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男孩們沒想像的那麼勇敢,請別傷害他

2019-09-30     名校家長

文丨魚爸

1

小小魚有一件事,說起來就很自豪。

一見到長輩問起或者夥伴問起,馬上就會滔滔不絕地跟你講的。

就是他自己騎著不帶輔助輪的自行車,跟著我騎行了10公里。

我們家就在河道附近,一條小河在這裡注入大河。

河堤上有騎行道,所以小小的騎手也能騎。

但是大河有橋,又得繞過主幹道。

所以10公里我們用了1個小時。

對我來說,輕輕鬆鬆。

但是對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里程碑。

所以他很興奮,也很驕傲。

我也為他的進步感到高興。

因為就在兩年前,記得在幼兒園的戶外活動課上,他還不敢過獨木橋。

後來上去了也顫顫巍巍,感覺很害怕的樣子。

我跟他媽媽看了視頻,她還說男孩子怎麼這麼膽小,那些女孩倒是勇敢一些。

都說爸爸帶的孩子,都會更加勇敢一些。

所以當時被老婆這樣一說,我倒是有點不好意思了。

但是我一點也沒有著急,因為我知道,他需要訓練,需要時間。



2

在帶小小魚的這幾年,發現男孩們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勇敢。

還有很多地方是被誤解的。

比如4歲時,他過獨木橋,媽媽覺得不敢過是不勇敢。

其實是誤解。

這是他還沒準備好,而且缺乏這類鍛鍊,加上謹慎的性格緣故。

因為他從小就特別謹慎,所以摔的跤就比較少。

而他那時候有一個同伴,就比較大大咧咧,總是把自己搞傷。

那個男孩的奶奶說,男孩子就要勇敢,不要怕摔。

不怕摔,敢冒險就是勇敢?

小心翼翼,保守就不勇敢?

我覺得不是這樣的。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做計劃,不計結果,冒冒失失地什麼都去做。

而應該是知道什麼不要做。

記得那時候跟小小魚看《借東西的小人》,主人公阿莉埃蒂充滿冒險精神,能像一個男生一樣攀爬跳躍,去完成從人類那裡「借東西」的任務。

有一次她跟爸爸去借東西,爸爸提醒艾莉緹留心老鼠,因為這對小人一族來說很危險的。

她拔出自己的武器說:我才不怕它們呢。

躍躍欲試地想跟老鼠打一場。

很多時候,父母見到孩子這樣,都會夸孩子:你真是勇敢的孩子啊!

可是她爸爸卻回過頭,嚴肅地跟女兒說:不要去刻意去挑戰危險的東西!

因為真正的勇敢不是無所畏懼,相反對於危險只有小心謹慎、懂得應對之法才是生存之道。

所以,我們教男孩們勇敢時,也要記得教會他敬畏之心。

比如對生命的敬畏,不要讓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因為你的行為而出現危險。

別急著把孩子推出去,也別急著表揚他們的勇敢。

在真正勇敢之前,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啊。

所以我接納孩子在挑戰過程中出現的畏難情緒,而不會去給他貼上膽小的標籤。

父母應該做那個會鼓勵孩子的人。

特別是孩子孩子失敗的時候,你的態度更重要。

有段時間,我經常在樓下遇到一個媽媽帶著兒子練習輪滑。

孩子每次摔倒了,媽媽就很著急。

有一次跑過去把孩子拽了起來,然後在屁股上打了幾下。

氣呼呼地說,「怎麼這麼怕摔,為什麼不勇敢點!你這樣學一年也不會!」

這樣的打擊,其實沒什麼作用。

比如仔細看孩子的動作,到底哪些動作還不規範,也要肯定他一些好的動作。

不管是陪小小魚做運動練習還是學習。

我都會習慣性地告訴他,「相信你自己,你已經做好了75%,還來一遍」或者說,「已經達到了95%,只差一點點了,加油!」

鼓勵孩子,引導孩子怎麼做,遠比打擊有效。

3

另外對男孩們最大的誤解是「男孩不能哭」。

你哭就是不勇敢,你不哭才勇敢哦。

當一個小男孩在哭,這是我們聽到最多的安慰話了。

特別是孩子打針,在針頭湊過來的瞬間,很多孩子就嚇得哇哇大哭。

「不要哭,男子漢,不怕打針。」很多大人會這樣鼓勵男孩們。

結果呢,越哭越大聲。

記得小小魚剛上幼兒園去打針,我會告訴他很疼,但是不會持續很久,而且這是讓你更健康的針,你可以哭,但是不能不打。

他會哇哇大哭,也會抗拒,但是不會逃跑。

這就是勇敢了。

上小學前去打針,有一次左右手各一針,我們什麼話都沒說。

他也像沒事兒一樣,就變了一下臉色,說沒事。

這時的他已經克服了這個障礙,這點痛不怕了。

其實男孩們哭,我們要允許他們哭。

而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父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害怕、抗拒、不滿,就是尊重孩子。

當孩子處於這些情緒之中時,父母應該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哭哭笑笑。

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這樣才能真正地給到孩子引導和應對的方法。

所以,當小小魚哭的時候,媽媽偶爾會抱怨說怎麼這麼愛哭,不像一個男孩樣子。

我會說,你應該也看到過他勇敢的樣子。

而哭的樣子,我們也要接受。

小男孩的勇敢,不是打針不哭,也不是摔跤碰疼了硬忍著。

更不是在一群孩子裡面當「大王」,或者舞槍弄棍地擺酷。

真正的勇敢是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態度,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擔當!



4

要培養孩子的勇氣,父母自己也要磨鍊自己,擁有一顆勇敢的心。

只有這樣才敢放手。

還記得小小魚半歲左右,我會輕輕地拉著他的手,然後讓他的腳離地。

這樣能鍛鍊一下他的手部肌肉。

但是老人看到了,說我會把孩子的手弄斷的。

怎麼會弄斷呢?難道我們的手還不能拉住自己身體的重量?

只要不用猛力,不扭不拽,恰當的運動是完全可以的。

所以,你會看到他常常在廣場上奔跑,在那些台階上蹦蹦跳跳。

只要我確定沒有危險的事,都放手讓他去做。

反而讓他成長地更好。

記得陪他練習自行車的時候,這種感受最深。

因為他騎行過很長時間的平衡車,但是帶輔助輪的自行車騎得反而不多。

這也許是他能更快學會的一個緣故,因為對輔助輪沒有依賴,而平衡車讓他掌握了一定的平衡技巧。

所以第三次練習,我看不到他差不多能獨立上路的時候。

想著要不要放手看一下。

最後我用力推出去的那一瞬間,是又怕又期待的。

我怕孩子摔倒摔傷。

但是我又期待他的進步。

如果總是牢牢地抓住不放,那他很難學會。

如果摔倒了就心疼地要命,想著放棄,等今後學。

那孩子今後遇到困難,也會想著放棄,下次再做。

就在那一次,他拐了幾下,就能自己騎了。

不是說爸爸帶的孩子就一定勇敢。

我覺得擁有一顆勇敢之心,懂孩子,捨得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的父母,都能養出勇敢的孩子。

在他們真正勇敢之前,我們需要陪伴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而父母給予的愛、鼓勵、陪伴,是安全感的核心,是勇氣的基石。

那麼,育兒路上,勇敢的出發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A1Pgm0BMH2_cNUg2p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