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對形意拳的影響(中)——五拳生克

2019-12-04     武術之家網

五拳之生克規律為


相生:劈生鑽、鑽生崩、崩生炮、炮生橫、橫生劈:

相剋:劈克崩、崩克橫、橫克鑽、鑽克炮、炮克劈。


明了這些理論,在練習五拳時,要按其相生順序習練。在實戰技擊時,要選相剋動作,分清來之拳術是「克我」之拳還是「我克」之拳,以便靈活應付與隨之改變招術,從而達到保護、自衛與克敵制勝的目的。


從健身上說,形意拳可以被認為是人體的塑造與再塑造的藝術。這種藝術須符合人體生理與心理發展規律,因而它汲取了中醫學與氣功學的精華。比如,意拳站樁功是形意拳基本功,而現在已被廣泛普及與應用,並被專門作為健身醫療的氣功。實踐也證明了,長期練習形意拳可強身健體,對於增強體質、防治慢性病具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拳術與中醫學、氣功學的結合,使拳理更加完備,實用性更強。比如形意拳中的點穴功夫,不僅需練硬氣功,而且要以子午流注氣血循環理論、靈龜八法等為基礎,選擇相應穴位。這種現象,反映了拳術與中醫、氣功的雙向滲透格局。武家常說的「武醫同源」、「練武先學醫」正是這個意思。


由上可見,陰陽五行學說是形意拳套路設計、技術演練、人體認識的共同理論基礎。它促進了拳理的完善與成熟,也為形意拳變化莫測的技術與手法提供了前提。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對其做生硬與形上學的理解。從本質上講,陰陽八卦與五行觀念,實際上是攻防技術、心理與體格兼修的辯證法。從現代系統科學角度講,五行八卦是身體鍛鍊的最佳模式之一。從歷史社會學角度去分析,陰陽五行與八卦觀念,並非是形意拳中的無意義的、或是故弄玄虛的東西。它被形意拳吸收,標誌著武術向社會化走近了一步,成為形意拳的重要社會內容之一。


中國傳統思想對形意拳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思維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心性思維。它貫穿於中國人活動的諸多方面,是中國文學、藝術、藝術欣賞、建築、武術、氣功等社會活動的共同思維方式。中國心性思維以三種形式表現出來,即八卦思維、太極思維與混沌思維。張立文在《論中國傳統思維及特徵》一文中指出:「八卦思維可分可合的功能,使它具有很大的可變性、屈伸性與容納性,八卦作為直觀的形式凝聚沿傳而成為傳統的思維方式。思維模式與心理結構,滲透到人們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與情感形成各方面。無論是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還是衣食住行、種田經商以及布陣開戰、要點扎塞都深受八卦思維的影響。「由於八卦思錐的普遍存在,使武術在完成其社會化時,必然納入八卦理論與框架。形意拳的心性鍛鍊方法(即氣功鍛鍊方法、如意拳站樁法),正是在太極、陰陽、八卦基礎上創編的。


與八卦思維相聯繫而又別具風采的思維方式是象形思維。象形思維深受《周易》影響,其中的「觀物取象」理論正是象形思維產生的基礎。物,指自然界的現象或事物;象,乃取象形之意。象形思維的產生、發展與成熟,標誌著人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認識程度的提高與認識範圍的擴大,是人類長期社會實踐的結果。形意拳受其影響很大,它模仿自然動物、植物及其動作,演為套路以鍛鍊所需要的技術與技能。


從拳術名稱看,形意拳乃是模仿事物形態以鍛鍊人的意識的拳種。五行拳是模仿人們日常見到的五種動作——劈、崩、鑽、炮、橫——演而成拳;十二形法,採取若干動物技能特長,象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隨意轉,意自形生。龍形動作可鍛鍊身法之伸縮起落,手法之鑽翻屈伸,步法之彎曲轉換。虎形動作可鍛鍊人之威嚴姿態、勇猛與穩健。猴形動作煉人之輕巧、靈活、閃挪。馬有疾蹄之功,猛烈而富於衝力。翬有浮水之能,鼉形動作可鍛鍊人的手、眼、身法與步法的協調,有較突出的作用。雞有「獨立之能」、「食米之准」、「爭鬥之勇」,長期鍛鍊雞形動作,可使人體各項素質得到全面鍛鍊與提高。鷂有「束身之威」、「入林之巧」、「鑽天之能」、「翻身之疾」,表現出剛健、完整的神套。燕有抄水之巧,四旋之靈。蛇有拔草之精,盤旋曲伸之勢,往來伸縮之妙,周身一體。駘有「豎尾升空之能,下落搗物之力」,力發尾閭,「臀尾打」。鷹有捉物準確,捕食勇猛之本能,其爪鋒利,其目敏銳,練習形意拳要「手手不離鷹爪,步步不離雞腿」。熊有豎項之力,橫膀之勁,比洞之威,故熊拳中有「追風趕月」之說。


形意拳重象形,奪造化,仿自然,形神結合,技與巧並重,充分體現了它內外兼修、娛樂性與實用性統一的成熟風格。形意拳的象形,是與中國傳統的「意境美」相聯繫的,追求「形似」與「神似」的過程,砵現了人返歸大自然的理想,也是人們創造與形成「意境」的過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lDE324BMH2_cNUgsK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