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嬉皮 榮耀西安網
露從今夜白,霾是故鄉濃。
據說,每一個城市的霧霾都有其獨有的味道,北京的霾威武莊嚴,帶著首都特有的國企霾的味道;上海的霾太淡太細膩,正如他們的小資情調。
一位常年奔波在外的老哥對此嗤之以鼻,他告訴我北方城市多霧霾,但是唯有西安的霾,口感醇厚,霾味複雜,後勁十足。
站在玄奘法師身前,深吸一口,先是300萬輛汽車尾氣帶來的辛辣在舌尖打轉,其後呼吸道中夾雜著關中平原燒秸稈的糧食香,當霧霾徹底進肺後,陝北煤炭的醇厚伴隨西安燒烤的原始肉香,徹底滿足了你對高品質霧霾的追求。當你用力呼出之後,留在空氣中的,只有十三朝古都特有的那一絲文化氣息。
時隔大半年,西安的霧霾不出意外的重現古都,我問老哥,今年的霾,味道如何?
老哥回我一聲長嘆,揪心的看著遠方,感慨道:失去過才知美好,西安的霾,不再是過去的味道了。
西安霧霾 始於2013
「霾」還不叫霾的時候,在遙遠的古代,先人不識該現象,認為其為一種巨獸,同「蜃」、「虹」、「霧」等為妖獸,具有「無形無質,可看到、摸不著」的特點;古籍中記載霾獸以「土、木、竹、石」為食,常與霧同時出現,故稱「霧霾」。
而後在歷史的演變中,「霾」字回歸本意,多指大氣現象。《詩經.邶風.終風》中亦提到「終風且霾」,也就是說,大風使空中降下許多土氣。聞一多也在《風類詩抄》中說:「大風揚塵,從上而下曰霾。」霾,就是風夾帶著塵土而下。
圖:西部網
自從2012年2月29日,《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將PM2.5監測納入標準,人們開始將霧霾和PM2.5掛鉤,雖然兩者是包容關係,並不對等。
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這一年的1月,4次霧霾過程籠罩全國30個省(區、市)。
也正是這一年,西安市2013年1月1日正式將PM2.5監測納入標準,當年12月,西安空氣品質數據掛網,方便人們查詢。
2013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空氣污染物是地球上「最危險的環境致癌物質之一」。
2014年1月4日,國家減災辦、民政部首次將危害健康的霧霾天氣納入2013年自然災情進行通報。
霧霾不再是「霧」,霧霾危害身體,已經成為大眾的認知。
西安什麼時候開始有霧霾的呢?
受供暖帶來燃煤污染、工業污染、自身地理位置的影響,其實不知從何時開始,西安一到冬天總是少不了霧霾的身影。
「霧霾」在被認知成「霧」的年代裡,一到冬天便霧霾鎖城的西安,則被人們視為「仙氣繚繞」的古都長安,那時候的人們,看見「霧霾」可沒有喊著要「逃離西安」。
有自媒體在自己的文章《霧霾天的西安是最美的西安》中曾回憶道:
「自有記憶起的冬天,西安便會被霾所包圍。在知道這是霾以前,我一直覺得西安冬天的霧很美。站在屋頂看遠處的高樓的燈在濃霧中暈開,星星點點的,美的一塌糊塗。有時我也會深吸一口氣,並不覺得有多難聞,反倒覺得這冬天的風讓霧的味道也帶上了一絲凌冽。自知道這仙境般的白霧是人們聽之色變的霾,冬日裡我也便再沒有開過窗了。」
「世間的事情多半如此,總有好事者熱衷於拆穿。」
嚴格來說,失去「神秘面紗」的西安霧霾,始於2013年的PM2.5數據監測,從那以後,「仙境」成了「霾都」。
霾從何處來
八百里秦川不見山,十三朝古都霾中現。
西安人重新認識「霧霾」的2013年,炒火的不只是PM2.5的概念,一張大雁塔霧霾前後的對比圖,點燃了西安人的調侃熱情,紛紛祝賀「大雁塔被發射」,也開啟了人們對年年都被霧霾籠罩西安的自嘲。
因為霧霾對人體的危害被廣泛認知,西安人在希望古都能重現長安榮光之外,多了一個新願望:治霾治污,打贏藍天保衛戰。
為了治理霧霾,西安人付出的太多太多。
2013年10月,西安市印發《西安市冬季保衛藍天行動方案》,黃標車禁入三環、堅決取締冒黑煙的小燃煤設施等措施實行,也開始了各種以治霾為目標的政策出爐。
2016年,西安市首次以治理霧霾為目標,啟動了機動車限行措施,此後的數年裡,經過夏防期限行、冬防期限行的輪番折騰,今年3月,西安拿出了為期一年的常態化限行。
除此之外,燒烤攤全部改用綠色環保的電烤爐、「禁土令」一年比一年嚴、「煤改電」和「煤改氣」的不斷改革、一年365天無休的洒水車.....可以說霧霾徹底改變了西安人的生活。
