麼,她的目標是什麼。她本質上是怎樣一個人?原則是什麼?有什麼讓她感到自豪的成就?
準備好這些資料,與人溝通時會讓給他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最深層的本性就是受人欣賞。
當我們充分了解他人後,再去溝通時,別人會感受被重視、被欣賞,也會更加願意與我們交流。
要加深彼此的了解,相約見面時可以一起共進中餐、晚餐,在就餐時隨意聊一聊,這樣很快就能加深感情。
記住,要讓初識的人成為你的朋友,至少讓他通過三種不同的方式見到你,比如微信、電話以及面談,之後他才能真正認得你。
如何讓交情變深?
想要發展出深厚而持久的友誼,還需要有突破口,就是了解別人真正的需求,幫助對方解決至關重要的問題。
愛默生說過,世界上有三種東西可以讓人們感情變得深厚,它們是健康、財富和孩子。
同樣,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就像登山一樣,只有在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才會朝著更高層次的需求發展,而低層次的需求就包括了財富、孩子、健康等因素。
如果你有健康、醫療、教育、求職方面的資源,可以多多和朋友分享;真切地關心他人的孩子,給他們的孩子解決上學和實習的問題,這樣的人誰會不喜歡呢?
有些付出,就算自己沒有,也可以通過連結的方式幫助他人:
比如,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對方提到他家的老人生病了正在求醫,那麼你可以想到的是:「我的交際圈裡,有沒有人能幫上這個忙呢?」
如果能,那麼儘可能幫他聯繫諮詢。
這樣,你就同時聯絡了兩個朋友。
想要加深友誼,還可以邀請朋友一起參加新奇的趣的活動,或者是請對方來家裡吃飯。
如何保持聯繫?
保持聯繫的最簡單方式是什麼?經營你的個人品牌。
什麼是個人品牌?你的衣著打扮、你能夠分享給他人的知識和經驗、你的職業便利,你的興趣愛好,甚至是你的微博和朋友圈。
通過向外輸出,為自己打造一個「品牌形象」,我們可以讓自己成為內容分享者,分享自己真實的故事、有價值的信息,展示真實的自己。比如推薦一本書,解答別人的一個問題,寫一篇文章,提一點建議。
你的形象能夠傳達出的是:我是一個有趣、有熱情的人,我願意和別人分享及交流。
這樣,別人在和你對話,或者是在社交媒體上關注後,會不斷累積對你的印象分,這些印象分會決定你們是否有繼續深入交流、合作的可能。
對於自己想要維護的人脈資源,給別人留下初步印象後,至少一個月郵件或電話交流一次。如果想雙方的關係更為深厚,至少每年單獨見面2次,問候兩到三次。
史丹福大學有位教授,他在70年代專門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麼找到工作的。他發現,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係找到的工作。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社交圈,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的最終高度。
與更多的人保持聯繫,哪怕中是通過朋友圈互相點贊、留言,或者是偶爾的節日問候,這樣的人際關係,也許某天就會給你帶來工作和生活中有助力。
《奇葩大會》上,有一個23歲的姑娘劉可樂,她的演講讓人非常感動。
她說,自己曾經是一位「躁鬱症」患者,由於問題嚴重,先後看過20多個心理醫生。
後來,她決定打開心結,做最真實的自己。
於是,就她做了兩件事:一元出租自己幫助他人,以及做別人的秘密樹洞。通過社交與他人聯結,她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其實,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不管是否有缺陷,我們都能在人海中發掘願意與自己為友的人。這個過程沒有想像的那麼難,只要勇敢的踏出一步、兩步、三步。
通過理解和幫助他人,我們也會被他人理解和幫助。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像。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職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