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小山,不算到過唐山

2019-06-12     唐山大牌

作為唐山最早和延續時間最長的繁華鬧市,小山承載著眾多唐山人的回憶。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她與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齊名;直至五六十年代,這裡仍是唐山的商貿、餐飲和文化娛樂中心。曾經有這樣一個說法:不到小山,不算到過唐山。

「小山」興起

唐山的「小山」,原是突出於平地的一個土丘,因形似小山而得名。它的東、西、北三面坡度平緩,南面陡然下落,低洼成坑。

小山的興起與開平礦務局的興建發展息息相關。清光緒三年(1877年),為開採小山北鄰喬頭屯的煤,清政府便建局鑿井。1881年出煤後,為運煤至天津,便建成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1882年,唐山火車站(即老車站,今建國路一帶)建成。1888年,唐胥鐵路向西延伸至天津,1894年向東延伸至山海關。於是唐山車站便成為貨物集散之地,商旅驟然增多,加之車站附近建成街道,裝卸、存放貨物的貨場頓感狹窄,這樣,車站南鄰的小山一帶的空曠之地,便成為開闢貨場的有利地段。

1896年,又建立了新火車站(今唐山南站),開闢了新貨場,減輕了老車站的壓力。隨即在新、老車站之間的鐵路兩側豎起鐵柵欄,把唐山截成路北、路南兩區。為便於兩側車馬行人來往,中間留了3個道門:南道門(今永紅橋舊址)、北道門(天橋舊址)、老道門(老車站道口)。其中,老道門是老車站通往小山的孔道,來往行人最多。從此,小商小販在這裡支棚搭屋賣貨,藝人在這裡鋪攤演唱,房產主在這裡搶占地皮建房出租,於是小書店、小飯館、小旅館、小戲園等與日俱增,逐漸向小山轉移。

商業繁榮

津唐鐵路通車後,客貨運輸與日俱增,來往客商雲集唐山,豪紳富戶在此開設商號。當時,在小山北坡開設了隆義棧、永德糧棧、永利糧棧,代客買賣、轉運、存儲糧食、乾鮮果品等貨物,還辦理住宿業務。與此同時,一批大廠礦在唐山建成,促進了唐山工商業的繁榮。由此,小山便陸續開設了多家商店、飯館、旅店和浴池,其中較大的飯館有暢樂園、迎賓樓、大紅樓、中華飯店、九美齋、恩雙利等;較大的旅館有交通旅館、裕豐飯店;還有永發、龍泉、第一泉等澡堂。

老小山照片

1934年,裕豐飯店經理白月亭籌資組織大千房產股份有限公司,仿照上海「大世界」的模式,在小山最高點興建了聯營商場,名曰「大世界」。商場分東西兩部、上下兩層。東部樓下大部分是天宮電影院,其餘是糖果店、日用百貨店和小吃店,樓上是天娥大戲院。西部樓下和樓上都是小桃園飯莊,為當時飯業之冠。小桃園以北為「近天樓」(後改名天樂評戲院)。大世界東西兩部分,樓上兩端,各建有天橋,將兩部連接起來成為一體。大世界的開設,標誌著小山已成為唐山的商業中心。

唐山小山「大世界」

娛樂中心

唐山小山既是唐山的商業中心,也是唐山的娛樂中心。開平煤礦出煤不久,為滿足礦工和其他行業人們的業餘生活需要,小山這片空曠地方出現了拉洋片、耍猴、變戲法、賣藝、唱戲、說大鼓書的藝人等等。隨著唐山鐵路運輸業的發展、商業的興起,客商增多,對文娛生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便有戲班來唐山演唱。於是,在糧市街附近建起慶仙茶園(過去戲院也叫茶園,因為觀眾聽戲時,坐在戲院裡,邊聽戲邊飲茶,茶園由此而得名)。在老戲園子街建起了戲園,招納戲班,演唱大戲。此後,又相繼建立起永盛茶園、松茂茶園、昇平茶園、權樂茶園、四海茶園等戲院和書館。再到後來的電影院、大戲院,設備完善,規模較大,總有外地名演員來此演戲。當時,備受群眾歡迎的還是冀東土生土長的評劇。

除了看戲外,留在眾人心中的還有物美價廉的各色小吃。小山油炸糕皮薄、餡大,配上一碗大銅長嘴壺沖的茶湯,那感覺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愜意;想吃粗糧,就去小山瓦房街東口的粥鋪「渣粥李」喝上一碗渣粥,吃上一個山東餅子再加點清淡小菜,便宜又健康;還可以去吃小山「天豐園」的蝦籽肉皮灌湯包,一口咬開薄皮,湯水四流,又鮮又香;如果是講究人,那就去「小操園」或者「杜家飯館」,那裡有京東風味的名廚,煎、炒、烹、炸、溜,樣樣俱全。酒足飯飽後,你還可以給家人帶回點驚喜:萬里香扒雞、麻糖大王的麻糖、棋子燒餅……

一方水土一方情,風雲變幻,歲月蹉跎。小山一夢五十年,它是時代、人生、經濟、文化的畫壁,承載著唐山的商業和文化歷史軌跡。同時,它還是生活在這座城市裡一代又一代老唐山人的獨家記憶。

老小山畫面

你對小山有哪些獨家記憶呢?歡迎小夥伴兒們【寫留言】與我們一同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OBCmwBmyVoG_1ZCu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