實際上西安的霧霾成因極其複雜。
能源結構上,陝西、山西是產煤大省同時也是煤炭消費大省,汾渭平原煤炭消費更集中,煤炭在能源消費中占比近90%,遠高於全國60%的平均水平,煤炭燃燒帶來的污染物和重污染企業排放都是重要源頭。
其次,西安的霧霾,一部分來自自身,更多則是「風吹來」的結果。
西安地處汾渭平原斷陷盆地的西段,是喜馬拉雅山運動形成的一個新生代斷陷盆地。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全年靜風率35%,冬季達45%。受山脈阻擋和背風坡氣流下沉作用影響,易形成反氣旋式的氣流停滯區,在污染階段地面匯聚形勢明顯,污染物匯聚後不易擴散。
而汾渭平原屬於河谷地帶,平原內城市之間污染物排放相互影響也較明顯。
這也導致了有時候看起來,我們為了治理霧霾廢了好大勁,可能還不如一陣東北風能散得快。
治霾,西安一直在路上
西安的霧霾出現時間一直很固定,每年PM2.5的趨勢基本一致,數據爆發集中在每年11月到次年1月,2-3月下降迅速,每年4月到9月PM2.5數值較低。
2014年1月-2019年1月西安月平均PM2.5數據情況 圖:華商網
經過不懈的努力,西安治霾成果也在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上升。
2018年,西安市優良天數188天,同比增加8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為29天,同比減少10天。2018年西安市收穫21個優級天數,9月5日至10月11日,空氣品質連續優良37天。
進入2019年,西安對於藍天的追求越來越高。
今年4月22日,《西安市藍天保衛戰2019年實施方案》出台,《方案》提出了將依法依規關停一批能耗、環保、安全、技術不達標和生產不合格產品或淘汰類產能,調節能源結構,推進工業污染減排,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等措施,力爭全市優良天數達到257天,空氣品質排名退出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後20位。
10月底出台的《西安市辦好第十四屆全運會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項目工作方案》中提出,2020年底,全市大氣環境質量力爭退出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後30位。
越來越嚴格的治霾工作,不斷被雨水沖刷的西安,迎來了越來越多的藍天。據統計,西安1~9月收穫165個藍天,同比增加5天。
在查詢PM2.5歷史數據網站後,我們也發現西安在2013年12-2019年10月有據可查期間,空氣品質指數等級月變化趨勢圖顯示,西安的優良天氣在逐年增長,重污染天氣得到有效遏制,藍天保衛戰在艱難地贏取一場場階段勝利。
地形天然的短板,總是被動「等風來」的西安,也讓不少認為治霾「純靠老天爺賞臉」的聲音出現。
事實也證明,限行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在緩解交通擁堵問題。但是,減排、關閉重污染企業、改善能源結構等等策略,並不是所謂的「無用功」。
今天治霾多一點,明天污染就少一點。
「等風來」只是無奈的選擇,人不一定勝天,我們能做的只有降低自身污染,做好同關中平原、汾渭平原之間城市的溝通,共同打好「藍天保衛戰」。
圖:榮耀西安網@老李
今天的霧霾代表著新一輪的霧霾圍城來到西安,數據顯示,截止11月5日18:00,西安的AQI空氣指數在全國城市排名倒數第1。
這個數值也代表著,又到了檢驗一年以來西安治霾工作的「大考之際」,而在這個期間,西安的治霾工作亦將引來新一輪的高峰。
我們清楚,西安不可能如同北京一樣,為了保衛首都藍天,「一刀切」掉京津冀區域的污染源,霧霾治理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受種種因素影響,治霾對西安來說沒有終點。
經過多年的治理,我們也希望今年的冬季能見到更多成效。
畢竟,少一天霧霾,西安就多一點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