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家務,就脫離了婚姻的細節

2020-04-15     中國婦女報

疫情讓很多女性雙倍承壓,除了工作,還要面對成倍增加的家務勞動、照顧監督上網課的孩子、「悶」在家裡隨時激化的家庭矛盾……

近日,中國婦女報官方微博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疫情期間,在家務方面夫妻是否實行合理分配或輪崗?結果顯示,除部分家庭能按各自的工作間隙分配家務,大多數家庭的家務沒有分配,主要由妻子完成。

有網友留言——

「女性自出生時起,就被定義為主理家務的人,疫情只不過是將男女同時困在家裡,讓這種角色感更明顯。」

「每當家庭矛盾爆發,大家一致默認調和矛盾的任務是女性的,如果你不做就是你的錯,我家就是,每當矛盾發生時,爺爺和爸爸坐在一旁就當沒聽見一樣。」

……

疫情讓很多女性雙倍承壓,除了工作,還要面對成倍增加的家務勞動、照顧監督上網課的孩子、「悶」在家裡隨時激化的家庭矛盾……

01 被疫情打亂的家庭模式

林蕊是北京一所大學的老師,有兩個孩子,一個讀中學,一個讀小學。這段時間,受疫情影響,家政阿姨不能上門。林蕊要一邊盯著兩個孩子上網課做作業,一邊要完成自己所帶科目的備課和直播授課,還要買菜做飯、整理家務……

復工後的丈夫回家也幫不上什麼忙,兩個月來,她身心俱疲。前幾天,老大學校進行了第一次階段測試,平時成績良好的孩子,這次測試成績一落千丈,林蕊因此也焦慮萬分。

同樣,42歲的陳瑜也正被家裡的關係弄得一籌莫展。

在國企做管理的陳瑜對14歲的兒子傾注了很大心血,可兒子自從上初中就開始叛逆,成績越來越糟。疫情期間,見「宅」家的爸爸每天不是看電視,就是刷抖音,他的遊戲也玩得有恃無恐。

線上開課以來,陳瑜已多次接到兒子班主任的質問:孩子為什麼不進課堂?為什麼不按時提交作業……更讓陳瑜崩潰的是還要處理與婆婆的關係。

婆婆春節前來京,原本打算過完節就回去,趕上疫情,無法回鄉。婆婆與陳瑜在諸多問題上有分歧,如教育孩子,陳瑜要管,婆婆要護。陳瑜讓丈夫去干點活兒,婆婆總是站出來說:「這家務活兒本來就不是男人乾的……」每當此時,婆婆看向陳瑜是滿眼的責備。

最近,容燕正經歷著一場體力和心力的雙重考驗。早晨8點,她做好了兩餐飯才去上班。上初三的女兒早晨7點多就開始上網課,孩子學習負擔重,每餐都不能將就,所以容燕每天早晨6點多起床,填完學校要求上報的各種報表,就開始為孩子準備早、中兩餐。晚上到家又一頭扎進廚房開始忙。

通常丈夫到家要早一些,但回到家不是喝茶就是看電視。容燕說:「在家務面前,他永遠是這般『穩如泰山』。以前還參與一下,但活兒乾得實在不敢恭維,做頓飯廚房搞得像戰場,灶邊和洗菜池裡浪費的食材足夠我們娘兒倆吃飽……還從不善後,漸漸地也就不指望他了。」上了一天班的容燕滿臉疲憊。

02 對「密集母職」的考驗

一場疫情考驗了整個社會,也考驗了每個家庭。

疫情發生後,許多家庭中的女性背負了太多責任,她們像超人一樣在職場和家庭間用力奔波,遇到的壓力與日俱增,多種問題交織在一起讓她們疲於應付,消耗的不只是體力,還有心力。

若在平常,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單位是工作的地方,家是休息和生活的地方。每種不同的身份和相應行為都被空間和時間明確區隔。

