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集爽爆,央視爸爸再放大招拍出網紅

2019-10-06     電影工廠

什麼?

央視爸爸居然拍網紅了?

還一舉拿下豆瓣9.3的高分。

這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哈哈,其實都不是。

因為此「網紅」非彼「網紅」,央視爸爸的這檔紀錄片拍攝的是網紅城市重慶。

不管你去沒去過重慶,相信你都會在抖音、微博中見識過重慶這座城市的神奇。

9D重慶在我們這些常居平原的人們來說,簡直是個魔幻的存在。


外地人想憑藉什麼GPS、在線地圖在這裡橫行天下,那是萬萬行不通的。

因為在重慶,當地圖顯示你已到達目的地時,實際上你極可能身處目的地的地下或上方高架。

從而莫名其妙的與目標擦肩而過。

而最近央視爸爸出的一款介紹重慶歷史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從條姐點開視頻的第一秒,就被深深的吸引了。

不誇張的說,這首片頭曲絕對是條姐聽過最重慶的一首歌。

不止是歌詞有著濃濃的老重慶街頭風,詞曲作者張蜀之還特意用重慶言子唱出了歷史感。

而片中17首原創配樂,全部出自獨立音樂人張蜀之之手。

再加上之前高分紀錄片《西南聯大》的導演徐蓓執導。

可想而知,本部紀錄片絕對能拍出重慶,歷史厚重感與時代感同在的奇妙交疊感覺。


而看完紀錄片的條姐表示,《城門幾丈高》真沒讓我失望。

影片先從大眾熟悉的重慶「網紅打卡地」開始。

2號線李子壩的穿樓輕軌列車。


充滿科幻賽博朋克風格的魔幻「洪崖洞」。


熟悉的重慶撲面而來。

但一個紀錄片可不能僅僅如此。

而《城門幾丈高》就巧妙的以重慶曾經的17道城門為故事線索,回顧了這座城市百年前的光景!

為啥選擇這17個城門作為講述重慶故事的線索呢?

原來所處山城的重慶老城門可不簡單。

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之後,為鞏固秦朝統治,張儀在故巴國國都江州(今重慶渝中半島)始築城牆,此為重慶城之緣起。

明朝初年,將軍戴鼎依山圍城、以江為池修建了十七座城門。


其中九座開門、八座閉門,由此形成了此後數百年重慶城「九開八閉」的格局。

城區是圍起來了,可這樣不規則的城池建設,怎麼看都不像平原地區,那些方方正正符合規制的方城子啊。

但要知道在等級森嚴的古代,一定等級的城郭,必須符合一定的規制。

可不能亂了尊卑。

那麼在重慶這塊不規整的土地上,怎樣建造一個既符合規制,又符合現實條件的城門呢?

聰明的古人,在建造渝中半島的十七座城池時,就按照「九宮八卦」的布局


看似「不規則」重慶城,實則於大開大合之間,嚴謹遵循著中華古代建築的邏輯和美學。

悠悠數百年間,重慶的城門已然給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首先,朝天門

相信去過重慶旅遊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

朝天門作為一個重要的景點,遊客往往興奮而去,失望而歸。

為啥?

看看如今的朝天門,早已失去了原來的城門形狀。

只剩一個孤零零的門洞,上面書寫紙三個大字「朝天門」。


還有未修建完成的來福士廣場赫然挺立,僅此而已。

但為何「朝天門」仍有如此重要的意義?

事情還要從那首《重慶歌》的第一句歌詞說起。

「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聖」

原來古代時期的朝天門,作為接待高官聖人進入重慶的第一道城門,地位舉足輕重。


然而這樣一個曾經榮耀的存在,在近代中國,也經歷了無數屈辱的歷史。

清朝末年,隨著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

重慶被侵略者「叩開」了城門。

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的重慶,遭到了來自世界的工商業衝擊。

來自西方的探險家、商人和他們背後的資本,便緊緊盯住了長江上游的這塊廣袤內陸。




這其中就包括一位英國商人立德樂

1883年4月7日,初抵重慶的立德樂站在揚子江(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

這個在半島的崖壁上誕生出的城市,令他感到驚嘆不已。

我冒著灼熱的陽光

坐下欣賞美景

不論從哪一個方向觀看重慶

其景致都令人陶醉


—— [立德樂日記]


隨後,在他寫給英國的回信中,便明確的把重慶作為首批需要開通的通商口岸。

1898年,隨著這名叫做立德樂的洋商,駕駛著小輪船「利川」號抵達朝天門碼頭。


隨後,列強勢力便爭相湧入重慶。

一時間,重慶的港口商船往來、船工忙碌,簡直號稱 「中國西部的利物浦」。

但在這看似繁忙的港口背後,卻是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被徹底打垮。

渝商們原本倚重的成本和物流優勢蕩然無存,一大批民族工業由此凋敝

廉價的中國貨物快速外流,廣闊的內陸市場也成了侵略者們吸血割肉的屠宰場…


轉眼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來了

作為戰時陪都的重慶,湧來了五湖四海之人。

自1937年開始,重慶人口迅速從47萬增長到100多萬。

這座小城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中國的心臟。

面對突然壓在肩上的家國使命,重慶一開始毫無準備,在物質供應、城市空間使用等諸多方面都無法與陪都的功能接軌。

首先就是因為人口的大量湧入,導致重慶房源緊張,房價一路攀升,遷移至重慶的人無房可租成為常態。

沒有房子可住,怎麼辦?

大多數人選擇住進「國難房」

這種房子由竹子搭成、黃泥塗砌、野草鋪頂,極其簡陋,密度極高。


有沒有很像洪崖洞的建築風格?

沒錯,洪崖洞的原型,就是仿古戰爭時期「國難房」的建築群。

只不過相比於如今結實的建築,抗戰時期的國難房根本抵擋不住日軍的轟炸。

而且由於房屋密度太高,木結構居多。

一旦日軍投下燃燒彈,重慶的街道便火光遍地,燒成一片。


為此,重慶決定開闢火巷,用寬大的馬路將房屋隔開。

於此同時,在重慶的地層深處,還有著另一個龐大世界——防空洞

在抗戰時期,它是用來躲避空襲、拯救生命的庇護所。

每當警報響起,人們就湧進防空洞,日常生活也隨之從地上轉移到地下。


當時的重慶,甚至建造了可容納44.5萬人,多達1823處的防空洞。

但在今天和平的天空下,重慶的防空洞已成為市民避暑納涼的所在。

在這裡,人們可以擺龍門陣、打牌、吃火鍋。


影像的物是人非,也讓條姐深深觸動不已。

感慨歲月變遷的同時,也發現了這些歷史在我們身上留下的種種痕跡。

也許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為什麼要去了解那些早已離我們太過久遠的時代?

條姐想了想,大概這就是探尋我們的文化源自何方的終極追問。

也許了解了我們是從哪裡來,我們將往何處去的答案才會逐漸展現出來。

而這也許也是這部短短的紀錄片,想同我們一起追尋的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kc-pm0BMH2_cNUgzXm5.html