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晉江市廣播電視台策劃推出系列微視頻《禮讚70年·榮譽背後的故事》,今天我們接著關注《晉江:一座「新城」的蛻變》。
貧瘠土地誕生拼搏基因
大自然是不公平的,它給了這片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以海洋和山地,但並沒有賦予它宜居的環境。
好在,人類最擅長創造奇蹟。從出海闖蕩到回鄉奮鬥,他們把這裡創造成美好的家園,夢想的歸依。
在這樣貧瘠的土地上,他們誕生出了拼搏的基因。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王春光:撤縣建市之前,晉江整個發展是農村包圍城市,是「村村點火,處處冒煙」。
恆安集團CEO 許連捷:都是農民,連一個正規公司的人才,村裡都不具備。出納、會計、倉管都沒有,連我太太都不知道衛生巾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是在學習和競爭中不斷成長。
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城鎮的超常規發展,也使得晉江與其他城市相比,更早地遭遇到發展瓶頸。
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副社長 趙鵬:剛開始發展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是到了2010年,可以說城市建設的短板,成了這個城市發展的一個最大的短板。
「城鎮化」建設 群眾幸福感提升
2010年是晉江的「城市建設年」。晉江把全市649平方公里土地,作為一整個城市來規劃。
一場覆蓋全市的城市更新大幕就此拉開,一座新城從此崛起。
許多年過去,許多被征遷戶陸續回遷。回望這一場拆遷改造的時光,他們心頭還留著許多感慨。那些理解或不理解的情緒,彷佛就在昨日。但如今,他們過上的,卻是令人稱羨的幸福生活。
梅嶺街道梅龍小區居民 莊瑞堅:以前很苦,現在就是很好了,跟以前差很多,現在很舒適,以前我根本不敢想。
改變的不止是中心城區,在就地「城鎮化」過程中,因為環境的改善,村莊的文明也得以發展。
許多村莊紛紛制定村規民約,減少紅白喜事的鋪張浪費,將節餘投入到公園、小學、養老院等公共設施建設。
目前,晉江慈善總會累計募集善款近30億元,成為養老、社會救助等公益事業的重要資金來源。
外地人嚮往 本地人留戀
在新城之中,城市與農村的邊界不再明顯,本地與外來的隔閡也悄然溶解。
多年來,晉江市持續探索和完善機制建設,保障本地市民與外來務工人員、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一同享有優質公共服務,「一家人」理念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展現著這座城市的包容和溫度。
新晉江人 郭建榮:小孩上學有優待,購買房子有優待,所以能更好地安心工作生活。
新晉江人 洪中生: 小朋友把晉江當第二個家鄉。我們回老家去玩,還不到一個星期,他就說我們回家吧,說回哪個家,要回晉江家,把晉江當成家。
保護、開發古建築 留根留魂
文化與歷史,是城市的根脈。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當中,晉江還注重保留和開發城市的古建築群,為城市留根留魂。
五店市這個126畝的「黃金寶地」,因為保護和修繕,成為了如今的「城市會客廳」。
位於新塘街道的傳統村落梧林村不僅未被拆遷,反而整體保留了百年歷史的建築。陳埭涵口、靈源靈水、龍湖檀林等10大古建築群也將被保留修繕。
留根留夢,留身也留心。披沐千年的風雨,這座城市依舊散發出清新的味道。
海,包容了無數夢想
沉澱滄桑
長橋石板,悠然了多少時光
而今依然芬芳
江河流淌了多少個年頭
就有多少的故事在傳揚
汗水滋潤了荒蕪,長出了繁華
血液升華了現實,創造了新鄉
在流光如梭的季節里
道不阻,也不長
家園,美滿
來源:晉江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