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爸媽進化論主筆)
之前,看到一則新聞,有一個男孩成績沒考好,回家之後父母又看到他在玩遊戲。
父母很生氣的說:「不會學習的孩子,整天就知道玩這些亂七八糟的,要你有什麼用!」
孩子聽了之後,說:「既然你覺得我沒什麼用,那我不如去死。」
爸爸回答:「那你去死吧。」
結果,爸爸沒有想到,他的一個轉身之後,孩子就從25樓跳下去了,結束了自己年僅15歲的生命。
再早之前,無錫學前東路9歲男孩,因頑皮和父親吵架,被父親鎖在房間內,於是從4樓跳下自殺。
······
近年來,因為家長與孩子發生衝突而導致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們感到惋惜的同時,內心也充滿了深深的悲哀之情。
父母與孩子,血脈親情,擁有的是這世界上最深厚的一種感情,本應親密無間。可是為何到最後卻彼此傷害,猶如仇人一般。
很多人會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動不動就鬧自殺。犯了錯誤,罵也罵不得,打也打不得,好好說也不聽,讓人極為頭疼,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
父母們在這麼評論自己的孩子之前,應該好好問問自己:我的教育方法怎麼了?我平時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對嗎?
要知道,天下沒有不想跟父母處好關係的孩子,只有不會跟孩子好好相處的父母。
那麼,到底該怎麼去跟孩子溝通與相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01
拒絕說教和批評
我們通常會因為無法跟孩子溝通而感到困惑、失望和生氣。我們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而他又拒絕跟你表達。
生活中經常聽到的對話就是「你在想什麼?」「沒想什麼。」「你要幹嘛去?」「不幹嘛去。」「你要去哪?」「不去哪。」
父母們很快就會發現,縱使你有千言萬語想要去表達,也只能爛在肚子裡。或者就是你表達了千言萬語,但是孩子一句也沒接收到。有可能,還會因為一言不合,而爆發更深層次的「戰爭」。
對此,父母產生的只有深深的無力感。
但是,這種情況下的「聽」,孩子是真的願意聽?能聽到心裡去嗎?
很多孩子都會說,我不願意跟我的父母說話。我討厭他們每天跟我說道理,討厭他們的嘮叨,討厭他們無休止的批評。
也正是因為這些「嘮叨」、「說教」、「批評」,導致了孩子與你之間越來越深的隔閡。
父母要明白的是:一味的對孩子說教和批評,只會讓孩子產生跟你的距離感以及怨恨感。
02
思考理解,深挖孩子話語背後的含義
這段時間,因為疫情的關係,單位也是一直沒復工。雖然沒去單位辦公,但是該做的工作還是要接著做的,家就成了辦公場所。
4歲半的兒子總是會在我工作的時候,不停得跑到我面前來問:「媽媽,媽媽,你在做什麼呢?」
媽媽在工作。
媽媽,你在做什麼工作呢?
媽媽在統計數據,你可以先自己去玩一會兒嗎?
好的,媽媽。
可是,用不了多久,他就會又跑過來,問我:「媽媽,媽媽,你在幹什麼呢?
······
耐著性子跟他一遍遍的說,思緒也被一遍遍打斷,感覺自己在爆炸的邊緣遊走。可他還在不停的反覆問這幾個問題。
最後,我終於明白了,他其實不是關心我在做什麼?他關心的是我什麼時候能做完工作?然後可以陪他玩。
明白了這點,我問他:「你是不是想讓媽媽陪你玩?想知道媽媽還有多久」才能陪你玩?」
他沖我咧著嘴做了個鬼臉,然後摟著我的脖子跟我說:「媽媽,我就是想讓你陪我玩。」
我抱著他,告訴他,如果他不再來打斷媽媽工作,問媽媽問題的話,媽媽大概還有多長時間就可以完成工作,然後就可以陪他玩了。果然,這麼說完之後,他就不再來打擾我了。
當你解開孩子話語背後隱藏的含義時,孩子與你之間的親密感也將變得更深厚。
03
先處理情緒,再關注行為
錚錚,7歲,放學回家,怒氣沖沖的推開門,還踢了桌子一腳。以往,媽媽看到這樣的他,會特別的生氣,甚至於會訓斥他,為什麼推門那麼用力?跟桌子撒什麼氣?
但是,這次,錚錚媽媽沒有這麼說他,而是溫和的問他:「你看起來很不好?是發生了什麼讓你覺得不愉快的事情嗎?」
錚錚:「我不小心把要送給天宇的生日禮物給弄壞了。」
媽媽:「喔,那太糟糕了,那你一定很傷心吧?」
錚錚哇就哭了:「媽媽,我很傷心也很生氣。」
媽媽靜靜的摟著錚錚,錚錚在媽媽懷裡哭了一會兒,然後說道:「媽媽,我再去給天宇做一個生日禮物吧,」說完,錚錚就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他的怒氣看起來消失了。要是在以往,遇到這樣的事情,他通常會生氣不開心很久,直至最後,把全家人都惹到生氣。
那麼這次,為什麼會這麼輕易的平靜了呢?
因為當孩子情感波動特別大時,他們根本聽不進任何的話,尤其是沒有什麼建設性意義的指責與批評,他們需要的只是我們的理解,理解他們在某個特定場合下的心情。
但是,很不幸的是,很多家長在遇到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時,很容易就失去理智,只針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了反應。這樣往往就導致了更大問題的產生,激化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認真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感受,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再處理其行為。
只有當孩子平靜了,才能正常思考,從而做出正確的行為與決定。
04
情感代入,產生共鳴
不管是父母之於孩子,還是孩子之於父母,都需要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才能更好的溝通。
八歲的芊芊回到家就開始抱怨、發脾氣。
芊芊:煩死了,我今天在學校被同學給撞倒了,摔了一跤。
媽媽:喔,那你心情很糟糕吧?
芊芊:我現在特別不開心,也很生氣。
媽媽: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摔跤了,你一定覺得很丟臉吧。
芊芊:我確實覺得很丟臉。
媽媽:我猜你肯定在心裡偷偷的罵了那個害你摔倒的同學。
芊芊:你怎麼知道?
媽媽:因為我們受到傷害的時候,通常都會這麼做。
芊芊:媽媽,我現在覺得心情好多了。
當孩子發現他們的感受能被人理解,並且發現他的這種情感出現是很正常的,這只不過是人類正常情緒的一部分的時候,他會感到深深的安慰。 想做到這點,家長只需要換位思考孩子當時的處境和心情即可。
當代父母跟孩子之間的對話,幾乎都是不聽對方在說什麼,他們總是各說各詞。
一個充滿批評和說教,一個充滿辯解和否認。他們之間缺乏的不是愛,而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以及溝通的技巧。
所以,要想讓孩子聽,減少自己的失望與生氣,要想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就停止你的那些說教和批評,試著用關心、理解、換位思考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吧。
好的親子關係是建立在好好說話的基礎之上的。
作者簡介:夏天,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親子寫作營第6期學員,二胎媽媽,中學教師。喜歡看書、旅遊,最愛美食,愛吃也愛做;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