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怪法學專業就業難,國內法學院問題太多了!

2020-04-02     生活即是熱點

法律工作者中有為企業保駕護航的律師或者法務;有法庭上滔滔不絕的辯護人;有法律法規的制訂者。

可這些群體最初,都是從法學院裡走出來的一個個稚嫩的年輕人。

問題在於:我們的法學院的培養是否真的達到培養法治人才的及格線了?

無論是從法學院的課程設計,還是法學院的教育導向,看起來發展過程都深陷污泥,改變得卻是畏首畏尾。

對於大多數在六月份就即將從法學院中畢業的學子來說,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回首大學四年,法學院不盡人意的地方歷歷在目。

希望本文能夠給立志進入法學院的學子一點提醒,即將畢業的法學生一點共鳴。


學科設置單一化

目前我國國內政法大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科過於單一。

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屬於復合型人才的世界,當我們的法學院不能在知識儲備的階段幫助我們的學子做好準備,在知識結構上的缺陷,就註定不能期望他們能夠在社會上應對未來錯綜複雜的問題。

政法大學相比於綜合類大學,基本上是屬於文科生的院校。計算機,生物工程,人工智慧基本上跟法學生毫無關係。

退一步說哪怕這些理工科的知識用不上,但是法學應該是屬於社會學科,就法學歷史發展來看,我們至少需要學習歷史知識;就法哲學家學說爭辯來看,我們還至少應該學習哲學知識進行思辨;就法學實踐來看,我們應該具備大局觀與立法眼界思維,我們還應該了解社會結構與政策的運作制定,我們還應該學習公共管理與社會學,社會學科之間從來就不可能是完全割裂開來的。

更何況,相當比例的學子從事資本市場,金融業務時必定會接觸高數,經濟和會計,包括很多做實務的律師都在感嘆,在公司併購需要涉及稅務,在家事糾紛需要涉及稅收,在資本市場運作也需要涉及稅法,稅務知識和稅法在從業之後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很多其他的非常重要的領域,通通都是要由法律工作者來自學。比如建設工程,比如醫療器械,這些他們從來都不會涉及的學科,卻要做起與之相關的法律工作。

未來生活中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時候,必定會出現無數的糾紛和爭議,一個就連計算機基本運作方式都不了解的律師,一個連計算機程式語言都完全不懂的法律顧問,拿什麼去為他人保駕護航?

因為法律人員從事不同細分的專業,也不需要在法學院的時候就要求他們把上述所有學科通通學一遍,但是至少我們法學院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同時未來立志要從事建設工程方面法律工作的能夠選修一些建築方面的課程。

志在進軍娛樂法的同學能夠選修傳媒方面的課程,大家都能夠未雨綢繆地做好相應地準備,為的就是避免到職場上的捉襟見肘。

復旦交大此處做的非常好,能夠將人工智慧或者金融等不同學科之間跨學科的進行交流培養。立志要進入法學院的同學要想好自己未來感興趣的方向在哪裡,提前就開始研習相關領域的知識。

形式主義的軟弱

當前政法院校存在形式主義嚴重問題,當然什麼節日慶典什麼過程考核這些暫且不論,因為是大環境所導致並非政法院校獨有的問題。

綜合大學的本科法學院就叫法學院,大家統一在裡面學習四年的法學基礎知識,而政法院校如何設置學院的呢?有的法學院,設置得有經濟法學院,法律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國際金融法律學院等等,或許還有人會說這就是政法院校的特色,就不同的學院的人培養特定專業人群。

但其實,目前現狀是這些不同學院之間開設課程幾乎完全一致,無非就是這個學期你上這門課,下個學期我上這門課程,完全沒有必要設置這麼多的學院。

大學法學本科應當就只是一個通識的基礎教育,應當形成學生對於法律這門學科的基本認識,各個部門法都應當有所涉獵。但是又因為他們現有的水平和能力無法深入研究,因此設置法理學,文書寫作,各個部門法如民法,刑法,刑訴,民訴等等學科。除了這些也沒有增加獨特的專有的課程。

依然唯分數論

政法院校當前最為致命的缺陷,也是最為法學生所詬病的一點就是依然是以應試為主的唯分數論。

曾經的我們以為考上大學之後就可以逃離應試教育的苦海,結果發現大學還是相類似的教育模式。關鍵是大學的應試教育更讓人摸不著頭腦。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學都要綜合考評,所以大部分院校都採用的是四六開或者是五五開的評分標準,就是平時成績占權重的一部分,期末成績占平時的一部分。

首先期末考試就是基本上純應試的考核,考前老師基本上都會劃好重點,大家只要照著重點一字不落的全部背下來基本上還是可以拿到一個差不太多的分數的。

平時成績一般都是什麼平時作業加上課堂考勤,這些也都看上去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其實,各個老師標準就不一樣,有些老師要求強制考勤,有些老師要求寫多少次作業,有些老師從來沒有考勤和作業各個同學最後平時成績居然會有90和80 的差別。

最為致命的地方在於作業好與壞的標準從來不告訴學生,大部分學生都以為認認真真寫了之後按時交了之後應該就可以拿到一個好分數,結果就是八十出頭的平時分,作業之後也完全沒有任何的反饋機制,老師不會給你出具一個作業測評書之類的,讓你看看自己出錯在什麼地方。

每個學生寫作業的方式都一樣,網上找找,法條里抄抄條文,差不多完事兒,然後有的課程分數高有的課程分數低,甚至有時候字數多的分數就會高。

據了解,大部分人同學在考前看得最多的不是各個科目的筆記,不是自己平時整理的亂七八糟的知識點筆記,而是各大法考名師的法考視頻。

因為法考名師講解知識點最淺顯易懂,容易理解與記憶,這也就暴露最根本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同學平時是沒有聽課或者說沒有聽懂的。

平心而論,絕大多數法學院裡的老師里,真的會讓大家搬著板凳去搶位子聽課的老師可能不超過二十個,絕大部分都是上課講得昏昏欲睡卻又要拚命點名讓你來上課的老師,大學常態是大部分人坐在下面玩手機一到下課收拾東西回寢室打遊戲。

敢說出:「一個老師不能靠點名來維持自己課堂出勤率,要靠自己的課堂質量來吸引學生。如果要靠出勤率點名來讓學生到教室來,那麼他們到教室里也是學不到東西的,那還不如在其他地方自己看書甚至看部好電影收穫要多」的老師,也已經不多了。

現在很多法學院想向美國法學院一樣的精英教育靠攏,美國法學院一般要求讀三年(jd),並且在入學之前還要考一個巨難的考試lsat,只能說目前有這樣的一個逐漸拔高進入法律隊伍的門檻。

但是不管是否拔高,在法學院內讀書的人一定是具備資格可以考法考證的,因此完善法律隊伍的下一步就是如何解決政法學院中這樣那樣的形式主義,提高法學生的質量,這些那些的問題,法學院其實才是法律隊伍最大的生力軍的培養基地,把法學院裡那些漏洞百出的制度彌補上,把那些魚龍混雜的人剔除才能真正的提高水準。

經常看到什麼法學院出路,法學生出路之類的文章,會探討這種問題都是目前已經無路可走的情況。

法學專業難就業年年都是熱門話題,不僅僅是法學生本身的問題,法學院培養人才的方式和機制也存在著很大的隱患。只讓法學生自己背鍋,未免太不近人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9GUW3EBiuFnsJQVHw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