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不敲門而來,打亂了行業的生產秩序。目前,一些房企已經復工,但不少地產人告訴明源君,目前並沒有多少事情可做。
特殊時期,我們能做點什麼?除了做好目前可做的事情,我們還需要學習。只要學習,掌握專業里的規律,再去做事,同樣可以有成就。
如果大家的能力都提高了,當前的損失,還有可能在後三個季度追平一季度的失分。
今天專門談談廣告。
為什麼?
因為,目前房地產行業對廣告的認知,普遍還處於幼兒園的水平。
廣告是最難做的,倒不是因為難。而是太多人認為,廣告很簡單,收集一下對廣告的普遍看法如下:
1、廣告就是做宣傳,讓人知道;
2、廣告調性要高,顯得樓盤高端有檔次;
3、廣告是帶來上訪,那不如和行銷合作,根據上訪量付錢。
4、廣告是花錢的,所以能少花就少花,特別是到訪量比較大。
這就是房地產行業,對廣告的普遍看法,對廣告認知的幼兒園水平,承認,並不會丟掉你的逼格。對於不懂的事情,先學習再發言,你會很有水平。
對廣告的低認知,來自你對銷售的錯覺
地產業對廣告的低水平認知,取決於行業的特殊性。行業決策層,對營銷的認知,有個平均主義:
他們一般這麼計算,經過調研,該區域一年賣2000套房子,只有10個盤,那我怎麼也買200套。再看年任務,剛好200套。
那就一切都停下來吧,穩穩噹噹的200套完成任務。還做什麼廣告呢?
09年,我們出來一個小冊子,叫《淡市稱雄》,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就發現了營銷沒有平均主義:
假設該地區一年賣2000套房子,還是10個盤,極端惡劣的前提下,會出現2:8比例。即20%的樓盤消耗80%的用戶,剩下80%的樓盤,只有20%的用戶。
並不奇怪,你到成都南調研一下就清楚了,大概有100個盤,有些盤年賣1000多套,有些盤一年不到200套。
如果你的樓盤賣得差,讓團隊寫個復盤報告,這就是想要團隊背鍋了,為了不背鍋,報告一般分為這兩個部分:
1、賣得好的樓盤,優點有這麼123;
2、賣得差的樓盤,缺點大約有123456個。
是不是哪裡沒有對?確實出現了大問題,這個問題在於分析語境出錯了:
給成功樓盤找成功原因,給失敗樓盤找失敗理由。
不但報告寫得毫無難處,而且還會合情合理,你自己去市場了解,也彷佛是那麼回事。我做地產10多年,每年都會和這樣的報告打交道。
對此,你只能束手無策,因為這個現象,就是人類的謎題:如何讓營銷團隊有戰鬥力,不要滅自己威風長別人志氣,業績不好的產品,基本做不到。這個問題困擾著歐洲、美洲、亞洲、非洲的若干經營團隊。
我提醒一下,這個結論的邏輯,問題在哪裡:
1、賣得好的樓盤,也有缺點。甚至是致命缺點,比如價格很貴,但是顧客為何無視了這些缺點呢?
2、賣得差的樓盤,也有優點,甚至是硬核優點,比如地段很好,但是,顧客為何不重視這些優點呢?
問題的本源,還是多數營銷人,對廣告的認知,停留在幼兒園水平上。
廣告的硬核價值:認知霸權。
人類已有廣告行為幾千年,然而廣告這門學科或者行業,實在太年輕。所有的經典理論,我都瞭然於胸,所有實際運用案例,我都熟悉得不行。
負責任的告訴你,那些觀點都是盲人摸象式的。
廣告肯定不是做宣傳,讓人知道的;也不是根據上訪量乃至成交量大小,來決定做不做廣告的;更不能和行銷去比性價比。
廣告在商業行為里,最大的價值,就是取得項目的認知霸權。
每個項目,都有優點和缺點,這個你可以通過SWOT分析得到。優點和缺點構成項目的特點,每個項目都不一樣,就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
項目獨特的特點,有被稱為USP,有人稱為品牌形象,有人稱之超級符號,我們實效將其稱為IP。
就如人一樣,有些人是屌絲,有些是戲精,有些是大佬,有些是鮮肉,有些是學霸,有些是高富帥,有人是武大郎。
但這些都被稱為「策略輸出」,不是廣告的結果。
廣告,是你花錢購買媒體,對公眾進行宣傳,得到粉絲的行為。單純的說知名度、美譽度、認知度,都是錯的。
最正確的解讀是,廣告行為,是讓受眾接受、認同你產品獨特的主張。
觀念研究院,每篇文章背後都在談觀念的規律,過往談過一條:當顧客真正接受了你產品的主張,他就不能接受其它主張了。
沒有一個買車人,會同時接受BMW和奔馳的主張的,兩個主張,他只能接受一個,否則他就會陷入信息混亂,你們說的「糾結症」。
一旦顧客接受了你產品的主張,也即你取得了顧客認知里的「霸權」,成為你的粉絲。
認知霸權,這就能解釋,營銷界的千古謎題,為啥顧客對好賣的產品缺點視而不見,對不好賣產品的優點,視而不見。
因為取得了認知的霸權後,顧客的認知就會產生變形:
1、得到他認可的產品,優點特別重要,簡直難以割捨;
2、這個產品的缺點,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萬物皆有缺點嘛。喜歡他的優點,就能接受他的缺點。你看,bmw燒機油,奔馳車內飾有甲醛這些醜聞,並沒有影響他們的銷售量。
3、對沒有取得他認知霸權的產品,所有優點都會被忽視,於顧客內心來說,我根本不需要的產品,優點管我什麼事情呢?
你說氣人不氣人?
SWOT分析,乃至賣點的尋找,都不是營銷,那只是內部人員裝模做樣的對比。需要杜絕。
因為,優缺點對比,都是生產者才會幹的事情,不是顧客思維,取得了認知霸權後,消費觀會變形,所有的優缺點也會發生變形。
1)如果便宜的樓盤,取得了市場的認知霸權。那麼昂貴的產品就會陷入滯銷,以前萬科推精裝房時,真的打不過小開發商的清水房。是精裝房錯了麼,不是,是沒有占位顧客的認知霸權。
2)如果昂貴的房子,取得了市場的認知霸權,那麼便宜的房子會滯銷。因為你的便宜,在顧客眼中是LOW的表現。曾有顧客明確對我說過:這房子送給我都不要。
當顧客嫌棄你的樓盤,無論是遠、貴、賤、差、LOW、大、小。問題並不在這些缺點上,而是顧客內心,根本沒有認同你。
來源:觀念研究院(ID:cdshixiao);作者:實效-吳昊 ;轉載已獲授權,對原作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