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年輪故事計劃的第125篇原創文章
近日隨著時代的發展,借貸平台也越來越便捷化,各種貸款方式層出不窮,例如,貸12萬隻需要還6萬,首次借款1500元不用還等等。
有很多爺爺奶奶為之心動,但是當你心動時,你已經「輸」了。
一些人回家看到家門被撬,數名紋身壯漢守在門口。
有的房子被悄悄過戶,不讓進家門。
甚至有的在警方幫助下回到家中,屋內也空空蕩蕩,不光財物、收藏品等全部丟失,就連各類證件和家具用品也都被搬空了……
這就是被套路貸款欺騙的生活……
那麼何為「套路貸」呢?它是一種新型的犯罪方式,違法人員通常打著小額貸款公司的旗號,以辦理民間借貸為幌子,處心積慮地設計一整套陷阱,一旦有人上鉤,套路就緊隨其後。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非法占有被害人的財產。
南京80歲的施爺爺,就遭遇了套路貸的陰謀。2017年他想拍賣自己收藏的古董,但卻交不起拍賣公司需要繳納的3萬元鑑定費,於是便把目光投向了街頭張貼的放貸小廣告上。
施老先生沒能經得住誘惑按照小廣告上的信息聯繫業務員,沒想到竟然遇見了刑滿釋放的放貸人李軍,聽說施先生有一套房,立刻為施爺爺設下了套路貸陷阱。
他運用拍視頻等掩蓋方式,讓施爺爺寫借條,可沒想到視頻剛拍完,李軍就把錢奪走,聲稱錢要先放在他這裡去跟拍賣行聯繫。然後他藉機一步一步,以代辦拍賣古董為由,改借條增加金額……
最終,施爺爺不僅一分錢沒貸到,借條金額還滾到了60萬元。80歲的施爺爺因為年事已高並不能識破套路貸騙局,在犯罪分子的繼續忽悠下,他還把自己一套價值140萬的房產抵押給了李軍 。
照理說,爺爺奶奶們閱歷深,更應該識破騙局,但為什麼他們被騙的事情仍屢屢發生呢?
小時候,父母諄諄教導我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長大後,年邁的父母卻輕易相信了他人的「甜言蜜語」。有時候,他們寧可相信喊「叔叔、阿姨」的推銷員,也不願聽從親生子女的勸告。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孤單,想與人交往,可要麼不敢,要麼被人嫌棄。於是就被能說會道的騙子鑽了空子。
所以,如果爺爺奶奶們的家人能時常對他們噓寒問暖,關懷備至,他們的心理防線也不會這般被輕易攻破的。
除了貸滾貸,這些看起來非常誘人的廣告還很可能是一個「魚餌」,讓你踏上一條「以貸還貸」的「不歸路」。
石家莊的50歲的王先生就成為了一條因一時心動而上了鉤的"魚"。
他從去年11月末首次申請1500元網貸開始,不斷借新還舊,3個月時間,他的手機上竟然安裝了250個借款APP用來「以貸還貸」,欠款的「坑」也越變越大,至今高達55萬元。
如今,他的生活因為200多家網貸公司的集中催款而陷入一片混亂。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回2018年11月末,我一定不會去裝貸款APP,不去碰那第一筆1500元的借款。」
談起網貸,如今的王先生後悔莫及,恨不得坐上時光穿梭機回到三個月前以阻止自己釀下的大錯。
這不禁讓人發問,為什麼現在很多套路貸專門針對中老年人呢?
實際上,它們往往是看中了老年人的剛性需求——「健康和養生」。在中老年人健康品、養生品的領域中,充斥著大大小小的騙局和套路,只不過近幾年又加上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以騙取老人的房子罷了。
客觀地說,其實受騙的施爺爺和王先生都是受到了自己內心一點點貪念的影響,如果不貪圖高額的、明顯不正常的回報,是不會陷入套路貸陷阱的。
那麼大家應該如何擦亮眼睛辨識「套路貸」呢?
第一,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理性借貸,切不可不計後果,盲目借貸。
第二,要選擇有貸款資質的正規金融機構貸款,不要輕信沒有資質的非正規公司發布的「無利息、無擔保、無抵押」等虛假廣告宣傳。
第三,謹慎申請房貸、車貸、現金貸等貸款,很多套路貸除了需要提供正常的借款數額,姓名、身份證、銀行卡等信息,還會要求提供超出正常收集範圍的個人信息,比如微信通訊錄,甚至你的手機密碼等。因為這樣你一旦被認定「違約」,犯罪團伙就會對你的親朋好友進行騷擾、恐嚇進行催收,甚至可能致使受害人家破人亡。
家裡的長輩對於套路貸款的戒備心總是不強,作為子女,也應幫助父母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多與父母溝通,讓他們慢慢養成遇事主動與子女商量的習慣。同時爺爺奶奶們也要多學習對風險的認知,更好地防騙。
同時,相關的社會機構也可以多多舉辦中老年維權講座、提升老年人反詐騙意識。開展法律援助和普法宣傳,時刻關心他們的心理變化。
關愛長輩,陪伴家中長輩度過心理轉變期,才能讓他們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防套路貸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他是一家人齊心協力的過程。
作者:NightCaroline,文章:雲飛揚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喜歡這篇文章,點個好看,留言評論
點擊關注更多好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