而現在,孩子在家上課,家長在家辦公,沒有更多獨立空間來清晰區隔,所有的功能都被壓縮在同一空間。

就像林蕊,幾個月來就在大學老師、孩子「班主任」、妻子、母親、保姆這些身份間隨時切換,而切換本身就需要消耗能量,每一次打斷和重啟都是一次耗能,這自然會衍生出疲憊、不安、煩躁甚至憤怒的情緒。周而復始,新舊情緒交替疊加,就把人代入一個壓力循環中。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沈奕斐教授。沈奕斐表示——

「以前,我們總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隨著科技發展,家務勞動變少了,女性解脫出來了。其實研究發現,家務勞動並沒有變少,甚至是越來越多了。

比如:有洗衣機了,但我們的衣服比以前多多了;以前吃得簡單,炒一兩個菜就好,而現在卻要色香味營養俱全,還有中西餐之分。

實際上,家務勞動並沒有減少,之所以覺得減少是有兩個原因:一是有老人的幫忙,二是家政人員的出現。

我在大量研究中發現,女性在家庭領域的解放並不是因為男性參與了家務勞動,而是因為兩個『讓渡』:

一是年齡層的讓渡,即老人承擔了部分家務。第二是階層的讓渡,即保姆的參與。

而疫情期間,老人被隔離在自家,家政人員也進不了門,問題就顯現出來。」

「其次,在育兒方面,現在的育兒文化呈現出『密集母職』,女性就會變得非常艱辛。尤其在疫情期間,我們要反思密集母職,倡導合作育兒模式。

育兒不僅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也應參與其中,比如,孩子網上教學的一些技術性問題,更需要爸爸的參與。

另外,壓力面前,女性要學會善用資源,家庭的壓力不應該只有自己來承擔,應該形成一個合作機制。

可以尋求丈夫和長輩的幫忙,但在育兒方式上要做到與祖輩求同存異,權、責、利相一致原則,這樣既能減少家庭矛盾,又能更好地分擔家庭責任。」

03 在「不均等」中調整壓力導向

以上幾個家庭丈夫們在婚姻中的狀態,並非個案。

有人說,能不能和丈夫定好合約,規定好各自負責家務的範圍?心理諮詢師、高級婚姻家庭指導師梁朝暉告訴記者:

「如果是婚前,這招管用。如果結婚多年,不僅不管用,作為考核方的妻子,難給丈夫幹家務的KPI打高分,輕的惹一肚子氣,重者傷害感情。」

所以,如何在「工作量」嚴重不均等的家務分配中找一個平衡點,梁朝暉給出了幾點建議。

1 不求完美

目前是一個特殊時期,飯菜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上,適度簡化;家庭衛生接納凌亂的乾淨,環境舒適即可。為此不要有內疚感,也不要遷怒於他人,告訴自己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生活。

2 藉助科技

目前各種家用電器很多,如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經濟實用,還可以解放勞動力。大部分男性不愛刷碗,但他們多愛操縱機器,這個分工給他,一般都能完成。

3 科學籌劃

有人說一天就忙活做飯了,什麼也幹不了。可在周六日多做出些餃子、包子等熟食,工作日的三餐簡單做個菜,會節約很多時間。人的憤怒有時是因為勞累,適度給自己十幾分鐘休閒時光,喝杯茶、做幾個拉伸,愉悅就會刷新壞情緒。

4 技巧求助

可以讓配偶或孩子幫助自己幹家務,尤其是孩子。別想孩子只要學習就行了。不懂生活,不染煙火氣的孩子很難幸福。求助的技巧,一是說好話,如:能幫幫我嗎?二是明確任務,如:把垃圾倒了!(語氣要溫和,任務要具體,不能說一天什麼也不幹。)

一個家,想要變得溫馨而有活力,需要每個家庭成員付出與愛的「軟投入」。家務是每個家庭繞不開的存在,脫離家務,就脫離了婚姻的細節,只有正視,才能營造出一個真正的「家」。夫妻一定要懂得:家務是愛的載體之一,因為真正的浪漫就在柴米油鹽中。

女報評論〡盼儘快查明真相!聯合督導組回應社會關切

八字工作法!基層婦聯組織維權工作可操作性強了

武漢解封重啟後,她更忙了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張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nLenEBiuFnsJQVvgGX.html




















雷神山67天

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