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縣,隸屬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地處西藏南部, 日喀則市東部、 年楚河上游。全縣總面積3771平方公里;轄1個鎮18個鄉,151個村,3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為6.7萬(2006年);境內居民以藏族為主,占98%,其他民族有漢族、回族等。
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清代為江孜宗,屬前藏噶廈地方政府管轄。1952年,正式成立中共西藏工委江孜分工委。1964年,歸屬日喀則地區。2014年,日喀則撤地設市,江孜縣歸日喀則市管轄。
江孜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一個新興的旅遊城鎮。著名景點有:江孜宗山抗英遺址、白居寺等。
2018年5月21日,江孜縣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位置境域
江孜縣地處西藏南部,日喀則市東部、年楚河上游,處於東經89.6北緯28.92之間。總面積3771平方公里。[1]
地貌
江孜縣地勢南北高,中西部低,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年楚河兩岸為峽谷地帶,最高海拔為7191米。
氣候
江孜縣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江孜縣乾濕季分明,夏季雨水充沛集中,溫暖濕潤,冬季乾冷,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日溫差大而年溫差小,無霜期短。年日照時數3189.8小時,年無霜期110天左右,年降水量291.1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乾旱、山洪、風、霜、冰雹等。[1]
水文
江孜縣境內有年楚河經過,年楚河由日喀則市康馬涅如藏布江和江孜龍馬河匯聚而成,流經康馬等4縣(市)後匯入雅魯藏布江。
截至2008年,江孜縣已探明礦產資源主要礦種有:金、硫磺、水晶、瓷土、碳岩、粘土、高齡土、礦泉水、沙金岩、銻礦等礦產分布。[1][2][3]
生物資源有野生動植物有氂牛、青羊、黃羊、雪雞、獐子、紅景天、貝母等生物分布。[1]
風能資源年平均風功率密度僅為12.6W平方米。
土地資源有耕地面積13.4萬畝,草場面積386萬畝。另外水能、太陽能資源極為豐富。
江孜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一個新興的旅遊城鎮。位於縣城中心的宗山,既是江孜人民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歷史見證,又是現今唯一保存完整的舊西藏宗政府建築遺址。位於縣城西郊的白居寺,始建於1418年,是唯一的藏傳佛教三大教派聚於一寺的寺廟,「十萬佛塔」更是藏傳佛教中唯一的塔寺。距縣城2公里的帕拉農奴主莊園,是舊西藏八大貴族莊園中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莊園。著名的乃欽康桑雪山,集中了各種冰川遺蹟,是青藏高原上最易於接近的大陸性冰雪活動中心。[8][9]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英軍入侵西藏,西藏軍民在江孜以宗山為中心與英軍展開了殊死搏鬥,用鮮血和生命為中國近代史譜寫了一曲英勇悲壯、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篇章。從此人們稱江孜為英雄城。電影《紅河谷》就再現這段歷史。1961年宗山抗英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宗山抗英遺址是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宗」府所在地。遺址位於江孜縣城宗山廣場,山頂海拔4187米,現有大小房間193間,現存古建築7064平方米。[8][9][10]
歷史文化陳列館
江孜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這裡土地肥沃,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江孜人民在這裡留下了許多藝術瑰寶。
江孜歷史文化陳列館是由上海援藏幹部投資興建的,建築面積650平方米。建築設計具有古樸典雅的民俗風格,與宗山古城遙相呼應,溶為一體。民俗館中主要包括舊式民宅展廳、新式民宅展廳、抗英紀念館、歷史民俗畫廊、民族服飾展廳、江孜民族節日展廳和民族手工藝展廳等。[9]
白居寺
白居寺全稱「吉祥輪上樂金剛魯希巴壇城儀軌大香水海寺」,位於江孜平原年楚河畔江孜縣城西端。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藏傳佛教寺院,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永樂十六年(1418)由江孜法王熱丹貴桑帕和一世班禪克珠傑共同修建,歷時十年。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修建的,因此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寺中的扎倉分屬格魯、薩迦、夏魯三個教派。各教派共存一寺同在一個大經堂內誦經,這在西藏寺院中是絕無僅有的。[8][9]
帕拉莊園
帕拉莊園是西藏大貴族帕拉家族的主莊園,全稱帕覺拉康,位於江孜縣城西2公里。1994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帕拉莊園列為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畢業為全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貴族莊園,其建築和財物基本保持原貌。[8][9]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是近南北向展布的乃欽康桑峰的組成部分,位於西藏浪卡子縣與江孜縣的交界處。公路通過水嶺鞍部的海拔是5045米,乃欽康桑大雪山是西藏中部四大雪山之一,山體雄偉,頂部尖錐突兀,坡嶺溝壑間終年積雪發育了多條冰川。主峰海拔7191米,卡若拉冰川的冰舌前緣海拔為5560米,最低冰層高度每年隨氣溫變化而略有升降,卡若拉冰川的融水是年楚河的東部源地。傳說古時江孜土地貧瘠乾旱,蓮花生大師便派侍從「乃欽康娃·桑布」化為一座大雪山(乃欽康桑大雪山),雪水融化後潺潺流向江孜,變成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沿河人們初嘗了乳汁般的甘露聖水,人們就把這條河叫「年」(嘗試),把這條河流經的地方叫「年堆」(年河上游),「年麥」(年河下游)。[8][9]
江孜地毯廠
江孜地毯織造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清年間,江孜地毯是西藏地方政府官員向朝庭進貢的主要貢品。清朝大貪官和坤為了取悅王宮顯貴,曾命其弟駐藏辦事大臣和寧往京城運去大量江孜地毯。可見江孜地毯在當時風糜京城。江孜地毯廠創建於1973年,占地1.5萬平方米。生產工人160人。江孜地毯廠坐落在江孜縣城西北。江孜地毯廠生產的「宗山」牌系列產品共一百多個品種,全部採用傳統手工製做。1980年獲國務院輕工部頒發的全國輕工業產品優質獎,1984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多次獲得全國少數民族用品優質獎。「宗山牌」地毯是西藏自治區著名商標,獲西藏民族手工業旅遊紀念品優質獎。產品遠銷歐、美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8][9]
金嘎溶洞
金嘎溶洞位於江孜縣金嘎鄉,距江孜縣城45公里。傳說金嘎一帶曾是一片湖水,四周山上森林茂盛,猛獸出沒,人類無法生存。為弘揚佛法,解救眾生,蓮花生大師用法劍劈山倒海,斬妖驅邪,便形成了這樣的地勢地貌。金嘎溶洞外觀尤如堆放著的鋒利兵器,形同度母靜坐,洞內如同雞尾。溶洞洞口寬約8米,高近2米,洞深約40米,其空間能容納108名僧人誦經。自上而下有自然形成的蓮花生大師、南木朗·多吉堆窘大澤師等6位高僧的修行洞以及形態逼真的米拉日巴、十六羅漢、大象、蠍子、天龍、地蛇、日、月等80餘種畫面。由山羊指路,經21級台階,藉助大鵬鳥嘴中繩子,通過量刑洞,越過長短通道就可以品嘗傳說是蓮花生大師、金剛手菩薩等加持的聖水以及無量壽佛恩賜的壽酒。在蓮花生殿堂可以看到天然形成的蓮花生大師石靴和空行母康珠益希加措8歲時的腳印。溶洞西北側有一處溫泉,富含多種礦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