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0月15日公布9月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受食品價格上漲因素影響,9月CPI漲幅6年來首次達到3%。本輪CPI同比增速上行並非典型的通貨膨脹,而是由豬肉等特殊因素帶來的結構性通脹。
2018年8月非洲豬瘟爆發之後到2018年末,生豬存欄量變化未超出歷史波動區間。但是,從2019年初開始,生豬存欄量出現銳減。根據中國政府網的數據,截至2019年8月,生豬存欄量已經降至1.978億頭,2018年8月的生豬存欄量為3.224億頭,同比降幅達38.6%。
未來豬肉出欄供給壓力還將明顯增大
第一,當前生豬出欄量變化較穩定,但是生豬存欄量已經出現急劇下滑。2019年2季度,生豬出欄量僅下降6.2%,而同口徑的生豬存欄量已經下滑15%。
第二,在生豬存欄量顯著下降的同時,能繁母豬的存欄量也在明顯下降。
豬肉潛在產出缺口,將推升春節期間的通脹率
現實的豬肉供給取決於生豬出欄數量,而生豬的存欄量則決定了後續一段時間的潛在供給。由於生豬出欄數量只有季度數據,而且樣本時間較短,因此我們使用生豬存欄量來簡單估算生豬的潛在產出缺口。
目前來看,生豬存欄規模所對應的潛在產出缺口已經超過25%,而進口豬肉僅能解決產出缺口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2019年9月,在豬肉因素的推動下,CPI漲幅已經觸及3%。
基於前述觀察,2019年末CPI通脹率將可能進一步破3。在2020年春節期間,由於豬肉價格的拉動,CPI通脹率可能達到3.5-4%的區間,甚至不排除更高的漲幅。不過在春節之後,尤其是年中之後,CPI通脹率將呈現出放緩態勢。
需要說明的是,貨幣政策更應關注CPI核心通脹率和PPI通脹率。豬肉價格上漲帶來了結構性通脹壓力,同時中國又面臨著經濟下行壓力和PPI走低,貨幣政策宜採取不對稱降息的做法:一方面保證存款基準利率基本不變,另一方面,繼續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