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陪伴!哈佛大學教育學家:做到這5點,才算「高質量陪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教育、培養孩子是父母一生的重要課題。有人說:''血緣是生命的開始,而陪伴才能讓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長。''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嬰幼兒期,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是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當孩子處於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則,不利於其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孩子需要的不是「陪著」,而是「高質量的陪伴」

龍應台曾說過:「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有效。」時間飛逝,孩子很快就會長大,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關鍵期沒有給孩子有效的陪伴,必然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嚴重的後果。

我是一名全職媽媽。在懷上若蘭之前,我已經在職場打拚了9年,工作雖然算不上多麼光鮮體面,但也做的順風順水。促使我下定決心做一名全職媽媽的表面原因是「沒有人幫忙帶孩子」,但最根本的原因則是我不想在孩子最需要我陪伴的時候扔下她。

但是,很多父母很苦惱:現在的社會生活壓力這麼大,自己白天忙於工作,晚上還有一堆的家務,哪裡有時間用來陪伴孩子呢?

看來,對於陪伴,很多人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理解。很多人總覺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長,就是真的陪伴。事實上,陪伴,不僅僅是要「花時間」,更需要「花心思」。根據我的觀察,大部分家長自以為的「陪伴」,其實僅僅是做到了「陪著孩子」而已,其行為和意義根本達不到「陪伴」的要求。孩子需要的不是「耗時間」的「陪著」,而是生理、心理、精神、情感等多維度的有效陪伴。教育心理學也曾指出:''就陪伴來說,質量的重要性遠超過數量。''

哈佛大學教育學家:巧用「PEERE法則」,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陪孩子,光懂得「出力」還不行,還要懂得用「巧勁兒」,找到適合的方法,帶娃才更省力。那麼,真正「高質量的陪伴」是什麼樣的呢?

哈佛大學曾經組織了一個叫做 Frontiers of Innovation (創新先驅)的社會創新項目,其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項目叫做Ready 4 Routine,即「準備日常工作」,研究目的是幫助父母在有限的時間裡提高陪伴質量、提升孩子的執行力。在這項研究中,他們提出了高質量陪伴孩子的五大法器:PEERE法則。

「PEERE法則」是5個英語單詞首字母的結合,而這五個英文單詞分別是:Pause (暫停)、Engage (參與)、Encourage(鼓勵)、Reflect(反饋)、Extend(衍生)。家長只要拿這5條標準來要求自己,基本就可以保證做到高質量陪伴了。下面,若蘭媽咪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巧用「PEERE法則」,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1、Pause (暫停) ——看見孩子的需求

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意味著時刻陪在孩子旁邊,而是要看見孩子的需求,並給以恰當的回應。

很多全職媽媽辭職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因為孩子的很多情感需求、情緒表達、內在認知,都需要被我們看見和協助,心智才能更完整、更健康、更茁壯的生長。可通常的實際情況是孩子想讓媽媽陪著一起玩,媽媽卻在忙著做家務,不僅對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甚至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責備呵斥孩子,這樣的行為是絕對不可取的。

很多父母很容易誤會陪著就等同於陪伴,認為只要人在孩子身邊就可以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孩子也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他們能判斷我們陪伴他們時,是認真還是敷衍。一旦孩子覺得不被重視,那他們也會失望,也會以自己的方式來對待我們。比如:大哭大鬧、調皮搗蛋。

法國兒童教育學家卡特琳娜·蓋岡在《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里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與孩子一起度過一些溫暖、快樂、親密的時光,帶給他們活著的樂趣。用溫暖的語言和動作表達對孩子的愛意,是他們快樂的源泉,也是他們情感學習的啟蒙課。當孩子感覺到被愛,就會在童年或成年後也有能力對別人表達和給予關愛。」

所以,媽媽們,當你陪伴孩子的時候,請把你手上正在做的事情暫時停下來,把你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被關注的、被重視的。

2、Engage (參與) ——加入孩子的行動

父母陪伴孩子,就是要當孩子生活中的局中人,而不是旁觀者。孩子的學習,業餘活動,家長要積極參與。只有增強與孩子的親密接觸,才能更加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並積極地響應。

如果孩子開口邀請爸媽做遊戲、玩玩具,父母儘量不要拒絕寶寶的請求,應該充滿熱情地參與到活動之中;家長應該多和寶寶互動交流,除非孩子進行的活動需要獨處空間和冷靜思考。

寶爸寶媽們在陪孩子時,要儘量活躍起來,要不然孩子玩,家長待著,一動一靜,孩子會失去玩耍的興趣。寶爸寶媽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遊戲,比如擺積木、玩過家家等,要充分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這樣會讓孩子和父母更親近。

天氣晴朗的周末,寶爸寶媽們可多帶著孩子到戶外玩耍,一起散步,逛逛公園,跟孩子一起體會大自然帶來的快樂。

3、Encourage (鼓勵) ——支持孩子的想法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夢》中有這樣一段話:「理想的父母是永不對孩子失望的,決不吝嗇自己的表揚和鼓勵。」家長一個鼓勵的眼神,肯定的話語,認可的態度實際都是在孩子的心田裡播撒自信的種子。父母是孩子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人,在孩子孤苦奮戰的艱難道路上,父母的鼓勵就像冬日裡的一縷陽光,給孩子帶來溫暖。

陪伴的意義不是包辦,是教會孩子獨立。孩子受限於閱歷和知識,思考的內容可能出現偏差。所以,當孩子提出某些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時,當孩子對習以為常的事物提出質疑時,當孩子研究出新奇獨特的遊戲玩法時,家長要肯定和認可他們的探索精神,然後以友善的態度與孩子做深入的交流討論,引導他們接觸新的知識,完善自己不夠成熟的思考。

4、Reflect(反饋)——真誠交流想法

所謂陪伴,必是行為和語言都有所互動和交流。溝通交流,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加了解更加親密。

戴爾·卡耐基曾說:''做一個好聽眾,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父母就應該要當孩子的好聽眾,聽聽孩子講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同時,家長也要學會向孩子反饋,交流想法,啟發心智,增強與孩子間的聯繫,也更能增加親子間的互動。

高質量的陪伴,是從細節出發,關注孩子的內心,和孩子產生有效的溝通和互動,才能真正幫助孩子的成長。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空時間,靜下心來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了解孩子的想法,成長的困惑,在孩子迷茫的時候,引導他去思考,讓孩子知道,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不是一個人,父母會陪伴在他的身邊,是他的依靠。

5、Extend (衍生)——擴展孩子的視野

衍生就是指演變而成,從母體物質得到新的物質。也許孩子本身的思維只是在單一方向上,這時需要父母給出更多的視角作衍生,才能開拓孩子的眼界。

最好的陪伴,是你在學習,而我亦不忘精進。生活中,我們發現孩子喜歡關注一件事的時候,父母不要當成看不見或不在意,不妨跟隨著孩子的腳步去了解孩子在關注什麼。給孩子講述更多的相關知識,或者和孩子一起搜索資料,一起學習。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用大段的時間教輔式地灌輸孩子知識,關鍵是在家庭生活中零碎時間裡,通過引導式的親子互動,延展孩子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孩子逐漸形成能勝任今後任何學科和職業的思考習慣。

陪伴,能讓你見證孩子的成長,也能讓孩子回頭時看到父母的身影。這種見證會讓你欣慰、滿足,那個身影也可以讓孩子溫暖、感動……

未來終有一天,孩子將獨自遠航,希望到那時,你即便不能化作風為他揚帆,也能為他解開繩纜,放心的看著他開拔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