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個年輕人,身懷絕世內功,卻不會任何上乘的招式,他真的打起來……好像也還行。
這就是電影《烈火英雄》給我的感覺。
題材、素材、資金、內核、天時都是上上之選,我們天然崇敬消防員——和平時期最危險的職業人群,以他們和大連港真實事件為藍本,一部經典呼之欲出。
但導演的表現手法,卻讓人感覺:配不上這個題材。
於是,電影撕裂了。
一方面,是我們想要銘記消防員們義無反顧的背影、他們的事跡和真實也的確令人感動;另一方面,卻是一部廣告片兒似的電影,不斷地提醒你「sorry,這邊只能靠腦補了」。
銘記,如何銘記?
所以說,《烈火英雄》真的是一部挺有意思的電影。
拋開電影本身,一切都是好的。
哪怕黃教主的撲克臉,其實也還行。為英雄塑像,需要他這種普遍意義上的好看。
而杜江則一直很會挑片子,從《羅曼蒂克消亡史》開始,我就覺得這小伙子不簡單。
譚卓的出現,給了許多媒體一個全新的角度,她是全片的演技擔當。
至於楊紫和歐豪,嗯,不錯,過。
只看預告,我覺得該片稱得上國產災難片的巔峰。
聽聽背景配樂,確實有些味道,沉重與激揚都表現了出來。
而當我研究背景故事,並將之與電影中那些細節聯繫到一起時,說不感動是假的。
至此,足矣,滿分。
我不想說什麼「負重前行」之類的口號,因為真正的大道理,根本無須濃縮成雞湯。
他們,選擇了和平時期最危險的職業,理應得到尊重與銘記——而在此之前,他們的收穫與所面臨的危險,是不成正比的。
我看見有大V在呼籲提升消防員的待遇和福利,建議大家響應。
而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應該提高警惕、時刻小心。儘管小機率事件不可避免,但我們能努力讓這些事,不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增加消防員們的危險。
點滴付出,也比眼淚值錢。
說回電影……唉,真不想說回電影。
因為到這裡,我們完成了對內容的提煉、思考,並且反映到了自身,能夠在現實中為最值得尊敬和銘記的人,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已經閉環,挺完美了。
可是沒辦法,敗家子是個電影號,還是得說說電影本身。
惋惜是最客氣的說法
我不知道換個導演,電影會不會更好;但是在眼下的電影市場,換個導演,說不定就沒法過審或上映了,內行人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如上半部分所言,《烈火英雄》這部電影以外的元素,已然完美閉環;而電影本身,客氣點兒說,也達到了公益廣告的較高水準。
成堆的慢動作、不專業的專業戲份,都讓認真觀影、預期放低、真的準備感動的觀眾,十分之尷尬。幸好除了慢動作太多之外,節奏還不錯——廢話,直線劇情,又不是文藝片,節奏能有多難把控呢?
讓人覺得惋惜的地方太多了。
前面鋪墊的生活細節還OK,最後的三幕悲劇,卻拖沓、奇怪,讓人感動無法深入和聚焦。
小處不聚焦,大處太求穩,原事件全城配合的大行動沒有什麼體現,更別指望深挖詰問了。
滅火過程的專業性,也讓渡給了煽情、讓渡給了燃燒和爆炸畫面、讓渡給了情緒控制的催淚彈。
最讓我吃驚的是,還有人覺得《烈火英雄》拍得克制。
不克制、不專業、不深度,僅鑽研於煽情和場面,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作為公益廣告,能打8分,最為電影……看在消防員的面子上,不打分。
算了,還是跳出電影,記住那些背影吧。
哪怕沒有黃曉明、杜江等等明星,哪怕沒有這部電影本身,我們也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尋找並記住那些選擇了危險職業的人,他們是社會基石中極為特殊的一群,遠超某段主旋律電影所能承載的極限。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