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
最適溫度是最理想的溫度:例如分娩母豬17℃、出生仔豬29 ℃、乳用奶牛10-15 ℃、乳用犢牛17 ℃、產蛋雞13-20 ℃、肉雞24 ℃等等,但由於最適溫度往往很難維持,很多時候會根據需要給出一個相對寬的溫度範圍---適宜溫度適宜溫度:例如分娩母豬15-20℃、出生仔豬 27-32℃、乳用奶牛5-21℃、乳用犢牛10-24℃、產蛋雞10-24℃、肉雞21-27℃等等,溫度計的正確使用---使用前的校正、懸掛的位置、平均值與溫度的均勻性。感受溫度---當畜禽舍內的濕度和風速不一樣的情況下,即使在同樣的溫度下,家畜和家禽所感受到的溫度是不一樣的,我們往往認為溫度正常,而動物感受可能是冷或者是熱。
等熱區---又稱舒適區,是指恆溫動物主要藉助物理調節(散熱調節)維持體溫正常的環境溫度範圍。
臨界溫度---當氣溫下降散熱增加時,必須提高代謝率,增加產熱量,以維持體溫恆定,這開始提高代謝率的外界溫度稱為臨界溫度。
過高溫度---如果氣溫升高,機體散熱受阻,物理調節不能維持體溫恆定,體內蓄熱,體溫升高,代謝率也因而提高,這種因高溫開始而引起代謝率升高的溫度就是過高溫度。
中溫育雛---家禽中溫育雛效果要好一些。例如:肉雞育雛建議採用中溫育雛法,第一天33℃左右,以後每周降低2-3℃直到出欄在21-23℃為宜,肉雞後期舍溫高於25℃或低於18℃都將影響其生長發育(高溫育雛不利於早期淘汰病弱雛且容易引起雛雞脫水,低溫育雛則不利於卵黃的吸收)採暖方式有暖風爐、地爐、舍內爐,舍內爐最常見但卻不利,育雛舍內生爐子勢必會導致缺氧,粉塵和煙比較多,容易誘發呼吸道病,還容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建議在舍外生爐舍內取暖。7天內的雛雞體溫調節能力差,對溫度變化敏感,在育雛時一定要掌握好舍溫,不能忽冷忽熱,每天溫差波動不宜突破±1℃,建議農戶育雛實行夫妻輪班制,一人值白班,一人值夜班。(由於大多數夫妻都是同作息,鴨舍內的溫度在清晨往往是最低的、而空氣品質往往也是最差的,中醫上講後半夜是陰中之陰、加上管理不善,難怪晚上傷亡多。要正確理解1+1=0的含義)。尤其要注意發病期間的溫度調整。
濕度
絕對濕度---空氣中的含水量,比重、百分數
相對濕度---富有溫度的概念,空氣中的含水量相對於該溫度條件下達到空氣中水氣飽和情況下的含水量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畜禽舍內水氣的來源:外界空氣中的水分、畜禽排除的水分(出汗、呼吸、糞便、尿液)飲水滴漏或蒸發、地面和牆壁的滲出等等。
濕度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畜禽的健康,一般情況下我們用濕度計檢測舍內的相對濕度。對各種畜禽而言空氣的相對濕度以50-70%為宜,最高不要超過75%,幼小的畜禽要求相對高一點。濕度過低---舍內相對乾燥,容易引起呼吸道黏膜受傷,咳嗽、呼吸道感染;脫水等。
濕度過高---舍內相對潮濕,容易導致設備腐蝕、墊料霉變、病原滋生、雞蛋品質下降、陰冷、悶熱等。
濕度調節---當濕度過低的時候需要加濕,比較好的設備是加濕器,當濕度過高的時候需要通風,排掉多餘的水氣。但通風若是同時帶走必要的熱量而引起溫度下降的話,可以考慮通風和加熱兩種措施來解決濕度問題。]肉雞對濕度的要求:由於大多數農戶對濕度的計量不準或根本無法測算。對舍內濕度的掌握可參照以下要求去做:.育雛前期:當舍內溫度在30℃以上時,需加濕可用乾淨的濕布片掛在舍內蒸發加濕,也可以噴霧加濕,以免雛雞脫水。.舍溫在26℃-30℃之間時,舍內濕度一般符合要求。.在育雛後期,舍溫低於26℃時在不斷水的情況下,要求相對乾燥了雞更好養一些,這也是許多養殖戶多年的經驗之談。肉鴨是水禽對濕度的要求相對肉雞來講要寬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