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水長
來源:樂亭故鄉人網站/博客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村裡還沒有通電,偏僻的村子離城市很遙遠,進步的也很緩慢。
直到各個村莊開始架線,一紅一綠的兩根線並行接到屋檐的下面,然後引入室內,才有了電燈的影蹤,知道了這個世界還有電這個看不到摸不著,卻能帶來光明的東西。
那是一個電燈和煤油燈等並行的年代,由於電力資源缺乏,供電設施的可靠性差,很多個夜晚都在停電,那時最大的盼望就是每天都能有電,雖然沒有電視以及其他的用電設施,能享受15瓦燈泡就已經很不錯了,用到30,50瓦就顯得有些奢侈。
生於七十年代,住的相對邊遠,很多的感覺都是不同的。親身經歷農村生產制度的變革,從全村人一起勞作到土地承包到戶,從編號分糧到自給自足,時代的變遷、政策的改革帶來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隨著人們生活所水平的逐漸提高,逐漸有了電視、電扇等家用電器,對電力需求也越來越廣泛。
記得在剛上電校的時候,華北電力系統正在開展影響深遠的9511工程,不拉閘、不限電成了華北人民的希望。
進入21世紀,電力經營管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從原來的網局管理,到今天的公司制改革,電力系統經歷了由地域管理到集團公司管理,將現代市場經濟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引入電力市場,電力事業在市場競爭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電能質量、供電能力成了公司發展的硬指標。
記得當初很多的發電廠都喜歡將通往電廠的路稱作光明路,而將廠區以內的路稱作光源路,光明和光源名字的由來,昭示著人們對電力需求的渴望,同時凝聚著電力工人的許多承諾與希冀。電力事業就像一棵樹,樹枝伸到哪裡哪裡哪裡就有光明,到了夜晚,大的枝杈是城市,小的葉子是鄉村。將線路連接到每一個角落,山村、高原、沙漠,為每一個角落的人們送去光和熱,讓他們擺脫貧困,擁有光明,是每一個電力職工最大的心愿。
為道路裝飾明亮的緞帶,為城市環繞璀璨的光環,讓城市的夜晚變得和諧明亮,讓鄉村的夜晚更加靜謐安詳,有了電,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點亮世界,照亮人間,是每個電力職工,也是每個發電企業的職責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